法國陣風常被冠以“三代半典範”的稱謂,但法國陣風無論是機鼻長度、鼻錐空間都是現役三代半戰機中最“精緻”,其機載雷達陣面也是現役三代半戰機中T/R組件最少,甚至與三代機相比,其鼻錐空間都是最小的。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法國陣風鼻錐空間小是設計的無奈之舉
曾經,歐洲國家有聯合戰機計劃,其目的是減少風險、分攤研發成本,構建歐洲國家乃至北約的新一代標準高性能戰鬥機。最終,法國退出該計劃,獨立研製“陣風”戰鬥機。
導致法國最終退出歐洲戰機計劃的根本原因是與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針對“下一代戰機”的需求、概念與用途有著無法調節的分歧:
英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主要歐洲戰機計劃的發起國,希望設計一種以空戰為主的空優戰鬥機;法國更專注於多用途、即希望建立空中優勢,又希望具備極強的對地攻擊能力,並且在飛機的尺寸上,還要滿足法國新一代航母的艦載機需求。法國現役戴高樂航母,滿載排水量只有42000噸,機庫長138.5米、寬29.4米、高6.1米,要求容納20~25架固定翼主力戰機,這就對法國陣風戰鬥機尺寸、空重提出很高的要求。
美國研製多功能戰鬥機以“一機多型、一型多用”為原則。法國無法效仿美國的“財大氣粗”,搞“一機多型”,通過權衡最終確定“一機多能、一機通用”的原則。這就促使法國陣風首先滿足航母使用要求,然後兼顧路航戰機的設計原則。因此,
法國陣風為降低“空重”費盡心機:
升降副翼用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製造,連接部件採用鋁鋰合金製造,翼根整流罩為聚芳酰胺纖維複合材料。機體主體框架鈦合金製造,常規半硬殼結構機身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達到50%,機體蒙皮為鋁鋰合金,機頭整流罩和噴管整流罩為聚芳酰胺纖維複合材料,起落架和發動機艙門為碳纖維複合材料。法國陣風使用的M88-2發動機比美國F404發動機,最大推力高出400公斤,但是重量和長度有大幅度減小,同時也減小法國陣風機身的長度。法國陣風的“減重”運動直接帶來的好處就是載彈量的提升,以及最大作戰半徑可達1800公里。但法國陣風的“減重”也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製造費用的不斷攀升與機體維護成本的增加。
戰機要保證高速飛行空阻小,就有一個重要指標“長細比”。颱風戰機機頭、機身粗,但機身比較長,因此“長細比”較大,高速阻力系數縮小。法國陣風機身長度相對“短”,完全滿足了“上艦”需求,但為了保證“長細比”就無法保證“陣風”戰機擁有較大的機鼻空間。這就是決定法國“陣風”戰機鼻錐空間狹小是無奈之舉。
法國陣風選擇“小型”相控陣雷達的戰術考量
法國是北約集團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北約的核心恰恰是以美國的“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為理念建立起來的戰術指揮體系。在美國為北約量身打造的“標準化指揮體系”中,北約盟友研發的武器裝備只能在美國“戰術指揮體系”中,充當武器發射平臺和信息感知節點,只有執行權,沒有決策權。
美國為“盟友們”提供“上帝的視角觀察戰場”,為“盟友們”的作戰單元撥開“戰場迷霧”。法國“陣風”也不例外,也是在美國的“C4IRS指揮系統”下,通過數據鏈實現“信息共享”,獲取戰場態勢,進而實現對“目標”的鎖定,併發起攻擊。
在法國人看來,即使法國陣風的機載雷達很“小型化”,但在“北約體系”支持下,並不存在目標獲取“劣勢”。從這個角度出發,通過“被動獲知信息”的手段,提高“戰場環境感知與信息交互能力”,讓法國陣風戰機具有極強的“自保能力”,才是法國陣風戰機的重中之重……
在上述的“戰術考量”下,法國陣風號稱“頻譜系統”的“自保神器”閃亮登場!
