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贪腐者洗心,农民喊他泥腿子专员,一首绝命诗令人泪流满面

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做为官者的楷模?

对于安徽无为县的百姓来说,吕惠生就是最好的为官者楷模。

或许,也是天下所有为官者的楷模。

廉洁、爱民是他的代名词,顽强、不怕死是他的精神。

今日,就让我们走近吕惠生,看一看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风采!



吕惠生

报国无门,投身革命

吕惠生本不是为官之人,他在大学里学的是农业,毕业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家境贫困的他走到这一步不容易。

原本他打算要在农业方面大施拳脚,可那个时候,国家每天都有打不完的仗,况且还有外敌侵略,民不聊生,找到工作都是奢望。

吕惠生意识到在当时的环境下,农业这条路显然走不通,可他爱国之心强烈,不愿碌碌无为。

那年正是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了。吕惠生仔细聆听孙中山革命理论,在此理论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回到家乡无为县后,新旧两派势力正斗得厉害,他和进步人士胡竺冰成立了县党部,北伐经过无为时,他和胡竺冰联系群众,与旧势力做斗争。



胡竺冰

后来,他被推为无为中学的校长,县教育局局长和财务科长贪污罪行被揭露后他还带领师生上街请愿,要求对贪污者严惩,革命情绪高涨。

慢慢的,他的仇人越来越多,各种反动势力对他的仇恨日益加深,他们散布谣言,肆意污蔑,煽动群众抵制吕惠生,迫不得已,吕惠生只得去外地流亡,辗转安徽各地任教。

一身正气,“洗心”贪腐

1935年,34岁的吕惠生旧病复发,再次回到了家乡,这次他被聘为县政府建设科长。

建设科长这个职位那是绝对的肥缺,人人向往,不管是在民国还是哪个时期,没人不想从中大捞一笔。

可到了吕惠生这儿,所有的“捞一笔”都变成了“不关我事”,不管这个职位有多少油水,吕惠生权当看不见,他当官是为了为国为民。

当时,经县府公议,要在无为县城东门外的公地上建一座仓库,而这块公地长期以来一直被当地豪绅宋、杨两家非法霸占,并且建有私人住宅。

宋、杨两人得知此事后,提溜着200银元,悄悄地找到了吕惠生,妄图以重金买通吕惠生,以取消县府决定。

他们原以为吕惠生不会跟钱过不去,毕竟200块银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可他们错了。

吕惠生得知此事后,不为所动,当即找到宋、杨两人,当面指责说:“贪污是丧心病狂的人所干的,贿赂则是社会上的一种恶习,是陷人于不义的行为。我虽然是寒士,绝不愿不顾群众的利益,得你们的黑礼,请你们收回去!”

吕惠生手记

宋、杨两人怕担贿赂之名,对送钱一事矢口否认,不肯收回大洋。

吕惠生看着这200块银元更加气愤了,他决定就用这笔行贿的钱来做一件震慑贪腐的事。

不久之后,在无城内西南隅的芝山南麓绣溪公园双溪间的长堤上,一座木结构的六角双层“洗心亭”建成。

宋、杨二人得知“洗心亭”是用他俩二百块大洋建成的,气急败坏却又不好发作,就到处散布,“洗心亭”暗指县政府腐败。

吕惠生由此遭到很多腐败官员嫉恨,以致“洗心亭”匾额迟迟没有挂出。吕惠生心中愤懑之情难以自抑,遂作诗一首:

孳孳货利已根深,

哪得人人肯洗心。

只有铲除私有制,

人心才可不迷金。

吕惠生做的这件事对于现在的为官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典范,要知道,他所在的职位想受贿简直太容易了,但他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和操守,没有做一个办公室里的“收银员”。

据说无为县的‘洗心亭’被拆了,这是滁州的洗心亭

由国转共,倾心革命

“九·一八"事变后,国事日非,民不堪命。1936年,早已对国民党绝望的吕惠生愤然退出国民党。

“七·七"事变后,吕惠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办起《无为日报》,宣传抗日救国,并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无为民众动员委员会。

1937年11月,共产党员张恺帆任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委员,在无为从事恢复党组织的工作,领导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吕惠生闻讯登门拜访,两人谈得十分融洽。在共产党和新四军身上,他看到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

张恺帆

1938年底,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从皖南军部来到江北,组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张云逸曾专门拜访吕惠生,与之共商抗日大计,使他受到极大的鼓舞。

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初创时期,武器与给养十分困难,吕惠生利用自己的社会声望四处奔走募捐,不遗余力地为之筹集粮饷弹药。

在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新四军制造摩擦事件时,他常以地方知名人士的身份参加谈判,坚决维护进步和团结,反对倒退和分裂。

