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彈天才劉嘉卓,淘汰了所有同齡人


指彈天才劉嘉卓

指彈天才劉嘉卓,今年15歲了。和同齡人的經歷截然不同,音樂讓他變成了每走一步都超前的人。

3歲可以隨口哼出鋼琴曲《星空》的前奏;9歲開始了音樂變道,由電子琴轉向吉他指彈演奏,並開始參照網絡視頻自學指彈吉他;13歲因為他的一個瀏覽量過億的吉他演奏視頻,劉嘉卓幾乎在一夜之間被大家所熟知,整個指彈吉他界都為之起身。

與其他備受爭議的網紅和童星不同的是,13歲的劉嘉卓火得令人交口稱讚。

“一夜成名”後,他堅持彈吉他、創作、遊學、演出、出專輯,以直線上升的速度和精湛的指彈吉他造詣,將同齡人或是比他年齡大的吉他愛好者,遠遠甩在身後,成為國內少有爭議的天才少年。

吉他世界網在上海樂展期間,有幸採訪到他。透過他的愛好、個人選擇、對世界的看法,我們似乎看到,他15歲的身體裡駐紮著一個成年人的清醒和堅定。我們從他的生活碎片中也試圖還原天才指彈少年另一面。


橫空出世的天才,還是被時代選中的勤奮少年?

上海樂器展期間,劉嘉卓在布魯克的展位被來往的人群圍成一圈又一圈,在場的人都齊唰唰地舉起手中的相機找準焦距,對準劉嘉卓就是一頓狂拍。

很少有人在聽他在彈奏什麼,大部分人都在用眼看這個被封神的“吉他天才”。

一曲完畢,他起身,禮貌回應前來拍照的觀眾合影,臉上露出真誠而拘謹的笑容的同時,習慣性豎起大拇指在胸前,一一配合每個人拍照。

不知道他接下來還要和多少人握手、拍照,但這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他的表情告訴我們,他早已習以為常。

從13歲到15歲,兩年間的全新遊歷,禮貌、周到、細心成為他給很多人留下的全新印象。

每個出色的人物背後大抵上都有過一段艱難的過往,他也不例外。

所以,劉嘉卓每次接受採訪時都要極力說明他的想法:我不是天才,天才99.99%是練出來的。

從3歲開始接觸音樂到13歲獲得大眾關注,這期間9年時間,劉嘉卓是默默無聞的。除了家人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他在做著一件怎樣特別的事。

9歲那年,劉嘉卓被日本指彈樂手鬆井佑貴的《Rider》的演奏方式所震撼,決定學習指彈。

指彈是難度極高的吉他演奏方式,他從各種網站上找來指彈大師的視頻,自己親手扒譜子,用這種方式熟知大師們的演奏路徑。

長期趴在電腦前也讓他的近視指數猛增。

扒譜子、練琴的日子就這樣延續著,直到13歲那年,他穿著校服彈吉他表演視頻出現在網上,經李延亮、董路、高曉松等名人轉發後,瀏覽量過億。

高曉松留言:“看完,砸琴!下半輩子只吹口哨。”留言引發網友對“天才少年”圍觀。

沒有人會想到他這麼早就能成名,但是,所有見過劉嘉卓彈琴的人,都吃驚於他的天賦。

“他會彈50多首曲子,這種難度級別的曲子,按照一個月學會一首,得學4年。”跟董路一起玩樂隊的獨立音樂人賈南分析,除了天賦,還需要“非常刻苦”。

見到劉嘉卓的人通常都會注意到,他的雙手和同齡人是不一樣的,手指細長、手掌寬大。因為長期練習,加之指彈技法難度大,力度強,他指尖上的肉長成了平整的一層老繭。

對於劉嘉卓來說,讓他走紅的《thunder struck》意義重大,幾年的驚人刻苦訓練得到回應,他也因此開始了一趟成名的奇幻旅程。被接到北京遊學、演出簡直就像一場夢。

一場接一場的演出下來,從來不乏掌聲和哨聲。但他至今沒忘記那場無人欣賞的演出。

小學六年級的最後一個兒童節,他揹著吉他為同學演奏。同學們或是低頭寫作業,或是交頭說話,“嘈雜得我都聽不見自己彈得是什麼。”他一怒之下,抱著吉他,從1樓教師辦公室,彈到4樓教務處。

