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聲入人心》到《舞蹈風暴》,藝術垂類綜藝“造星”可行嗎?

文 | 龍承菲

去年年底,湖南衛視把人們對垂類綜藝的關注引向了美聲,而今年,終於輪到了舞蹈。

作為一檔聚焦舞蹈品類的競技綜藝,《舞蹈風暴》自開播以來就一直受到關注——它的先導片微博轉發超過10萬,首播當晚,全國城域收視率0.64、份額5.16%,位列同時段第一。在清淡的這一季綜藝裡,《舞蹈風暴》算得上“開了個好頭”。



豆瓣評分8.8


自《中國有嘻哈》帶火了說唱開始,專注於某一領域的垂直類綜藝就一直受到各綜藝導演的青睞。垂類綜藝雖走小徑,但能擊破圈層,不失為一條黑馬之路。此外,通過綜藝將大眾觀眾帶入平時少有關注的興趣領域,也可實現擴圈,是多方共贏。

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發現,在說唱、街舞、電音之後,垂直類綜藝的選擇似乎更加“細分化”,將目光投向了更為“曲高和寡”的藝術領域。例如最近的《舞蹈風暴》,也如前段推出了一批音樂劇演員和美聲歌手的《聲入人心》,他們的存在,正在證明垂類綜藝正不斷向上走。

但是,想要推出藝術領域的“偶像”並不簡單,無論是節目還是選手,總要有話題跳出觀眾圈層,進入更廣闊的大眾視野,才能真正成就能帶起整個行業的“偶像”。

這樣看來,想要造星們的《舞蹈風暴》們還任重道遠。



從專業推向市場

在慢綜藝居多的Q3綜藝下半場,這檔淘汰制舞蹈競技節目登場的姿態讓人精神一振。

製作班底是《歌手》團隊洪嘯工作室,參賽選手多達50組,首輪淘汰過後只剩下36組。選手的晉級與否由作為評委的“風暴見證官”來決定——評委通過推動操縱桿的形式進行投票,獲得三杆及以上的舞者才能晉級,獲得兩杆的舞者待定,兩杆以下的只能被淘汰。

事實上,像其他小眾領域一樣,舞蹈演出市場也需要這麼一檔綜藝的“注目”。

在毒眸往期文章《從線上到線下,《這!就是街舞》為什麼沒有遭遇場景不服?》中提到,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的數據顯示,2018年舞蹈類演出的場次、年收入及同比增長情況,都要低於話劇和音樂劇演出。


《舞蹈風暴》中的選手、曾經在楊麗萍舞劇《十面埋伏》中扮演男版虞姬的胡沈員,也曾在節目中提到舞劇在國內所受的冷遇:在很多世界藝術節上,票房都是提前一個月售罄,但回到國內演出,在提前半年開始宣傳的情況下,演出當天也沒有太多的觀眾。

而想要為舞蹈演出行業注入活力,綜藝節目本身必須要跳出固有的圈層,吸引更多的受眾,為此,它既需要兼顧大眾審美,也要保持節目原本的專業性。

《舞蹈風暴》“出圈”的野心恰恰體現在此。參賽選手除了各大院校、藝術團的舞者外,還有李子璇、王晨藝等在近年來的選秀節目中出現的“熟面孔”。節目第一期播完,“王晨藝繁華聲”就登上熱搜。偶像藝人的加入,讓節目保持了最初的關注度和話題性。



“王晨藝繁華聲”登上抖音、微博熱搜

(截圖源自雲合數據)

從技術角度上,《舞蹈風暴》也盡力讓觀眾“看懂”舞蹈。


360度的圓形舞臺和全景攝像搭配,能夠讓電視觀眾儘量全面地欣賞舞者的表演。節目還設置了“風暴時刻”,即通過技術手段定格舞者在表演中最精彩的瞬間。“風暴時刻”為觀眾提供了觀察更為細緻的視角,也成為了評委評判的重要依據。在第三期蘇海陸的中國舞《劍影》表演完畢後,“風暴時刻”中他的道具劍揮出了極具美感的劍花,沈培藝認為“風暴時刻”展現了他瞬間爆發出來的技術,推下了能讓他晉級的一杆。