在国民党第一次掀起的反共高潮中,吕惠生因积极参加抗日工作,被列入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的黑名单。

1940年2月上旬,当无为县当局准备逮捕他时,他得知消息后,带着妻子和4个儿女连夜投奔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

从此,吕惠生与共产党、新四军风雨同舟、安危与共。



张云逸

冒死修堤,惠及万民

吕惠生经常轻装简从,戴一顶斗笠,穿一双草鞋下乡,深入农村宣传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

在他的家乡无为县,只要听说是“吕三爷"(吕惠生在弟兄中排行第三,这是当地俗称)来了,人们无不奔走相告,扶老携幼而来。

他通俗生动、亲切实在的宣讲使父老乡亲们听得津津有味。他真诚地关心着农民群众的疾苦,交了不少农民朋友。

吕惠生很重视统战工作。他经常找地方上的一些上层人士做工作,以身说法地向他们阐述党和民主政府团结抗日的大政方针,晓以共御外侮的大义。

他的积极工作,使抗日民主政府团结了一大批统战对象,充分发挥了皖中参议会的作用,有力地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农村工作中,他认真执行减租减息政策,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以极大的精力来从事根据地的水利建设。

皖中根据地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黄丝滩长江大堤退建工程,就是在吕惠生领导下兴建的。

吕惠生画像

黄丝滩江堤位于无为东乡的长江北岸,素有“一线单堤,七邑生命”之称。

由于历代统治者只知剥削,不关心百姓死活,所以黄丝滩江堤从未认真整修过,多次决口给人民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民国初年和1931年,黄丝滩大堤先后两次出现险情,无为、含山、巢县、庐江、舒城和合肥等县洼地尽成泽国,人民惨遭浪劫。

为了根除这一水患,受皖中根据地党政机关重托,吕惠生主持了黄丝滩大堤的修建工程。

修建过程中,他亲临现场,把好每一关,保证质量,和民工们一起铲土、挑土、打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始终亲力亲为。



吕惠生挑土画像

为了修建黄丝滩江堤,吕惠生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因为时不时的就有日伪军前来捣乱,搞破坏,后来,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新四军也加入了进来,甚至动用了武装。

从1944年2月动工,只经过三个月新堤便建成了——先后动员民工21万人,挖土44.4万方,最终修成长达15华里、高1丈9尺、顶宽2丈4尺、底宽12丈的新江防大堤。

《解放日报》专门为此发表社论,称“黄丝滩工程,不仅在皖中是史无前例的大工程,即在华中也是一件与人民生活切肤相关的大工程”。

这项大工程,保证了200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使300多万亩良田免遭水灾。

吕惠生的功劳是巨大的,为了表彰吕惠生为兴建大堤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皖中区党和人民将新堤命名为“惠生堤”,给吕惠生以极为崇高的荣誉。

因为吕惠生的努力,抗战期间,七师暨皖江根据地对新四军的财政、物资贡献最大。当时新四军部队里流传着一首打油诗:

七师小弟弟,

吃穿无忧虑,

钱多粮又足,

兵民抗战乐悠悠!

看到吕惠生为黄丝滩江堤所做的贡献,不知道那些擅长搞“豆腐渣”工程的官员们会作何感想。



英勇就义,“决不做洪承畴”

抗战结束、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就蠢蠢欲动了,大举进犯解放区的意图已初见端倪。为了避免内战,中国共产党作出重大让步,决定撤出皖江等8个解放区。

1945年9月,皖江抗日根据地行政公署和新四军第七师奉命北撤。

吕惠生因病不便陆路行军,带着家属和警卫员等10余人,从无为河沟姚王庙渡口坐船由水路驶往江苏六合。

船行至和县西梁山江面,被汪伪无为县长胡振纲拦截。中共地下党和北撤中的新四军第七师得悉吕惠生被捕后,竭力设法营救,但均未成功。

在关押过程中,胡振纲几次三番对吕惠生进行诱降,结果遭到严辞拒绝。吕对充当说客的同乡说:“洪承畴降清只是一念之差,我虽陷于不幸,但决不做洪承畴!”

为使吕惠生变节,敌人采取多种手段利诱,都被骂得狗血淋头。

软的不行,敌人又严刑拷打,但吕惠生始终毫无惧色、宁死不屈。连续几天,敌人心劳力拙,无计可施了,就停止了审讯。

吕惠生清楚,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在狱中写下一首《狱中诗》:

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

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

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

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



吕惠生落入国民党手中画像

这首诗,掷地有声!

这是吕惠生发自肺腑的呐喊,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竟连死都不怕,这是他身为共产党人的气魄,身为中国人的风骨!

愿天下为官者,都如吕惠生一般,为国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