在沒人欣賞你的情況下,要敢於尋找機會,亮出自己。”劉嘉卓說。

有人欣賞也有人質疑,當時很多網友質疑他:沒有原創,全靠copy,他很快調頭研究統一曲目的不同版本,然後加入自己的東西,但這也不足以支撐真正原創作品的誕生。

他第一次感受到,不知道如何寫自己的東西,但又有很強的表達慾望時,就親自去請教了很多演奏家,收穫了不同的答案。

兩三年前,他見到日本演奏家井草聖二時,給他的創作想法帶來很大沖擊。

“直到我遇到Calum Graham卡拉姆格蘭漢姆,他告訴我:相信你的耳朵。至今,我都帶著這句話創作”。

提到CALUM GRIHAM時,他的神情略微有了波瀾,並向他的偶像再三致謝。

CALUM GRIHAM 加拿大演奏家

在新專輯中,他已經學會打磨靈感。其中一首曲子的靈感來自於他去印度遊歷時,由當地文化產生的靈感,還有一首是他做過的一個夢,夢的具體情節,他一時沒有回想起來。

很快回過神來,劉嘉卓跟吉他愛好者分享了練習技巧。

他很誠懇地說:如果真的喜歡音樂,喜歡吉他,首先應該去多聽,然後在多聽的基礎上去爭取多練,爭取讓自己的想法去支配自己的手,而不是想法被手束縛

“練”這個字,大概也是每個領域的天才的基本養成術,而生活的歷練也是劉嘉卓之所以成為劉嘉卓的原因。


音樂夢想的代際轉移

劉嘉卓年少的成名背後有一個重要的支撐點,就是他父親劉曉龍十多年的栽培。如果說劉嘉卓是夢想的弄潮兒,那麼他父親就是最初的造夢者。

劉嘉卓的父親

當聽到劉嘉卓三歲那年哼出鋼琴曲《星空》的前奏,他就認定兒子有天賦,一定要好好培養他。

他覺得自己喜歡上貝斯時已經20歲,且沒有條件實現這個音樂夢,而劉嘉卓從三歲就碰到了音樂,肯定是能成的。

劉嘉卓9歲那年收到的那臺電子琴就是他父親劉曉龍咬牙買下的,卡西歐CTK—3800是當初全白銀縣最貴的一臺電子琴。

他說:如果沒有我爸爸買的那臺練琴,我可能現在就不會喜歡音樂

後來,劉嘉卓的指彈演奏天賦被發現後,他父親並沒有被生活的拮据打敗,甚至辭職回家,將所有的心思花在幫助劉嘉卓練琴這件大事上。

當時,一家人僅靠劉嘉卓媽媽每月二千元左右的薪水,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他曾鼓勵劉嘉卓的媽媽說:“再撐幾年,我能把嘉卓培養出來”。

劉嘉卓被父親規定每天練習三、四個小時,有時候他會因手疼、倦怠而生髮放棄的念頭,但他最終堅持了下來。

他知道父親身上的壓力,只要回家看到父親,就想拿起琴。一家三口幾乎很少出門,冬天在家練琴,夏天熱,父子倆光著背還是一起彈琴。

現在回想起來,“練琴是一個由枯燥到開心的過程。後來演化成他一坐下來抱起琴,就會忘記時間,一旦開彈就很難停下來。”

當時,他的聽眾只有父母兩人。為了幫助兒子進步,父親劉曉龍大多數時候是批評者——“我總想,我多找出一個錯誤,他將來站到別人面前時,就能更出色。

他也很少讓父親失望。

他明白父親對他的期待,父親也極其信任他。父子倆在期待和被期待這件事上,他們已經達成心照不宣的默契。

那就是要堅持練琴,一直練下去,總會有出頭之日。

如今,他很早就實現了父親當年沒有實現的夢,那就是:將音樂愛好發展為事業

與其說劉嘉卓是天才,不如說他是被家人激勵的勤奮男孩,在一番超高的訓練強度中,義無反顧的登上了音樂的帆船,乘著社交網絡的東風,他的音樂天賦呼之欲出,最後,成為一顆指彈吉他新星。



“我的事情,由我來決定”

你很難將劉嘉卓本人和一個普通的15歲少年聯繫在一起,他的心智顯然要比同齡人更為成熟、更有主見。他曾拒絕通過考級的形式來評定自己,但不拒絕比賽、演出。

這次,他親自確認了吉他世界網的採訪事項,我們問他:“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通常誰來做決定?”

