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标企业想要预防“假招标”骗局,应当如何做?

用户3708573184


观点:投标企业预防不了“假招标”骗局,但可以提前识别并远离“假招标”骗局,或者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假招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这是市场利益驱使。在招投标市场规则、诚信体系建设未完善,监督处罚执行不到位时,“假招标”现象会更突出。

1.“假招标”骗局三种情形

“假招标”的操作主体一般是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及投标人,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采购人出于所谓“公心”或“私利”,提前暗定中标人,招标走形式;

第二种情形是采购代理机构暗箱操作,收取投标人好处费,操作招标结果;

第三情形是投标人围标、串标。

2.识别的方法

面对上述三种主要“假招标”情形,投标企业不可能完全事前察觉,特别是第二、三种情形只能在参与过程中才能发现。如何早发现,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招标文件是否有明显倾向性、排他性。

采购人实施的“假招标”多数可以从招标文件中发现问题。例如:对报名参加投标企业的资格要求明显过高,限制投标人数量;评分条款中对一些技术指标限定较明确,指向的产品明显;评审专家主观评分内容比重大;具体采购需求内容表述不清等。

投标人由于对市场非常了解、对竞争对手情况也是了如指掌,有经验的投标人只要看看招标文件,就知道招标文件是否“量身定做”。

如果你对这个项目有兴趣,就可以提出质疑,要求采购人修订招标文件,不过后期中标后能否顺利实施就很难说了。

二是关注地方及采购代理机构的管理水平与业绩。

“假招标”也是挑地方、挑代理,对于监管松的地方,规模不大管理松散的招标代理机构,往往“假招标”的现象比较突出,招标走形式的多。

因此,了解当地招标代理机构情况,观察代理机构的操作流程,掌握财政处罚信息等方面很重要。

采购代理机构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主要是报名信息的泄露、评审专家的串通。相对来说,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假招标”要少于社会代理采购机构,电子化报名、抽签、评标的代理机构要好于传统代理机构。

三是关注开评标现场情况。

开标现场,投标人要时刻关注参加投标企业情况,报价是否有规律,投标企业有否协商,是否与评审专家有接触行为。有的采购代理机构提供评标现场的视频直播,投标人可以关注采购人代表、评审专家有否接听电话、发表倾向性意见等违规行为。

3.如何应对

如果在开评标前发现“假招标”骗局,建议投标人主动放弃,否则会费时费力不讨好,除非你很想打入这个市场,项目较值得争取,你可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如果进入到开评标环节,一旦发现“假招标”骗局并取得有力证据,你应该毫不犹豫提出质疑与投诉。

为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现在政府采购领域监督执行力度已明显加大,掌握有力证据,是维护你合法权益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