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壶为什么要看“底”?

资深壶友看壶的时候

都会着重看一下紫砂壶的壶底

壶底有什么重要的?

为什么高手一看壶底

就知道壶的好坏?

因为

壶底隐藏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信息

所以看壶要看底!


大彬壶竹刀湿刻留款,曼生壶时代的弃款钤章,现在的壶底盖章又加款,有的还会刻上与壶意境相谐的诗句。壶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今天我们就来揭示一下壶底的秘密!

壶底类别


壶底有方与圆、凹凸与平、圈足与起脚、筋纹与树桩等形式。大致可分为素底、捺底、加底(圈足)、钉足四种,粘接制作方式有明接、暗接两种,直方挺直造型的壶宜用明接,圆韵浑朴的造型宜用暗接处理。



▲三钉足

原矿底槽青 梵华

点击查看详情


(1)平底:壶底素面,无任何加工,因无大量茶水承载之虞,多为小品,如“水平”款式。



▲平底

原矿朱泥 泉逸

点击查看详情


(2)加底:在壶身成型时加一道圈足,并用脂泥复合嵌接,亦称“挖足”加底,应视主体造型而设置。



▲加底

原矿紫泥 四方竹鼎

点击查看详情


(3)一捺底:捺与摁同义,制作省工省时,以手指或借助版型,用捺底处理圆器造型赶紧利索,简练灵巧,如一粒珠、木瓜等圆器。



▲三钉足

原矿紫泥 曼生石瓢壶

点击查看详情


(4)钉足

:它源于铜器鼎足,用钉足支架壶体,稳而不滞,透出灵气。型制大小,钉脚高、矮、粗、细宜视主体而统一协调。

壶底规律


千百年来无数紫砂匠人不断的试验与提炼,不断演化,什么壶型配什么壶底,使一些经典壶的壶底有了“定律”。



明朝土 纳福壶

点击查看详情


如石瓢壶一般都是三足鼎立,传炉壶则是四脚撑起;井栏壶常为加底圈足,线圆壶则多为一捺底;供春壶的壶底一般都是不规则的内凹底,南瓜壶则是瓜棱线聚向瓜脐。



降坡泥 匏尊(涤尘)

点击查看详情


相应的在用壶时,配个养壶器,避免壶底形成顽固的水渍茶锈;摆壶时,最好选用木制的壶托;端拿时,高壶与大壶千万别蹲底;筋纹与花形壶底注意别与硬物摩擦。

壶底制作方式


手工制作的紫砂壶,壶底与壶嘴、壶把等一样,都是分开做好再衔接起来的。例如一捺底的制作方式。

1.底片成型的工具——虚坨




2.上底片前必须在虚坨上把底片虚起来




3.上底片




4.用虚坨均匀地敲击底片,使之凹下去,直至一捺底完成




5.使用工具对一捺底进行最后整修




一捺底是紫砂圆器上常见的式样,它干净、利落、洗练、灵巧,是紫砂造型所特有的一种式样。

大师底款


像顾景舟这样的大师,他们的壶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一、1932年(18岁)

墨缘斋、墨缘斋景堂制、景记、景洲、顾景洲




二、1933年(19岁)

曼晞陶艺




三、1937年(23岁)

武陵逸人




四、1942年(28岁)

自怡轩、自怡轩主人




五、1944年(30岁)

瘦萍、老萍




六、1948年(34岁)

①荆南山樵、荆山壶隐




②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得一日闲为我福




③顾景舟、景舟




④景舟制陶、景舟制壶、景舟手制



七、1940s (34-35岁)

宜兴人




八、1955年(41岁)

啜墨看茶




九、1984年(70岁)

景舟七十后作、壶叟、老萍




紫砂壶底讲究与壶整体匹配、浑然天成,提携整器的神韵。诸多样式的紫砂壶底,并不是随便加的,应是与全壶一气贯通,有时一个好的壶底会成为神来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