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鎮,鯤鵬計算產業的雄心被再次加速

深秋的烏鎮,華為和產業夥伴高速推動鯤鵬計算產業的雄心被再一次加速。

在10月20日開幕的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華為今年1月發佈的鯤鵬920處理器獲得了領先科技成果獎。此前,華為麒麟960、昇騰310 AI處理器分別在2016年和2018年獲得過該獎項。


華為Cloud & AI產品與服務總裁侯金龍在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介紹鯤鵬920處理器及鯤鵬計算產業

但意義或將不同。六年來,因為世界互聯網大會推動了烏鎮的科技變革,參會者已習慣將它視作一架聯接歷史與未來的橋樑。如今,在華為萬事俱備,一心推動鯤鵬計算產業加速落地關鍵時間節點,這種論斷也在不經意間讓華為鯤鵬920的獲獎變得意義非凡——它聯接了萬事俱備的頂層產業規劃,與產業落地勃興的未來。

一個全新計算力的世界

參與和了解過今年9月華為全聯接大會(HC 2019)的人們,一定會記得華為之於鯤鵬920的雄心壯志。

在那次會議上,華為“一雲兩翼、雙引擎”的產業佈局,以及通過“硬件開放、軟件開源,使能合作伙伴”去構築開放產業生態的戰略規劃,讓科技生態乃至整個產業界動容——那是一個全新的計算力的世界,機遇與挑戰並存。



鯤鵬系列處理器就是那兩顆引擎中的一顆。在今年1月正式發佈鯤鵬920時,這款華為自主設計的高性能服務器處理器,就因其在高性能、高吞吐、高集成、高能效方面的創新突破,震動了業界。9個月後華為鯤鵬920烏鎮獲獎,評委們一致認可的,也是這些原因:

單核性能的提升源於華為對微架構設計的改進,而在自研Mesh互聯Fabric的支持下,單芯片又可以集成最多64個自研核。這些設計最終讓這款業界首顆兼容Arm架構的64核數據中心處理器在性能標準評分中超越了主流CPU,並將性能紀錄提升了25%。

通過設計優化改變的不止是性能。華為在鯤鵬920處理器設計之初,已經同步開展了芯片封裝、單板PCB聯合優化設計。這一研發策略讓華為最終得以攻克了芯片超大封裝的可靠性以及單板可靠性難題。

最終,這一努力幫助鯤鵬920處理器將DDR4的通道數從當前主流的6個通道提升到8通道,內存帶寬高出主流芯片60%,這也就保證了鯤鵬920超強算力的高效輸出。

同樣的設計創新還表現在率先集成PCIe 4.0、CCIX等高速接口,以及集成2個100G RoCE端口等方面,這些創新從不同維度最終幫助鯤鵬920處理器獲得了高吞吐的優異表現。

集成度和能效維度的設計創新則為用戶帶來的直接的投資回報。在此前華為公佈的大規模數據中心業務實踐中,通過採用華為鯤鵬920可讓每萬臺服務器每年省電1千萬度,碳排放每年減少10,000噸。


根據Gartner報告,全球IT市場規模在2018年是10.4萬億人民幣,預計到2023年要增長到12.8萬億人民幣;而中國IT市場將預計要從2018年的7000億人民幣,增長到2023年的1.1萬億人民幣。如此規模增長下,華為鯤鵬920處理器能效表現的市場價值空間將極具想象力。

一切歸於必然

IT應用上規模的政企用戶顯然喜好這個價值空間,而且和大多數用戶一樣,它們歡迎更多的選項。

政府、金融、運營商、電力、互聯網行業用戶很快就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完成了對鯤鵬處理器的規模驗證。

生態級產品在主流應用場景中的表現,通常會加速生態閉環的向外擴張。在那些行業用戶和ISV共同進行的解決方案孵化中,首批生態協作的擴張成果也同步見諸市場。

這些場景涵蓋了大數據、分佈式存儲、數據庫、原生應用和雲服務等。

以大數據場景為例,華為提供的、經驗證的數據顯示,鯤鵬處理器性能平均比通用CPU高30%以上。對於用戶而言,這就意味著可以採用更少的設備提供同等的大數據處理能力,最終實現TCO的降低。

