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術腫瘤"如何切除?

高校老師要發論文,而且講級別,國內級別越高越好,最好發到國外刊物上,而且與老師收入掛鉤。與之相應的,教學活動卻不被看重,因為那與老師的評價和收入關係不大。大學,本來是傳道授業解惑之地,變成了論文工廠,學術車間,各類抄襲事件層出不窮。本來令人羨慕的大學老師被論文任務逼得水深火熱,躁動不安。而進入大學後的學子普遍茫然無措,師生關係淡漠隔離,學無所得。

論文是學術的結晶。高校老師特別是教授做科研,寫論文,佔有行業前沿最新信息,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撰寫成論文或教案,傳授給學生,本來是天經地義順理成章的事情,也是必須的工作,但現在因為各種原因,搞得怨聲載道,雞飛狗跳。易中天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說,大學要求老師做論文就像要求雞生蛋,生什麼蛋,生在哪兒,多大型號,什麼時侯,都有規定。這些蛋直接決定了老師們的地位薪酬帽子甚至去留。

羅鍋認為,這是典型的學術形式主義,浪費人力物力財力。這也是典型的本未倒置,害學生,害學校,害國家。不是說論文不重要,研究不重要,而是考核要合理,目標要有度,不能陷在學術形式主義泥潭裡而不能自拔。羅鍋曾就某高校直接聘剛畢業但發了三篇高質量論文的老師為教授的事件大聲疾呼:迅速制止高校學術人才大躍進,迅速扭轉和整治高校唯論文論引發的各種亂相怪相!

羅鍋是正高職稱,所謂核心期刊(北核南核)發論文也不少,40多篇吧。從來沒有說是因為職稱而寫稿,也沒有因為刊物級別而投稿,大多隻是為了總結工作及業務心得,辨析新聞規律,把握行業動態,與同行交流,水到渠成地寫,也是選擇合適的刊物投。論文質量也不是刊物級別越高越好。

羅鍋有四點建議可作參考:

一,大學老師評職稱教學和論文都需要,但論文不能氾濫成災,每個職稱等級兩三篇代表作即可。

二,論文刊物級別只作參考,取消分區論。不論發在哪兒,專家評審組一看就知道質量,不能唯級別論,唯外國論,唯數量論。那樣是作繭自縛,自討苦吃。

三,國家應有針對性地創辦一批學術刊物,解決費用問題,為科研成果提供更多出口,而不能只提生產要求,不解決發佈陣地。

四,開展年度省級論文評比活動,不論級別,只看創新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