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读研究生,择业时,我放弃一线城市,选择到广西边防当教头


我叫陈念,31岁,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系一名退役军人,更是一名边防教师,还是一名扶贫干部。读研期间,一次助教活动,结缘广西崇左市边陲山区学校,并对该地区产生了深厚感情。毕业后,我选择放弃首府和一线城市的优厚工作条件,来到边防从事教育工作,并扎下了根。#自拍我的故事#


说到参军,那是我人生最为宝贵的经历,砥砺了我的成长。因为家族里有不少从军经历的亲人,从小便耳濡目染军人刚毅的英姿。受亲人军人情结影响,自打童年起,我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穿上那身耀眼的军装。图为初中时期的我。
2008年7月,历经寒窗十载高考,我考上广西师范学院。尽管漫步在象牙塔的林荫大道,休闲自得,但我心里的军装梦仍不时敲响。于是,上大学后,我便前去学校武装部应征体检。2008年,在体检和政审都合格情况下,最终由于名额所限,我仅作为预备人选,未能如愿入伍。图为我高中时期和伙伴们。

2009年秋天,在“莘莘学子携笔从戎报家国”的征兵标语感召下,我怀着对军营的向往,再次走进学校武装部接受部队挑选。当武装部领导得知我连续两年应征时,对我格外关注。终于,2009年12月,我被批准入伍,如愿穿上了梦寐已久的军装,携笔从戎。
入伍那年,我正读大二。那时的身份被冠以“大学生士兵”,倍感自豪和骄傲。学校还为我们几个投身军营的学生,举办了入伍欢送会。那种“入伍光荣”的感觉,现在回想,依然激情满怀。因我是在校大学生,分兵那会,作为高学历新兵,被分在陆军某部服役,从事侦察工作。图为我的入伍通知书。
“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军旅难忘的两年,是我可贵的人生经历。在部队里,我懂得了一个人要有责任感、荣誉感,学会了分担、分享,更因为军营的磨练,我愈发坚强,以致后来遇到挫折时,我能比同龄人更显成熟和稳重,往往略胜一筹。图为我服役期间照片。

义务兵的两年,一晃即逝。2011年12月,因未完成本科学业,我在走留间选择了退伍复学。离开部队的那一天,部队首长和战友拍着我的肩膀说,“退伍不褪色,继续发扬部队的光荣传统,再创新的辉煌。”那一刻,我便暗暗发誓,一定要做点有意义的事。
退伍后,我重回南宁师范大学继续完成本科学业。时隔两年再回校园,我比同学年长两岁,但时刻秉承“退伍不褪色”,我充分发扬部队不怕苦、乐于助人的作风,积极参加学校团体活动,担任学校演讲与口才协会副会长、学校学生会干事和学校社团总会干事等期间,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图为我参加学校的校运会。
因有军事基础,我退伍复学后,在校期间,一直协助学校武装部抓学生军训工作。2018年组织策划将军事定向越野融入到大学生军训中,该项目的开展属广西高校首创,效果显著,得到了校领导和受训学生的一致认可,刷爆了各朋友圈。图为我策划组织大学生军训。

2013年本科毕业后,我来到广西南宁市中小学从事体育相关教学工作。期间,曾作为广西首批武术段位制进校园骨干教师,我在学校推广武术段位制和组建武术社团,将部队的军体拳和少林武术功夫相结合,吸引了很多家长和师生参与,反响热烈。
作为体育老师,我还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事业,从自己打篮球到带校级篮球队打比赛。任教期间,多次作为城区教练,带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体育项目比赛,并取得团体冠军等优异成绩。图为我带校队女篮比赛夺冠留影。
本科毕业后执教,作为一名教练老师,倍感欣慰的是,2015年,我作为城区主教练在广西南宁市第九届运动会中,带领南宁市兴宁区田径丙组参赛,获得12枚金牌及其它银牌、铜奖牌若干,荣获团体冠军,个人获得“优秀教练员”称号。
2015年,本科毕业2年,退伍4年后,我发觉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再回想大学时对辅导员说“我要考研究生继续深造”的话,我平静了下来,决定辞掉工作,重新拾起课本,考研。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9月,我顺利考上了南宁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读研期间,或因自己曾是军人,又年长同学几岁,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先后担任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和体育与健康学院兼职辅导员等职务,负责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党建工作、学生就业和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等。由于我坚持严格自律和军人的良好姿态,久而久之,竟起了带头作用。图为受我影响,很多同学纷纷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多有收获。

此外,我热衷于公益事业,常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刚满18周岁,我就开始献血,已累计献血15次,其中,先后献全血5次1600毫升,血小板10次共20个治疗量,获得2016-2017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图为我的4本献血证。
2018年8月1日,在“八一”建军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申请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志愿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我觉得,曾经作为一名军人,热心助人、牺牲奉献,并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要一直在用行动践行者,不管是以前在军营,还是如今在教师的岗位上。
研究生期间,作为校级研究生会主席、学院研究生支部书记,我积极协助学校、老师们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最有意义的,要数助力攻坚扶贫了。那些年,为助力扶贫,充实社会实践,提升个人阅历,我们研究生院经常组织师生“三下乡”帮扶,到广西边防支教、体验式教学。

3年研究生,我3次申请到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桐棉镇琴清村、那么村和那楠乡那陶村等贫困山区进行扶贫支教,其中两次作为主要负责人参加。说真的,去到远离市区城镇的边远乡村,尽管面临贫困,但山里孩子的求学氛围,深深感染了我,也是最后让我执意放弃都市优越条件,到边陲城市工作的最大原因。
山区支教,我尝试给当地学生带去新理念,除课题内教学外,还进行一线城市的体验教育。在宁明县那楠乡那陶村小学,本来只有60余人的村小学,最后竟来了100多位学生和家长,还有不少初、高中生,甚至还有从其它村翻山越岭过来“蹭课”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让我感触颇深。
在边防支教,我与学生玩在一起,乐在一块,尤其是我的从军经历,常常能吸引很多中学生关注,很快便与他们打成一片。让我有成就感的是,经过我的思想教育和动员,原本辍学的几个初中学生,最后成功被我说服返校,当中的一名辍学返校生,中考成绩总分还达到了“B”级。图为我和学生们谈心。

支教期间,除了和孩子们在一起,我还常常利用业余时间走访村里的困难群众,了解他们的诉求,鼓励帮助他们发展特色产业,并及时做好脱贫登记,以便向上级提供科学的脱贫建议,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助力扶贫。图为我到支教地区的贫困户家里走访。
正是由于读研期间的几次支教,让我认识到,山区孩子教育资源的不平等,而不平等最主要原因是:高学历的教师留不住。思来想去,研究生毕业时,我放弃了广东一所本科院校的签约、广西名校“南宁二中”抛来的橄榄枝,最后选择了位于崇左市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当一名边防教头。
放弃一本院校,来到了专科学校任教,我反倒心情大好。或许,是我熟悉崇左这片热土后,爱上了它,喜欢与这里的淳朴孩子交流谈心,渴望看到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渴望他们更公平地读书学习,渴望他们考上更好的大学,而不是辍学打工。图为我到崇左任教后,经常下乡,到扶贫点支教,教孩子学武术体育。

边防山区,条件肯定不如都市城镇,但是,我已选择,将坚持到底,并要有成绩,我相信,凭着军人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我会做得到。借此,希望诸君多一些关注山区孩子,若有机会,请参与到山区支教,让我们一起努力,致力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