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周PB11分鐘,從柏林馬317到北馬306



2019/09/30 柏林馬 3:16:50 PB

2019/11/03 北馬 3:05:57 再PB



今年,是我的第六年北馬。



去年北馬賽道上意外PB 8分鐘,Sub319挺進國一,以為已經是大幅PB的極限。



今年猝不及防地來了個連續六年參賽大禮包

——PB11分鐘。



到現在我還是有種不真實的感覺,尤其是在距離柏林小PB 2分鐘,僅僅5周後的今天。









氣溫10度,溼度85%,

深秋的北京,幾乎完美的比賽天氣。



T區排隊上廁所時,站在起跑線的最最前面,視線穿過起點拱門,遠遠看著晨曦中的天安門,耳邊是童音版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嘹亮”,心情出乎意料地平和。







向來靠譜的225手錶,破天荒地在賽前一直搜不到星,極具儀式感的天安門唱國歌時,我居然是在捉急地蹲著繫鞋帶,突然就聽到三、二、一的發槍聲,身邊的人群開始湧動,只能不管不顧按下了開始鍵。



裹在T區和A區前排人流中出發,自覺地刻意壓著配速,不要被帶快。手錶顯示455,心率200,沒法看了這個,連忙留心尋覓賽道邊的公里牌,打算先靠手動記圈來控制配速。



1K445,繼續按體感跑了會,看到了一個藍色T恤的背影,是兩週前池州馬剛剛PB310的Linda,匆忙和她打了個招呼,發現自己已經追平了310官兔,同時有點喘,手錶自動記圈了450,心裡咯噔一下,我跑的到底是什麼?跑快了?



配速心率都沒法看,決定先相信體感,降速,讓310官兔跑出視線。醫生和怡雯先後拍肩,醫生:你跑快了吧,這都415了,你慢點,穩住!我:我手錶搜…還沒說完,醫生已經一溜煙地飛走了…



默默繼續跑,心裡極其沒底,說不“方”是假的,此刻稍許明白梅老闆說“當年北馬只靠看賽會時間和公里牌”的心情。



總算看到5K公里牌和計時點,手動記圈308(這是什麼?),分段22:22。430不到的配速?這是310的完賽配速,可是已經完全看不到310官兔方陣了,難道是官兔前面跑快了?





穩住,找節奏。回想起領裝備路上陸大神說的,全馬比賽最重要的是找到節奏,前5K甚至可以不用看配速,就按身體感覺跑,如果比平時快了,也是狀態對了,不用強壓。



這幾K手動記圈出現的問題是,手動比自動慢了半拍,按了兩次1秒的記圈,反而看不到自動記圈的配速是多少,索性不按了。





還好慢慢找到了節奏,心率似乎也正常顯示到了160左右,終於到了10K點,44:5X,Sub45?





心裡默默算,如果這5K還能保持,到15K點會是107.5。心率顯示在160到210之間混亂跳動,再次放棄以往全馬比賽的心率控制,安靜聽從身體的聲音。



15K點107,比預計快了30秒。



找到節奏後心態越跑越穩。接近20K看到310官兔方陣,心中一喜,有可控配速參照了!跟上跑完就是sub310,這是賽前只敢想一下的成績。



混進方陣左翼,才跑了100來米感覺不對,速度慢了,此時做了個大膽的決定,超!按自己節奏幹!大不了後程被撿!





跑出方陣時,心裡莫名有一絲破釜沉舟的悲壯。

過20K,計時129,還在加速。





半馬PB了?上週末還以半馬Sub135為目標,今天就在全馬的前半程實現了?



掠過半程點,看到1:34:0X時,確定了,不僅sub135,已進134。



快速算了下,後半程保持就是308,不要掉太多就是310,如果還能加速?



