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能撐起“旗艦”的名號——華為 Mate 30 Pro 簡評

這是我第一次上手華為手機,並嘗試將它長時間作為一臺日常主力機的體驗。

首先不得不說的就是,華為對於Mate系列高端定位的形象塑造確實十分到位,從Mate 10 Pro,到Mate 20 Pro,再到Mate 30 Pro,近幾年的這幾臺Mate,總是能在手機背面的設計上體現一脈相承的作風,尤其是在攝像頭的排布上總是一貫的規矩、方圓,並能夠在攝像頭周邊用另一種元素加以襯托。

Mate 10 Pro用一條帶狀隔離凸顯了攝像模組,Mate 20 Pro用上了蘋果標誌性的圓角矩形框住了攝像模組,而Mate 30 Pro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在攝像模組周圍再加上一條圓環反光帶,把它塑造成了專業相機卡口的樣子。

徠卡標識的出現也讓攝像模組顯得更有說服力,橫置的氙氣閃光燈和HUAWEI字樣讓它看起來更像是一臺小卡片機,頗有當年諾基亞1020的神韻。

不過雙手橫屏拍照握持時還是需要注意手不要摸到攝像頭,影響成像,正常使用下還是比較容易摸到的。

當然在後殼配色方面,華為也一直拿捏得很準,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星河銀和翡冷翠這兩個配色,說是星河銀,其實就是從淡紫到淡藍的緩慢漸變,加上後殼下方絢麗的反光塗層,再和攝像模組周圍反光不一樣的圓環反光帶一對比,在不同的燈光和角度下,都能呈現出不一樣的質感,這可能是最容易拍產品圖的一款手機產品。

唯一的缺憾可能就是僅有翡冷翠版本具有不同的磨砂至亮面處理。

甚至其實可以向iPhone 11 Pro學習,把圓環反光帶的部分作一定的凸起,以更好地過渡到更加凸起的攝像模組,這樣的質感會更加高級,並且防指紋,手機不易滑落。而其它的版本全部都採用了整塊亮面的處理,手機一握就成了指紋收集器,而且非常的滑。

加上前面誇張的88°瀑布屏一直延伸至中框後半部。

整臺手機握在手裡就像握著一整塊玻璃,正常使用下都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手機在一點點地從手中滑落,再加上整臺手機比例很長,音量操作分佈在最上方,指紋操作又分佈在最下方,裸機使用真的不易,手機隨時都會有跌落的可能,讓我很沒有安全感,所以這裡還是建議大家購買保護殼來使用。

但是說到保護殼,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我們來看看手機的正面。由於我前面提到的:這是一塊曲率達到了88°接近直角的誇張瀑布屏,並且這塊屏幕一直延伸到了中框的後半部,這就導致了我們在使用保護殼時的不便,選擇也很困難,為了不影響顯示面積,保護殼都無法覆蓋中框,這樣整臺手機的跌落保護性都大大降低,非常的不安全,即使屏幕被中框所包裹,在手機四個角上,中框也設計了微微的凸起,可以看出華為對保護手機做出的設計,但對於覆蓋面積那麼大的屏幕來說,無濟於事。

那麼回到屏幕本身,華為這次終於用回了出色的6.53英寸三星1080P Amoled屏幕,不再像以前一樣發綠、大果粒了,但這個“出色”也僅是對於華為而言的,而在普通的安卓陣營中,這塊屏幕只能算是正常發揮的二等屏。

系統的色彩與色溫調節選項比較少,只有標準和鮮豔可選,默認選項下,屏幕整體有點發綠,個人建議調整色溫後使用。作為一款高端旗艦,它沒有2K、也沒有90Hz,自然也就沒有HDR10+的認證,更別說杜比視界了,但和華為以前用的屏幕相比,還要什麼自行車呢?