此外,它的舞種也足夠多。在節目中,學習街舞、芭蕾、古典舞、現代舞、拉丁舞等各類舞種的舞者同臺競技,這種與往常分類細緻的舞蹈比賽賽制截然不同,因此也受到了部分觀眾的質疑。

但這種“混搭”卻一直為《舞蹈風暴》製片人洪嘯所堅持,“我們是把舞蹈從專業領域推向市場的一個行為。”

他曾在採訪中解釋過這樣做的原因:“我們這檔節目怎樣才能製造出一個真正的舞蹈偶像?我認為不是要硬把觀眾不喜歡的東西推出去,只能說看大眾對誰的舞蹈感興趣,對哪個人的人物魅力感興趣,最後來綜合選出一個舞蹈偶像。”

而想要創造一個舞蹈偶像,這檔舞者競技的綜藝節目也不能失去專業性本身。

選手陣容基本都是從專業院校、藝術團等挑選出的專業舞者,包括拿下過舞蹈類獎項大滿貫的李響、與楊洋並稱“軍藝雙子星”的劉迦、中國體育舞蹈國家隊的拉丁舞舞者莊婷和侯垚、張藝謀導演舞臺劇《對話·寓言2047》的女主角胡婕等等。評委陣容中,更有擔任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創意策劃和《畫卷》篇編導的編舞家沈偉、中央戲劇學院舞劇繫系主任的“學院派代表”沈培藝,身為資深舞蹈電視節目製作人的揚揚,也能在大眾審美和專業性之間做出平衡。

而專長並不在舞蹈領域的彭昱暢和劉憲華,在投票環節一共只分到一根推杆,只能投出一票,儘量避免了對節目整體評判標準的影響。例如第一期很有觀眾緣的女舞者張藝凡表演完後,得到了彭昱暢和劉憲華的一票,但兩位評委還是從專業角度指出了她的不足,沒有推杆讓她晉級。



張藝凡

這種在同時兼顧專業和大眾的處理,讓《舞蹈風暴》收穫了高口碑。節目播出三期以後,它的豆瓣評分仍保持在8.8分,成為同期市場中的高分綜藝。第一期節目播出後,“李響古典舞”登上微博熱搜,成為藝術舞蹈面向大眾的第一塊“敲門磚”。



李響古典舞


藝術垂類綜藝的“漫漫出圈路”

雖然《舞蹈風暴》在同期綜藝市場中佔據了口碑高地,但是在三期播完之後,節目似乎就此限於“高口碑”的評價,並沒能進一步出圈“吸粉”。在舞蹈風暴的官方微博下,播放量最高的視頻是第三期曾經參加過《創造101》的李子璇的街舞《起風了》,達到1235萬點擊,但李響、胡婕等節目中的話題選手,舞蹈視頻的播放量多在一、二百萬左右,其他選手的播放量則多在幾萬甚至以下,差距明顯。



李子璇的街舞《起風了》達到1235萬點擊


《舞蹈風暴》想要打造舞蹈偶像嗎?答案是肯定的。早在第一期節目中,節目似乎就藉著“風暴見證官”之一的揚揚吐露了這種期待:

“我想告訴所有年輕人,在你們的偶像名單裡面,從此要出現舞者的名字。”

也不怪這個節目有造星的野心,自《中國有嘻哈》捧出了說唱明星之後,垂直類綜藝的題材變得越來越廣泛,他們都渴望為一個行業帶來新的活力,或是從自己的平臺和節目中捧出新的“明星”。

在“造星”這條路上,目前成效比較明顯的是《聲入人心》第一季:參加節目之前,鄭雲龍的微博粉絲不足一萬,現在已經漲至96萬,他參演的音樂劇也就此變得“一票難求”;在節目中收穫人氣的低音歌手王晰,從今年6月開始也已經開了14場個人音樂會巡演;其他仍是學生的預備役音樂劇演員和美聲歌手們,商業價值也有所提升,得到了拍雜誌、接代言推廣的機會。



《聲入人心》選手黃子弘凡擔任I Do基金宣傳大使

或許也是因為有《聲入人心》第一季打底,《舞蹈風暴》對於“造星”的期待更為直接。但是,小眾藝術類綜藝的題材限制,讓面向大眾的“偶像”並不容易誕生。《聲入人心》的“美聲”雖然距常聽的流行樂相差較遠,但至少仍在音樂範疇內,不會與大眾完全遠離,而對於純由肢體表達的藝術舞蹈演出來說,要對其進行理解和欣賞,往往需要較高的藝術素養。

