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接应打法代表——江苏女排

江苏女排历来是国内排坛传统劲旅,联赛伊始,就获得了三联亚,成绩仅次于上海女排。在98年4月举行的上海女排和全国女排明星对抗赛上,全国女排明星队主教练在前2局打成1:1之后,干脆换上全苏班对抗上海,结果3:1击败上海。当时全国明星后2局阵容,就是江苏女排主力阵容,主攻:孙玥,茅菊兰;接应:邱爱华;副攻:张寒艳,瞿海霞;二传:沈岚。

邱爱华

江苏女排主要战术特点就是2、4号位强攻出色,队中三叉戟进攻一直非常犀利,2主攻+1接应的进攻享誉全国排坛。从最早的孙玥、茅菊兰、邱爱华到后来的惠若琪、翟婷丽、陆倩,再到目前的张常宁、吴晗、龚翔宇。三叉戟进攻屡屡为江苏队获得最后好成绩摧城拔寨。

其中江苏的接应一直是强力接应打法,向欧美打法学习,向世界主流打法靠拢。从联赛之初的邱爱华,到后来的陆倩,到现在的龚翔宇,几位接应尽管没有190以上高大的身躯,但凭借良好的弹跳,娴熟的前后排进攻,获得了大量进攻机会。据相关统计,江苏接应每场比赛的进攻占比和主攻进攻占比基本相当。江苏几任主教练赵金才、薛永业、蔡斌不约而同坚持了强力接应打法,接应不接一传,主要负责进攻。邱爱华、陆倩2位接应就是这样的强力接应,2人先后入选过国家队。其中邱爱华作为主力主打了98年的世锦赛,获得了亚军。陆倩短暂入选过国家队。现在的主打接应龚翔宇刚打联赛的15-16、16-17赛季也是不接一传的。她在15-16赛季主打了一年联赛之后,立即被国家队征调,主打了瑞士精英赛,并很快得到郎平、安家杰等国家队教练的认可,她凭借良好的球感、熟练的右翼前后排进攻进入了里约12人名单,并获得奥运冠军。在国家队锤炼后,龚翔宇开始接一传。但其在联赛中承担的进攻任务和主攻同等数量。

陆倩

江苏女排的副攻也有自己的特色。即很少跑背飞,而是坚持向男排打法学习,主打身前身后闪电快攻。除了早期的张寒艳、张锦文,后来的副攻,包括身高较矮的陆燕,全部都改打身前身后的快攻,各种短平快,疾如闪电,叮咚落地。比较遗憾的就是江苏的副攻身高一直较矮,在重视副攻身高条件和拦网功能趋势下,江苏副攻很少能入选国家队。张寒艳、陆燕、李珂佳等副攻均为江苏队获得好成绩立下汗马功劳。但由于身高所限,很难有进一步发展。蔡导早期入主江苏女排后,队中高个副攻,196的王雪婷、190的顾文婷等队员又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上场。不是说江苏培养不出好副攻。可能由于特色所致,江苏在培养主攻接应的同时,副攻的培养真的该重视了。所幸在U15年龄段江苏涌现了196的万梓玥,已经在国少队崭露头角,希望她能早日弥补江苏队副攻短腿。

龚翔宇

很多球迷都知道亚洲女队员体能不如欧美白人黑人,特别是在接应位置上,欧美和亚洲接应呈现两种不同的明显特征:欧美接应主要负责进攻,亚洲接应主要负责一传防守串联兼顾进攻。就是所谓进攻型接应和保障型接应。对于竞技排球来讲,最后的结果最重要,无论什么类型接应,只要本队最后获胜,本队接应什么打法无关紧要。但是,亚洲各国的接应,却不约而同选择了全面型接应,从龚翔宇到金熙珍,到新锅理纱,中日韩三国均让本队接应从事一传串联工作较多,进攻相对较少。尽管龚翔宇这样的进攻是用娴熟的前后排进攻敲开国家队大门的,但是后来的阵容演变却让她从省队的强力接应变成了保姆接应。这不能不说这是亚洲接应的必然结果。我们的体能还不能满足接应不停歇的二号位前后排强力进攻需要,这种进攻在体力上的付出是大于四号位主攻的进攻的。权衡利弊和自己的身体特点,亚洲各国的教练和队员都把自己最好的进攻队员放在四号位,而不是二号位。比如朱婷、金延璟、石川真佑。

唯有江苏队,一直坚持国际主流打法,坚持向男排打法靠拢,赋予接应更多的进攻任务。我们希望这种打法为国家队获得好成绩提供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