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江水实业”杯宝丰汝窑文化征文——汝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厚重的文化躲在史册、藏在民间、睡在地底。

汝官窑遗址就是这样,经过寻寻觅觅,才揭开了她千年沉睡的被褥,唤起了她睡眼惺忪的双目,“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惊艳了世人。

一、初闻汝瓷

确切地说,我不是宝丰人。

我出生时,老家的村庄已经由宝丰县划归平顶山市郊区了。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地缘相近的原因,从小就熟知宝丰酒、马街书会、大香山寺、宝丰魔术,还有刘邓大军驻扎过的商酒务镇。骨子里对宝丰县有无可名状的亲切感。

小时候,父亲的一位宝丰朋友,送给我家一个紫砂壶,一个紫砂杯。都是褐色的,有点灰头土脸,看上去并不美。父亲看出我鄙夷的眼色,说:“别只看他们的外表,这可是好东西。泡茶隔夜不馊,照样能喝。”他还讲,这是紫砂陶瓷中的上品,是宝丰县的特产之一,南方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的紫砂很有名,全国只有宝丰县的能比得上。有“南有宜兴,北有宝丰”的说法。

没过多久,父亲带回一本杂志。上面有一篇文章,介绍宝丰县有一位叫王留现的人,把一件汝瓷捐献给了上海。懵懂的我,问父亲什么是汝瓷,捐一个瓷器值得表扬吗?

父亲说,知道我家的那个紫砂壶产在哪里吗?知道我家盛粮食的、盛水的缸产在哪里吗?

从父亲慢声细语的讲解中,我知道了我家的紫砂壶产在宝丰县陶瓷一厂。这个厂位于宝丰县大营镇一个叫清凉寺的村子旁边。王留现是这个厂的技术员。他捐献的汝瓷正是在清凉寺村发现的。清凉寺村向东南方向,有一个梁洼镇,家中的缸就是梁洼生产的。梁洼镇有一个村叫做“段店”。距离清凉寺村二三十里。自古有“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的说法。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土,适合做陶瓷。你没看见上面的介绍,说北宋时的汝瓷流传到现在的,全世界也就几十件,外国的大博物馆收藏的也有,弥足珍贵。

哦,原来一件小小的瓷器有这么多的故事。

父亲接着说,经过考察、发掘,已经有很多专家倾向于北宋汝官官窑遗址位于清凉寺村了。

那时我想,清凉寺村是一副什么样子呢?汝瓷又是什么东西呢?干嘛外国的大博物馆也收藏它呢?清凉寺村的地下,是不是埋藏着好多遗忘的汝瓷?

二、古村风貌

成年后,童年的梦渐渐成真。

据史料记载,清凉寺建于宋乾德癸亥年(公元963年)。寺院旁边,渐渐形成村落。当地人称为“寺上”。古寺仍在,只是规模不大。

2016年的初秋,应朋友之邀,我到清凉寺村采风。对这个古老的村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此时的清凉寺村,由于保护汝官窑遗址,部分村民已经搬迁到清凉寺新村了。漫步村中,老土墙斑斑驳驳,述说着岁月的沧桑。许多土墙上混杂着碎瓷片,有白色的、褐色的、杂色的。可见,当年夯土垛墙时,土中的碎瓷片多得惊人!应该是无法挑拣出来的。记得小时候我村谁家夯土打墙,或者和泥垛墙(掺有麦秸),都把土中夹杂的小石子、小石头拣出来,恐怕影响墙的质量。

顺手抠下一块小瓷片,我这凡夫俗子怎能辨认出这是哪个朝代的?村中窄窄的土路上,也时时见到碎瓷片或散落在路中,或弃在路旁。我感慨时光的威力,日月如梭,这些碎片没有磨灭。

位于村中的汝官窑遗址展示馆正在建设。展示馆的单层框架及钢网架结构已经成型,有几个工人在遗址的土坑内劳作着。有一位朋友“懂行”。他告诉我们,这里是窑炉、沉泥槽、淘洗池、澄泥池的遗迹,那里是灰沟、水井、窑具、作坊具的遗迹。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窑具、残片。其中御用汝窑天青釉瓷片和素烧器残片达100多万件(片),可复原约5000件,有不少器形、釉色、装饰在传世品中极其罕见。

村上的一位朋友说,村上先前就流传着许多关于瓷器的传说。当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的发现、发掘,轰动了考古界、陶瓷界,也轰动了全村群众。个别“先知先觉”的群众开始着手研究汝瓷烧制技艺。中断千年的汝瓷烧制技艺渐渐恢复起来。随之全村涌现出不少汝瓷爱好者、研究者和烧造者。汝瓷烧制技艺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到了2016年,仅清凉寺一个村,研究和烧制汝瓷的厂家、作坊就达40多家,全村年销售仿古及创新汝瓷产品6.5万余件,年创利润600万元。全村2600多人,专业或兼职从事汝瓷烧制、销售的人员就有几百人。汝瓷生产,俨然成为村上的一大产业。

