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大佛寺,像一位老者,矗立在國道205旁


從綿陽沿著綿三路過塘汛立交的時候,遠遠的就能看見雲盤山。雲盤山是豐谷的第一高山,大佛寺就是從雲盤山的山腳一直修到山頂的。大佛寺坐西南向東北,背靠雲盤山,面朝涪江。大佛寺由觀音殿、韋陀殿、地藏殿、大雄殿、財神殿、藥師殿、海會塔等組成。其中比較壯觀的殿宇有三座,一是觀音殿,二是大雄寶殿,三是海會塔。


這條步行石梯就在省道205公路旁,從這裡上去,登山即為大佛寺。寺廟裡的人說,大佛寺又叫正覺寺,以前叫聖永寺。根據《直隸綿州志》記載:“大佛寺,治南二十五里,成華十七年建寺,側百步巖壁中鐫大佛一尊,高一丈八尺,因以名寺,乾隆四十六年僧道華重修,貢生熊中雋記。”1465年為成華元年,成華十七年,也就是明朝1481年。
但是根據寺廟的人考證《乾隆志》、《民國志》說:“始於隋末唐初,歷經滄桑,各朝代戰亂,兵火災害。原廟毀頹無存,後在明成華年間加以恢復重建,清末民初,經眾信徒籌資維修補建。”這兩種說法暫無定論,但無論是始建於隋末唐初還是成華十七年,都足以說明大佛寺的歷史悠久。

大雄寶殿外有一塊“飛來古佛”的木匾,這是綿陽豐谷本地人安光漢仿古書寫,老人家已經去世了。這四個字原本是明末綿州知州饒元震刻在後山崖壁上的。根據《乾隆志》和《民國志》記載,後山崖壁上刻有“飛來古佛”四個大字,下款書為:“崇禎十五年饒元震題”九字樣。關於饒元震為什麼要刻這四個大字,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饒元震到後期歸隱於大佛寺,晚上做夢,夢到了杭州靈隱寺開山祖師慧理老和尚。然後老和尚就給他說,讓他把“飛來古佛”刻在廟的後山崖壁之上。
第二種說法:饒元震擔任綿州知州,他的上一任是陸遜之。陸遜之趕上了崇禎十三年六月,張獻忠第四次入川,可陸遜之幹不過張獻忠,在十月十二月,讓張獻忠兩次佔領綿州。所以在這一年,陸遜之因為丟失綿州而被罷官。《綿州志》記載:“陸遜之,崇州十年任,十三年罷官。”
大佛寺我去了好幾次,有和朋友一起去過,自己單獨也去過兩次。每次去的時候,最上面的這個海會塔,大門都是鎖著的,始終沒人打理,也不知道里面什麼樣。
大佛寺與塘汛立交的振拱塔遙相呼應,再登高遠眺,涪江兩岸的風景都盡收眼底了。這座依山而建的大佛寺,裡面記載了多少的歷史文化,它矗立在國道205旁,像一位老者,靜靜地看著綿陽的發展。一如當年,見證歷史風雲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