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萬元獎金怎麼用?科學家的回答亮了:還房貸

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

聚光燈再一次投射到科學家的身上,

只不過這次的主角,

並非白髮蒼蒼、功成名就的老科學家,

而是50位平均年齡40多歲的

青年科學家。

他們中,

有17人的年齡在36歲到40歲之間,

有9人在35歲以下,

最年輕的,

不過才32歲。

11月2日,

作為騰訊科學周重磅活動之一,

首屆“科學探索獎”在北京頒發,

這50張洋溢著青春氣息的面孔集體亮相。

在此之前,

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

對公眾而言只是個陌生的名字,

其中不乏既未戴學術“帽子”

也不屬於任何學術“圈子”的

年輕學者。

50人中,

有8人在此之前

沒有任何獲獎的背景和經歷。

這樣的結果,

不管是在我國以往的科技獎勵體系中,

還是在諾貝爾獎等

國際科學大獎的統計中,

都實屬罕見。

▲2019年科學探索獎獲獎者合影

在11月2日的頒獎現場,

“科學探索獎”監督委員會主席、

清華大學教授錢穎一給出這樣的評價:

這個獎,

與很多其他成就獎、成果獎不同,

它不是獎勵過去,

而是支持未來,

鼓勵青年才俊探索科技前沿。

▲錢穎一


事實上,

這個新生的科學大獎甫一面世,

就打上了“青年”烙印。

一年前的這個時候,

北京大學教授饒毅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

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

鄔賀銓、李培根、陳十一、

張益唐、施一公、高文、

謝克昌、程泰寧、謝曉亮、潘建偉,

共同發起設立

這個名為“科學探索獎”的獎項。

其中的14位科學家,

都是當代頂尖的科學家,

他們卻將眼睛瞄向了

“下一代頂尖科學家”:

這個獎,

要獎勵的是青年學者的“未來可能”。

“愛迪生髮明留聲機時29歲、

發明電燈時31歲,

牛頓發明微積分時22歲,

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時26歲、

提出廣義相對論時37歲……”

頒獎當天,

騰訊主要創始人陳一丹在致辭中

一遍遍提及這些人類科學史上

赫赫有名的人物。

▲陳一丹

他說:

“世界上許多科學家的重大發現或發明,

都產生於精力旺盛、

思維活躍的青年時代。

我們最應該做的,

也是他們最需要的,

就是通過實際的支持,

為他們創造一個可以心無旁騖、

忘我投身科研的外部環境。”

他所說的“實際支持”,

對“科學探索獎”來說,

就是連續5年給這50位獲獎者,

每人每年60萬元、

總計300萬元的獎金資助。

更為重要的是,

獲獎的青年科學家

將享有獎金支配權——

不必每年都向資助方

提交經費使用情況,

獎金即便不用於

科研工作本身也仍被允許,

比如“還房貸”。

這一做法,

在國內以往的科技獎勵中也並不常見。

頒獎前夕,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等

媒體集體採訪時,

多位“科學探索獎”獲得者談及獎金用途,

並不諱言地提到了“要支持家庭”。

“我的獎金使用,可能要用在家裡。”

北京大學研究員劉穎回答這句話後,

很快補充了一句,

“畢竟我們還有房貸。”

“我可能也會用於年輕人

壓力最大的地方——還房貸,

可能還會在我原來的中學

設立一個獎學金,

鼓勵他們做更多科學探索。”

清華大學教授吳華強說。

▲(三位獲獎代表,從左到右依次為:2019科學探索獎數學物理領域獲獎者、清華大學王亞愚,2019科學探索獎生命科學領域獲獎者、北京大學劉穎,2019科學探索獎前沿交叉領域獲獎者、浙江大學李鐵風)

這些樸素的答案,

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

人在青年時期

做科研以及其他工作的辛酸與不易。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研究員付巧妹說起

她剛回國的那段經歷:

