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上海棚户区真实场景:直不起腰的滚地龙 随地排泄臭不可闻


旧上海,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有人在这里一夜暴富的同时,更多的人在这里倾家荡产。在百乐门歌舞升平的同时同时,在大上海五光十色的灯光照不着的地方还有着上海的贫民区。


当时中国战事不绝,有着租界的上海反而成为了相对安全的地方。
江浙一带大量的百姓涌入上海,除了那些有钱置办房产或付得起租金的殷实之家外,更多的是那些逃荒进入上海希望能够找到机会的农村人口,他们连最差的房屋都租住不起,于是聚集在一起在工厂附近的荒地、废墟、坟地上形成了上海形形色色的棚户区。
在过去上海著名的棚户区有潭子湾、潘家湾、朱家湾、药水弄、蕃瓜弄、苏家巷、杨树浦等地区。
在棚户区里常见的是用竹子和木头结合草泥建造起来的草棚或简易房屋,这已经算是棚户区里较好的住所了,更多的是用竹子和木片搭建起人字型或半圆型的“滚地龙”。
滚地龙就是用几块竹片弯成弓形插入地里当房屋的框架,然后在上面铺上芦席的窝棚。这样的窝棚没有窗,挂上一块草帘当门,大多高度只到成人的胸口。“滚地龙”内除了睡觉,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所谓的床铺也仅仅是用稻草和破棉絮铺成的地铺。
这些房屋很多尽管不能够完全的挡风遮雨,但至少可以不用风餐露宿。在当时上海贫民区里“滚地龙”占到了住宅的六成以上。
在贫民区里住在“滚地龙”里的小老百姓,大多只能靠出卖体力维持生计,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
有些不甘心就此绝望,一辈子贫穷的人,抓住任何一丝机会,奋力一博,最终从默默无闻的小瘪三,从未了叱咤上海滩的大亨,帮会头子,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这里面就包括从上海贫民区走出来的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三位响当当的上海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