並且,因為跳舞本身對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常年跳舞也容易帶來積傷,舞蹈演員本身的“花期”比普通藝人更為短暫,節目中劉迦也提到,舞蹈演員的藝術生命其實很短。“舞蹈偶像”誕生之後能夠存續幾年,也是應該考慮的問題。

同時,藝術類垂直綜藝自身,也容易產生藝術性與話題性之間的取捨矛盾。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聲入人心》第二季。有了第一季豆瓣9.3分的高口碑,第二季的6.0分顯得有些出乎意料。這種落差的原因之一,就是節目組在剪輯側重點上的轉變。





“《聲入人心》第一季基本就是選歌、練習、正式表演,都是圍繞歌來進行的,就算是選歌合作環節,也基本是通過‘唱’來表現,但第二季有很多選人片段,而且他們選人不靠唱歌,靠演講說服對方。”有節目觀眾向毒眸抱怨道節目不夠純粹了:“因為不怎麼唱,第二季到節目中期了,有些選手到底唱得怎麼樣大家都沒記住。”剪輯重點的偏差,或許是希望觀眾將注意力更多聚集在“選手”身上,但似乎也看低了藝術本身對觀眾的吸引力。

《舞蹈風暴》近期出現了同樣的質疑聲。在第三期節目中,獲得四根推杆全票通過的王雪柔,完整的舞蹈演出在節目中被剪掉;獨家15秒搶鮮版預告中表現亮眼的“紙扇書生”魏伸洋,獲得了三根推杆晉級,也沒有被放出完整的表演。微博上甚至有網友專門剪出了兩人的cut,兩人在正片中的鏡頭總共不超過1分鐘,而未晉級的、有流量和話題的選手卻在節目中佔據了較大篇幅,從而引發了網友對於節目剪輯的不解和“只要流量”的質疑。而且,根據洪濤在微博回覆網友評論,《舞蹈風暴》並沒有製作加長版,導致很多舞者的表演並不能得到完整的呈現。




網友質疑評論

除了剪輯本身的偏重外,藝術類綜藝本身的存續性也值得擔憂。因為小眾藝術領域本身門檻較高,能夠參賽的人才並不多,在《聲入人心》第二季中就出現了男低音歌手過少的問題。而相關領域的人才缺乏,會直接導致參賽選手的水平不夠吸引大眾。在一季綜藝結束後,節目的後續生命力仍然存疑。

2012年青島日報的報道中,就提到舞劇《畫壁》在招人環節面臨冷場,而“用工荒”是全國舞蹈界的普遍現象。當時的青島演藝集團藝術總監兼歌舞劇院負責人黃港在採訪中表示:“現在願意把跳舞當做事業的學生越來越少了,很多中專畢業生選擇大學深造從而錯過了跳舞的‘黃金時期’,因此很多劇院都面臨招不到人的現狀。”

這大概就是垂類綜藝將要面對的最難的挑戰之一了:如果僅停留下普通的潮流文化上,會被觀眾批評不思進取,但如果要向更高深的藝術領域進階,又會迎來人才、剪輯、平衡等種種問題。

但難歸難,好在對觀眾來說,他們還是有接受度的。有需求,就一定會有市場。

據參與《舞蹈風暴》現場錄製的網友說,節目播出後觀眾的歡呼、尖叫聲普遍被批“太吵”,其實是導演要求現場觀眾歡呼從帶給演員鼓勵,但不想好心辦了壞事。第二期相關鏡頭就有明顯削減,觀眾的反應也做了消音處理。第三期播出後,也有觀眾“怒其不爭”地批評節目組的剪輯,節目組是否會做出調整,還得看後面播出的節目。觀眾的動力,至少能成為這些新型綜藝進化的驅動力之一。

綜上,無論《舞蹈風暴》是否能爆,它需要去做的嘗試,是在反饋中摸索著前進,找到“雅”與“俗”的平衡。這種探索的意義已經超出了成為爆款本身。

或許,這也是所有垂直綜藝未來需要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