这让我不由回想起第一次来清凉寺村的情景。那是1996年的初冬。四周的小山昏昏苍苍,村中的小溪浑浊的流淌。附近的小煤矿、小土焦,弄得到处都是煤尘。大风过去,尘土和煤屑满天飞。残留的落叶也似乎没有洁净的,都好像是从灰堆中刚拿出来的一样。位于村东北部的宝丰县陶瓷一厂是个小院落。院中的烟囱高高地耸立。记得我问村中的一位大爷:“村里烧瓷器的多不多?”答曰:“都到煤矿上挣钱了。烧瓷器的没几家。”没想到20年过去了,煤矿得到整顿,居住环境变好,群众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也发生了巨变。

三、惊艳汝瓷

夏季,一场暴雨过后,雨过天晴,天色的纯净美得惊艳。

汝瓷正是冲着这种颜色烧制而来。

而这种颜色,能烧制出来却非易事,尤其是在古代。

有人说,后周的皇帝柴荣发出“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的敕令,有人说是北宋徽宗皇帝发出的敕令。我相信这是柴荣发出的,因为“雨过天青”的颜色来之不易,到了一百多年后的宋徽宗时,才烧出了划时代的作品。我们惊叹先人的智慧,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年代,竟然烧制出精美的物件。艺术品位极高的宋徽宗赵佶高兴之下,便将“龙兴县”改名为“宝丰县”。

“县”是商鞅变法后逐渐形成的全国性的基本行政单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个县的名字来源于一个皇帝的敕封,可见这个县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多么崇高。也难怪,北宋五大名窑,“汝、官、钧、哥、定”,汝窑名列第一。

前几年,儿子学习书法,墨水弄得学习桌上斑斑点点。我猛然想起在一次汝瓷店里见到的汝瓷洗,店主人解释是涮洗毛笔用的。不久,去清凉寺村采风,好客的汝瓷工艺师要送我们小礼物留作纪念。在我的提议下,赠送我一个直径约20余厘米、天青色的“汝瓷洗”。拿到家,看到温润似玉、素净典雅的“小精灵”,妻子和儿子都赞不绝口,舍不得用。几年过去了,一位懂行的朋友来串门,说这个“汝瓷洗”,现在的市场价当在2000元左右呢。

朋友还说,北宋汝官瓷遗存精品,历代帝王都视为至宝。至今,仍然件件价值连城。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现场,汝窑葵花洗拍出2.079亿港元的天价记录。 2017年10月,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拍卖会上,产于清凉寺汝官窑、直径仅13厘米的“汝窑天青釉洗”在竞标争持约20分钟、近30口叫价后,最终以2.943亿港元成交,刷新中国瓷器拍卖世界纪录。 艺术大师李苦禅曾挥毫写道:“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

其实,无论在清凉寺汝窑博物馆参观,还是在各个汝瓷店铺、汝瓷展示展览活动里,看到汝瓷,都美不胜收。那份素雅、那份清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份凝重、那份典雅,“瑰姿艳逸、仪静体闲”;那份端庄、那份脱俗,似“松生空谷”、“秋菊被霜”。

四、走向辉煌

近年来,汝窑文化好事不断:

2011年5月,汝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1月,位于清凉寺村的汝官窑遗址展示馆开馆;

2017年10月,位于清凉寺村的汝窑博物馆开馆;

2018年5月,清凉寺村的王君子先生被公布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汝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5月,汝瓷烧制技艺被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2019年8月,中国陶瓷工艺博物馆开工奠基。

走进新时代,汝窑文化在精准扶贫、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方面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据统计,目前,宝丰县共有汝窑陶瓷烧制企业和研究机构119家,形成了以仿古瓷、艺术瓷、工艺瓷、日用瓷为主的产业体系,品种达500多个,年产销汝瓷200余万件(套),集汝官窑遗址展示、汝窑博物馆展示、汝瓷研发、科技创新、文化交流、产品贸易、旅游体验等为一体的国际汝窑文化中心正在形成。宝丰县共有国家级汝瓷大师18人、传统技艺名师15人,高级传统工艺师26人,各级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近百人。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首曲调温柔委婉、淡雅脱俗的《青花瓷》唱响大江南北,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句。因为,他常常让我想起从千年前曲折走来的汝瓷,想起千年古县——宝丰的古老历史、厚重文化。(郭敬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