因兼容ARM架構,與移動APP天然同構,鯤鵬處理器表現出了獨樹一幟的“基因”優勢。對於蓬勃發展的原生應用場景用戶而言,這種優勢意味著可將移動APP無縫遷移到雲上運行,性能零損失且不需要二次開發。

今年9月,綠色計算產業聯盟、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安謀科技(中國)、IDC、華為以及產業夥伴共同發佈了《鯤鵬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簡稱,白皮書)。該份《白皮書》中特別強調了鯤鵬處理器的這一優勢。


IDC也在預測中稱,未來計算產業發展方向必然是多種計算架構共存,雲服務的普及將會加速這一進程。

正如IDC所預見的鯤鵬處理器與雲計算的緊密關聯性,在此前9月召開的2019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雲發佈了69款基於鯤鵬處理器的雲服務。

就目前應用場景拓展而言,鯤鵬處理器的突出優勢主要集中表現在了無縫遷移、性能提升和TCO的降低等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定程度上,鯤鵬處理器能如此快速在市場中打開局面,除生態信心助力,華為“自己生產的降落傘自己先跳”的習慣“功不可沒”。

華為數據顯示,華為目前已部署超過10萬臺鯤鵬與昇騰設備,覆蓋了從研發、生產、辦公、交付到銷售的全業務場景。

鯤鵬計算產業未來可期

儘管產業進程推進順利,但鯤鵬處理器仍不可能一夜之間成為最受歡迎的產品。把烏鎮獲獎視作聯接鯤鵬920處理器歷史與未來的節點,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這一點。

華為歷經15年,目前投入超過2萬名工程師,形成了以“鯤鵬+昇騰”為核心的基礎芯片族。對於整個計算產業而言,這只是完成了產業生態的新鶯初啼。鯤鵬計算產業要在IDC所預測的那種必然性中充當主角,還需要持續的技術、資源和生態投入,烏鎮獲獎只不過是邁出那一小步時留下的足印,但這一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產業發展的雄心。

這一小步值得紀念,更重要的原因在於1個月前,華為剛剛明晰了自身在鯤鵬計算產業的定位,並制定完成了通過“硬件開放、軟件開源,使能合作伙伴”去構築開放產業生態的戰略規劃。

這些內容中的一部分在那份《白皮書》和2019華為全聯接大會的講演中清晰可見——面向萬億級的市場空間,生態夥伴和用戶都不應該忽略這些內容:

華為將聚焦計算架構創新,處理器的研發,以及華為云云服務;開放硬件,優先支持合作伙伴發展服務器和PC等計算產品;開源操作系統、數據庫和AI計算框架,使能夥伴發展自己品牌的產品。

在這一系列明確的定位之上,華為同樣承諾不做應用,同時將免費支持主流應用和軟件的遷移適配——對於一個新生產業生態的發展而言,華為再一次展示了它頂層設計的視野與能力。

目前,基於鯤鵬處理器的產品及發展計劃已經寫上了計算產業的日程,這就包括了GaussDB數據庫和服務器操作系統EulerOS的開源,它們的開源版本分別為openGauss和openEuler。

此外,生態夥伴和用戶可能會關心的相關產品還有華為雲鯤鵬雲服務、鯤鵬主板、TaiShan服務器、新一代OceanStor Dorado智能全閃存,以及鯤鵬開發套件等。

目前,在這些產業規劃之上,華為與生態合作伙伴已經在多地落地了鯤鵬產業生態基地。在包括北京、上海、重慶、深圳、成都、寧波、廈門、長沙、江蘇等地區,生態夥伴已經圍繞平臺搭建、人才培養、應用示範等領域全面開展合作。

“鯤鵬展翅正此時,扶搖直上九萬里”,持續技術創新、完善戰略路徑、開放生態建設正順勢展開,鯤鵬計算產業未來可期。

【IT創事記】創見科技未來,旨在為讀者提供科技企業和科技趨勢的前瞻分析與評論。創始人祁萌,為資深科技自媒體人,歷任《商業夥伴》副總編、《電腦商報》主編、都市媒體記者編輯等職,從業超過14年。本同名專欄入駐各主流媒體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