他脫口而出:由我來決定!能決定的事有多少呢?他回答說:百分之百

始終陪在他左右的父親,一定會事先和他商量好接下來的行程,不會委屈他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他很尊重劉嘉卓的想法。

這也驗證了,童星被大人壓榨的社會現象,在他這兒是不存在的。

練琴對於他來說太快樂了,如果一週之內,不允許他彈吉他,他的選擇是聽音樂或是一直盯著鍵盤看。

有時候,他和父親會在音樂細節上看法相悖,爭論一番後,最終還是採取他的意見。

比如,他在創作時,父親覺得這個音這樣彈比較好,他覺得不是這樣的,爭論一番後,他會堅持用自己的方法。

但是,有時候他也會用父親的方法。“因為父親的建議有的時候是真的是管用”,他很誠懇的強調。


另一個世紀穿越而來的少年

日常生活中,他和普通少年最大的區別是,他常年不離手的是吉他,而他周圍的同齡人常年不離手的是手機和吃雞遊戲,或是被排滿的興趣班。

他們的聽覺系統也不太一樣,他和朋友在一起時,很少聊音樂,他對朋友口中所說的流行音樂不感興趣,朋友對他喜歡聽的爵士樂或吉他也一概不知。

同齡人感興趣的,他一般都不太感興趣,所以能聊的話題也很少,他的課餘時間幾乎花在練習吉他上。

劉嘉卓日常練習

在同齡人眼中他沒什麼特別之處,學校裡很少有人知道他被稱為“天才吉他手”,他不會刻意跟別人提起自己是彈吉他的,也很少能在學校裡碰到他的粉絲。

乍一看,他和所有中學生一樣揹著書包上學、放學、應對學業壓力,實際上,他們各有各的少年世界。

廣州巡演

網生一代,難逃脫網絡世界的引力,但劉嘉卓是個例外。他似乎自動屏蔽了與音樂無關的網絡世界。

當我們問他喜不喜歡和粉絲互動時,他一臉疑惑的問我們:什麼是互動?這樣的回答讓他看起來像是從另一個世紀穿越而來的人。

到了粉絲提問環節時,人們對他的私生活表現出遠遠大於指彈的興趣,他拒絕回答與音樂無關的問題,他的一切活動都要確保是在圍繞音樂轉。

新專輯錄制地點

雖然,他已經踏足商業領域,但他對當下年輕人主導的網絡文化、社交變現新玩法一點不感興趣。他從不打理自己的社交賬號,也很少回覆粉絲的留言。

這並不意味著他不想將新專輯推薦給更多的人,他想打廣告時就會直接打,簡單粗暴:“請大家多多支持我的新專輯”,這種耿直和萌態反而為他圈了不少粉。


劉嘉卓的夢想實驗室

年少成名後,他的曝光率一路攀升,微博接近十萬的粉絲,B站上傳的指彈視頻,很多人是跪著看完的,品牌合作、演出接連不斷。

寧波站巡演結束

他有機會拜訪世界各地的音樂人,甚至可以和偶像同臺演出、合作自己的專輯。吉他行業甚至將他看作中國指彈吉他的希望。

越南演出現場

在外界看來,成名帶來的掌聲,對一個剛剛接觸世界的少年來說,多少都會影響甚至顛覆他對自身和世界的看法,我們在採訪中提及成名前和成名後的區別是什麼

他停頓了片刻說:“我現在的心態和四年前差不多。只不過我追求的東西,可能又離我更近了。”

深圳巡演現場

三年前,他最喜歡的是Tommy,現在他結識了Soenke Meinen,也是他的新專輯的音樂總監。

這位德國演奏家,被當地人評為:弗萊芒的太陽下,最卓越的、最具音樂性的吉他手。

Soenke Meinen

以前,他很喜歡的大師,會想成為他們,但是現在不會了,現在他只想成為自己

從北京之行到世界之旅,期間,他見到了很多音樂大師,一番探討交流後,他們在專業上的確給劉嘉卓帶來不小的觸動和震撼,他和他拜過的大師更多的只是一面之緣,前行途中,最終還是要靠他自己。

難免也會有唱衰天才的聲音,人們擔心他會沉浸在暫時的高光裡,變成傷仲永。

但提到這個問題,他表現的相當平靜,表示:是不會考慮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的。一句,我只要做好我自己就行了,我們就看出了他的堅定和平常心。

所以,世人為他鑄就的神壇他是不會住進去的,也就不存在神壇轟然塌陷的一天。

他堅信自己和別人沒什麼不同,如果可以的話,他更希望人們叫他:演奏者。說著他匆匆趕往下一個演出現場。

如果成立一間以劉嘉卓為主角的“夢想實驗室”,我們曾設想過無數種可能——也許將來眼前的少年成名成家成為大師,也許他淪為樂隊的樂手了,也許就是泯然眾人,甚至有可能自甘墮落。

吉他世界網將繼續記錄他的成長、參與這個實驗室的故事,看看劉嘉卓和他的指彈吉他是會發揚光大還是會淪落,一個少年會實現他的夢想還是夢想遠去。

目前,我們看到他在穩步前行,且創作了自己的音樂。

他就像一首歌裡唱得那樣:“我曾活在愛裡,不曾虛度光陰,找一件愛的事,別猶豫,做下去。”


最後,感謝布魯克吉他品牌方為本次採訪提供的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