上下班交通不便、距離也遠,

每天要花4個半小時在路上,

而且孩子還不到3個月,

非常影響人的心態。

“我們年輕人,

在打拼過程中,

其實有很多誘惑,

這些都或多或少會影響你的工作。”

付巧妹說。

一個理想狀態下的科研狀態,

是心無旁騖——

不必為了經費,

為了生活而焦頭爛額。

300萬元獎金的設計

在很大程度上考慮了這一點。

馬化騰說,推出這一獎項,

就是希望幫助那些

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青年科學家,

讓他們在“尋求創新又尚未最終突破”的關鍵時期,

得到“雪中送炭”的幫助。

今年年初,

發起“科學探索獎”的14位科學家,

對外發布一封公開信,其中提到:

“300萬元獎金不算是小數目,

但獲獎人不需要說明用途,

無論是用於科研,

還是舒緩生活壓力,

都不會受到任何干預。

科學探索獎在意的是人,

是忘我的境界,

是一往無前的精氣神,

而不是投資一個項目,

獎勵一項成果。”

32歲的浙江大學教授李鐵風,

就是這次“科學探索獎”最年輕的得主。

站在領獎臺上,

他說自己就像回到兒時的歡樂時光。

這歡樂就是郊區機場看飛機,

還能在大草坪抓各種飛蟲,

和許多“熊孩子”一樣,

他那時也有“奪命三連問”:

“飛蟲為什麼能飛?”

“有翅膀就能飛?”

“飛機怎麼不像蟲子那樣飛?”

▲李鐵風

後來,

他知道了

阿基米德撬動地球、

牛頓蘋果落地、

萊特兄弟的飛機翅膀

都關係著“力學”這二字,

再後來他知道了

伯努利原理、

空氣動力學和仿生,

於是他學了力學,

直到現在研究力學。

“或許我們的探索仍然初步或笨拙,

仍可當作是對自然、

生命以及科學之美的謙卑致敬。”

李鐵風說,

希望自己做力學的前沿交叉研究,

能從技術科學層面

為人類探索貢獻“輕舟濟滄海”的一個螺釘。

當天,

97歲高齡的物理學家楊振寧,

以“科學探索獎”發起人的身份,

出席了頒獎儀式,

並在儀式最後上臺給這個獎項“點贊”。

他說:“‘科學探索獎’特別是

為比較年輕的學者(而設),

這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想法。”

▲楊振寧

作為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楊振寧熟稔科學探索和科研工作的規律。

他說,

一個科學研究工作者,

一生有兩個“最困難”時期,

一個是做研究生的時候,

一個是得了博士學位之後的5~10年。

做研究生的時候,

要選研究題目。

楊振寧說:“這時候的我們,

學習的是已有的知識,

但做研究,(卻)要改變,

要發展一個新的方向,

這個是困難的。”

他坦言,

1947年就是他一生中

“比較不開心的一年”——

那一年,

他正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

至於得了博士學位之後的5~10年,

則要選擇研究領域,

並要在這個領域裡

做出一個能夠站得住的成果,

這在楊振寧看來同樣是“一個新的挑戰”。

在這些青年學者“最困難”的時期,

如果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他們之中,

就有可能誕生新的

愛迪生、牛頓、愛因斯坦……

值得一提的是,

楊振寧不僅是科學探索獎的

15位發起人之一,

還主動要求參與評審,

擔任了數學物理組的評委。

“科學探索獎”執行委員會秘書長、

騰訊副總裁王嫵蓉向記者透露,

執行委員會考慮到楊振寧年事已高,

建議他“做顧問就可以了”,

但楊振寧卻主動要求“參與得更深入一點”。

“他對中國最大的青年科學家

資助獎項寄予厚望,

更對中國的青年科學家

充滿期待!”王嫵蓉說。

▼最後,請橫置手機詳看下圖中的獲獎者

他們中的每一位,

都有可能成為中國未來頂級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