“法國陣風”配備有稱之為“頻譜”的內置電子自衛系統。該系統可以實現對戰鬥機周邊360°無死角的,針對光、電、磁的監視、干擾、反制與預警。“法國陣風”配備稱之為“前扇區光學系統” (FSO,法語縮寫OSF)的被動光電雷達,能夠通過TV成像實現外形識別,減少誤傷機率;減少雷達開機時間,降低被發現的概率;用於發現和跟蹤敵方隱身戰機;利於追蹤進行反雷達跟蹤戰術防禦機動的敵方戰機; 提供精準測距,角度追蹤與目標識別服務;協助對地精準打擊轟炸任務。
“法國陣風”的被動探測能力,對空中目標有效探測距離110~130千米(低空/高空);TV影像識別距離50-55千米;激光測距儀有效測距距離22~40千米。
由此可見,法國陣風戰機的“被動探測能力”最大探測距離均在130千米左右,法國陣風所配置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在“凝視模式”下,最大探測距離不過170公里,因此,在沒有第三方目標信息指引的情況下,依靠“法國陣風”自主探測能力,很難支撐有效射程為150千米的流星遠程空空導彈進行超遠程攻擊任務。
小編注:英法發動利比亞戰爭,英法在開戰前,千方百計遊說美國加入利比亞戰爭,美國同意後,利比亞戰爭才真正開始,其主要核心有兩點:一個是,只要美國參戰,“英法發動的利比亞戰爭”才有了“美國的政治背書”,另一個是,北約的指揮權在美國手裡,英法需要美國人授權支持戰爭,並通過“指揮體系”提供“信息支持”……
法國陣風戰機為何能賣高價
法國陣風戰機的製造成本高是無法迴避的:
法國陣風戰機既要“減重”又要保證機體的強度、剛性、可延展性與隱身特性,因此,材料成本與製造工藝是法國陣風戰機“昂貴”的一個重要環節。法國陣風戰機很多核心電子設備需要美國人的幫助,這也進一步推升法國陣風的“身價”。例如,法國用於生產RBE2AA有源相控陣雷達的T/R組件,是由美國UMS公司公司設計和監製,據說價格不菲。法國獨立研製“陣風”戰鬥機,國內需求量有限,平攤研發費用也是使得“陣風”戰鬥機的單價劇增。法國在“陣風”的宣傳上,蹭足了美國宣傳F35的“熱度”:
法國陣風戰機的銷售策略專打美國F35的擦邊球:
美國對F35的銷售策略是非常謹慎的。美國F35的銷售對象中,除了F35聯合開發參與國,以及美國盟友以外,可以獲得F35購買權的國家必須是與美國政治訴求無衝突的國家。例如,海灣地區以色列有權獲得F35,但與以色列有國土爭端、利益爭端、宗教信仰爭端的國家只能購買F16D/E/F、F15(沉默鷹、先進鷹)一類的戰機充門面。
法國銷售“陣風”則沒有美國的顧忌,只要美國拒絕輸出F35的國家,該國又對“五代機”極度渴望,且不怕花錢的國家,法國就會毫不猶豫的出售“陣風”。
2005年阿聯酋求購12架法國陣風戰鬥機,法國的官方報價,總價值高達63億歐元(包括MBDA公司和賽峰公司生產的武器),可以稱之為當時最為昂貴的“陣風”報價。但相比於2016年美國向海灣國家推銷F15“先進鷹”戰機的報價,還是相形見絀。
法國以上訴策略,在2015~2016的兩年內,先是埃及24架,而後卡塔爾24架,隨後印度又簽約36架,一共賣出84架。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法國“來者不拒”的銷售策略指引下,有意打造陣風戰機“持續熱銷”國際環境正在形成。這引來更多希望獲得“五代機”而苦於無門的國家也開始關注法國陣風戰鬥機。曾經有稱霸南亞雄心的越南,也對法國陣風表示出濃厚興趣。
現如今法國陣風戰鬥機年產量才14架左右,如果不增產的話,需要6年才完成出口訂單,即便提高到24架,也要忙上好幾年。這就造成想獲得法國陣風戰機“一機難求”的狀態,逼迫有“迫切需求”的某些國家不惜花大價錢近早出手預訂,趕快排隊甚至插隊的景象。
由此可見,法國人審時度勢又將銷售陣風戰鬥機策略加入了“飢餓”營銷的套路,看來法國人的營銷手段深得小米帝國“雷教主”的真傳……
最後的總結
法國陣風戰機是按照美國人為北約定製的“指揮體系”打造的戰機。在美國人強大的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體系下,法國陣風戰機具有無往不利的底氣。由此可見,法國陣風的這個“底氣”是有前提條件的。
美國人對法國陣風的“底氣”是心知肚明的,否則,以美國人的“尿性”根本不可能允許法國陣風戰機在國際軍火市場如此“招搖”與“跳脫”。
在美國人看來,一旦脫離美國主導的“體系作戰框架”,法國陣風戰機充其量也就是個“耳朵相對好使的近視眼”!法國出售陣風戰機數量越多,被迫依賴美國“體系作戰框架”的國家也就會越多,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