可能是被自己小小的“自殺式跑法”情緒所感染,這5K居然跑出了21:48的分段時間,配速422。25K點151。



25K一過,跑了接近2小時後,體能下降,進入例行掉速區,心裡默默打氣:穩住,穩住。同時尋覓27.5K點的官方補給點。



賽前計劃,自帶兩根明治,賽前一小口,賽中10K-35K起每5K一小口,中途視體能狀態在27-30K左右靠官方補給一次。



或許是補給迅速化為能量,或許是“只要過了35K,剩下的7K,將無人能擋”的信念,這10K雖然略慢,還是保持了425和426的配速。







一度擔心後半程會出太陽,可天氣完美到一直是陰天微涼,天時,地利,人,放開拼了!最後的7K,高速運轉了2個半小時的身體感受到熟悉的興奮感,Show Time又到了!拼了拼了!



擺臂,蹬腿,呼吸,似乎超過了好些認識的跑友,可已經無力打招呼,全部的意識都集中在“向前向前向前”。40K點,似乎是257內,那是多少?最後能跑多少?



41K點,距離終點還有1公里,距離終點還有500米,一個個紅色的公里牌閃過,最後的直道,咬牙!擺臂!衝刺!衝刺!



終於看到終點拱門的時間,3:06:0X的秒數在不斷跳動,過線,停表,3:05:56,做夢一樣的成績,I made it!!!



35-40K,加到421配速,最後的2.195K,跑到了分段最佳的415配速。



慢慢平靜下來,百感交集,眼眶一紅,走向完賽領物,面對志願者們的掌聲,有點不好意思地硬生生把眼淚憋住了。拿到手機,打開群,600+未讀消息,打出一句:我擦,太不真實了,覺得是假的。





這次短短5周,大幅PB了11分鐘,肯定是做對了一些什麼事情。嘗試總結一下,也是為接下來的訓練提供思路。







跑步是很公平的事情,基本上跑量和成績是成正比。我算是跑量不大,但穩定積累的類型。去年北馬的周跑不到38KM進國一,現在回想起來更多是因為多年積累加上體重下降的紅利。



今年做出的一個重大改變是,加跑量。2月-6月連續5個月過220K,史無前例。但是,上半年的賽事,3月份雙遺,4月份波馬,6月份蘭州,無一進330,可能是狀態天氣不對?可能是這三個賽事都不是好出成績的賽道?但無論如何,跑過的路,絕對不會是白跑的。



9月for柏林努力調狀態,跑出生平最高月跑量304K,10月進入賽季,沒有刻意湊也跑到了接近300K的293K。





“首先在弱點上下工夫,如果這樣沒有帶來正面效果,那就轉而加強強項,這樣可能會同時改善強項和弱點”——丹尼斯經典跑步訓練法。



全馬備戰一定要至少跑幾個120到150分鐘的長距離嗎?

全馬前一週一定要減量嗎?



如果我就是偏耐力型選手,全馬後半程鮮少掉速反而是加速,是不是就可以放棄長距離,把有限的時間、體力、精力放在節奏跑上?



如果我本來跑量就不算大,為什麼賽前一週一定要減量?減了在家躺著睡覺嗎?是不是可以嘗試一些和以前不一樣的訓練方法?



週五出發北京前,發了一條微博:備戰期主要跑T,基本放掉長距離,賽前一週完全沒減量的全馬會是怎樣?





訓練方法因人而異,多瞭解,多嘗試,可能會有big surprise~







有訓練配合的適度節食,能輕一點是一點,只要沒有餓到暈過去,沒有貧血等等等,體重能降低,就是可行的。降到某個程度不能降,也不要勉強了,每個人都有適合的自己的最佳訓練體重。







和訓練方法一樣,多摸索嘗試適合自己的。從2014年起一直硬薄底Ekiden系選手的我,這次嘗試另一個極端的Next%,也是驚喜。



至於補給,賽前沒有嘗試斷碳補碳,正常晚上少吃,直到賽前一天的晚餐稍微比平時多進食碳水,主旨清淡少油,當天早餐很簡單的三片白麵包加水。







2013年底進跑圈以來,匆匆6年過去,很慶幸趕上跑步熱潮的興起,見證了這些業餘跑圈水平的突飛猛進。



想起今年芝加哥馬塵封16年女子馬拉松世界紀錄被打破時的一句話“女子崛起的時代要來了”,或許,業餘女子大幅破三,就在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