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鐵路修到喜馬拉雅山下!”

“勘測青藏鐵路時

要徒步深入遍佈沼澤的無人區腹地

到了晚上我實在不行倒下了

當時已經做好犧牲的準備

我叫弟兄們先走,他們都不願意

硬是一起把我扛了出去”

1999~2009年

李金城將自己的青春

奉獻給了這片雪域高原

#新青年演講#

新中國成立70週年系列節目

讓我們一起走進

青藏鐵路設計總工程師李金城的故事

《風雪天路人》

文字實錄

李金城

十年來一直在壓力當中,當然,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在2005年通車的時候,我坐了一趟以後,一下就放鬆了很多,畢竟是為西藏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青藏鐵路是當時黨中央國務院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我們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選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什麼呢?因為身體好,也年輕,當年38歲。接到這個任務,我也確實是如履薄冰,感覺壓力很大。

我們那時候為了選擇一條路線,因為經過唐古拉山,唐古拉山是我們青藏鐵路的最高點,但是我們在旁邊找了一個5072米的,就是要比這個埡口低170米。這一段是給我們國家節省了投資的,這兩個比較大概差了八個億。

為了把這一條方案搞清楚,我組織了個突擊隊。我們的突擊隊,我還記得大概有二十幾個人,都是年輕小夥,我年紀最大。在中途,因為我有一個什麼毛病呢?就是缺鉀,幹了一天,晚上往出走的時候,確實是不行了,身上沒有勁,也沒有知覺。

我還記得當時讓把行李、各種測量工具留下,叫他們先出去,而我的弟兄們都不幹,硬就把我扛出去了。也是到了極限,到那曲醫院以後,慢慢才緩過來。到現在為止十幾年了,器官特別是肺、肝、脾等,反正是不可回縮的,就是大了兩公分。現在,稍微上個樓都喘氣。

在前線,我們建立了三級醫院,但我們測量的時候沒有這個條件。最後,我們在施工過程當中,醫療就建立了三級體制,所以沒有因為高原病犧牲一個人。

青藏鐵路面臨三大難題,就是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環保。因為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是有960公里,凍土就有550公里。凍土溫度低的時候,它就像岩石一樣硬,零度以上就融化,這是我們工程最難處理的。能夠對我們的工程產生兩大危害:一是它可以融沉下降,二是冰要凍脹起來,爆炸力是很大的。

高寒缺氧就不用說了。因為它的含氧量和壓力都是海平面的一半。當時我們施工的時候打這個洞,裡面都是供氧的,一套設備搬到山上,工人在裡面施工直接就可以吸氧。

環境保護更不用說了。因為青藏線是環保線,是我們國家第一條環保線。首先第一,就是要解決野生動物的通道問題,我們沿線設了33處,就是我們火車通道動物可以過去。青藏線的環境大家也知道,十分脆弱,各種地質現象要處理。我們採取什麼辦法?就是以橋代路,增加了好多。

生態是不能破壞的,我們嚴禁在上面取土,取土也是按規劃,取多少都是有規劃的。規劃完了以後,取完再把草皮恢復上去。還有就是國家自然保護區,我們為什麼把鐵路儘量選擇靠近青藏公路呢?因為要避免二次破壞。

現在條件技術先進了,你可能在上面待兩個月、三個月。我們那時候,勘測隊員基本上待一年,有時候是兩年。我記得當年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們一年都沒有假期。沒有辦法,我愛人這邊也都跟她說好了,我們很少見面。因為短時間不行,你上去還得適應那裡的生活。

實際上,那時候我們中午就不開飯。中午在工地裡,開什麼飯?就是早上吃點稀飯饅頭,中午一人一個土鴨蛋,再裝上一個饅頭加一點辣椒就行了。晚上一個帳篷12個人,一個禮拜挪一次窩,基本上是這樣。你要是出去方便一下,回來肯定就沒有你的位置了,一個一個挨著的。反正就一個晚上,我們那個時候就不能講究條件了。

前年正好回去一趟,我感覺到青藏鐵路對我們西藏自治區確實是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原來拉薩站那個地方就是個貨攤,柳梧新區建設速度驚人,包括後面我負責拉日線,日喀則車站周圍原來都是一片農田,現在都是城市了,變化太大。說實在的,西藏是我的第二故鄉,在那一待就十幾年了,有感情。

我現在都快60歲了,再回顧過去自己的一生,感覺到好像沒有白乾,這就是我奮鬥的結果。70年,咱們國家確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包括方方面面。特別是我們鐵路,是我們國家一種名片。我作為一個鐵路的工作者,當然也感到很榮幸。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火車開到拉薩去!

2006年7月1日

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幾代中國人的夙願變為現實

最低零下45℃的氣溫

僅地面一半的含氧量和氣壓

能曬脫幾層皮的烈日

被狂風捲走的帳篷

……

覺睡不著,飯吃不香

李金城和團隊冒著生命危險

用雙腳踏遍這片

“生命禁區”的每個角落

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

直面三大世界性難題

他將家的脈脈溫情留在身後

只為帶西藏人民走出貧窮封閉

讓中國鐵路躋身世界前列

70年

從勘測員到青藏鐵路總設計師

數十條鐵路線交織的人生

是時代的機遇也是無悔的青春

70年

鋼軌每一寸向前的延展

宣告西藏“無鐵”歷史的終結

鋪就藏區人民廣袤的未來

70年

從舉步維艱到世界領先

中國在日益密集的鐵路網上

飛速奔馳、駛向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