通過瀑布屏帶來驚豔觀感打造出的強勢賣點我很欣賞,但是我並不認同。好的產品從來就不是以一時的酷炫來犧牲長久的使用體驗,人眼在觀看屏幕時其實最忌諱的就是偏色、畸變,我們製造曲面屏電視是因為它的曲率是均勻的,是更加符合人眼視覺的,而不是像瀑布屏一樣,通過急轉彎來創造無邊界感覺,導致屏幕兩側暗淡、偏綠,這看起來真的比普通的手機黑邊難受許多,而且經常會影響我的閱讀注意力,先不論別的,首先這對人眼肯定不健康,三星這個曲面屏的先驅都已經在不斷的淡化曲面屏,為什麼我們還在不斷的往裡鑽呢。

但華為對於瀑布屏作出的操作邏輯優化和利用是值得學習的。鎖屏鍵後移,音量鍵取消,輔以出色的X軸線性馬達,華為把音量鍵操作改成了雙擊屏幕邊緣上下滑動,每調節一格就會給出舒服的震動反饋,左右都可以操作,甚至在黑屏聽音樂的狀態,也能夠直接操控,這點還是可以看出華為是下了心思的,習慣了以後還是挺舒服的,不過這可能在你需要馬上關閉聲音的情況下,會顯得十分尷尬。

華為還利用它做出了相機快門鍵隨意移動、遊戲撥杆的操作,這些都是瀑布屏好的應用,並且在屏幕邊緣的誤觸算法上華為也做得十分優秀,在單手握持,另一隻手操作的情況下也不會出現任何誤觸。

不過瀑布屏仍然給一種操作帶來了麻煩,也就是左右邊緣滑動返回上一層的手勢操作,我經常無法判斷到底要從哪裡開始滑動才能夠觸發,並且由於88°的大直角,進行這個操作時總會莫名的割手。

華為在系統顯示設置中還給出了不擴展顯示的選項,這樣就不會顯示過多的瀑布屏部分,觀感上會舒服不少,但這也僅限在第三方應用中使用,自帶應用以及桌面仍然是全部顯示。

我不知道為什麼華為這麼重視手機背部的設計,卻不肯在正面劉海的曲線上下一點功夫,這真的有點“兔子牙”的突兀,我還是選擇把它隱藏起來好了,而在劉海上的三顆攝像頭,華為也沒有對它們進行黑化處理,所以你能看到它們之間的差別,就是這樣的,希望華為今後能夠對正面的設計也“一視同仁”。

而在指紋的識別速度上,還是相當快的,不過這個指紋模塊的的位置竟然比我之前講過的OPPO Reno Ace還要靠下,“這麼長的手機,我一個女生,真的太難了。”

而魅族16th的位置,仍然是我用得最舒服的。

但華為同時也為Mate 30 Pro配上了一顆前置ToF攝像頭,用於面部解鎖,解鎖的速度非常快,同時也達到了支付級別。於是平時我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場景需要,選擇不同的解鎖方式,這還是挺方便的。

底部的Type-C接口為了靠下的指紋模塊挪開了位置,並沒有居中。揚聲器,很難想象在一款高端旗艦機上,在額頭有位置放置三顆攝像頭的情況下,華為竟然都願意把聽筒去掉,採用不成熟的屏幕發聲技術,順帶的竟然把雙揚聲器給砍掉了,這樣的定位,竟然都沒有雙揚聲器,雖然這個單揚聲器的效果在單揚聲器裡算是不錯的,但沒有雙揚聲器,就根本不用比了,更別提杜比全景聲的認證了。

拍照方面一直是華為的強項,而此次我認為在保持拍照最強的前提下,提升最大的其實是華為以前一直忽略掉的視頻方面,餘承東之前也表示在DxOMark上Mate 30 Pro其實是早交卷的一名學生,相機還沒優化至最好,所以分數還不能代表最佳水平,那麼現在距離Mate 30 Pro發佈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我也把手機更新至了最新固件,那就讓我們來看看補交卷的Mate 30 Pro是否帶來了進步。

此次華為刀法精確,在長焦鏡頭上並沒有延續P30 Pro誇張的5遍光學變焦、50倍數字變焦,而是改成了穩重的3倍光學變焦、30倍數字變焦,帶OIS光學防抖,夠用。

超廣、*1、*3、*5、*30

而提升最大的,其實是1/1.54英寸大底 F1.8光圈 4000萬像素的18mm超廣角的加入。

與1/1.7英寸大底 F1.6光圈 同為4000萬像素的廣角鏡頭組成的雙主攝組合,你沒聽錯,這臺手機同時有兩個超大底主攝。

那麼這給Mate 30 Pro的視頻拍攝帶來了什麼樣的提升呢?讓我們來祭出之前強調視頻超級防抖的Reno 2,它的視頻防抖是建立在28mm廣角主攝的裁切之上的。進過裁切之後,視角就已經變得非常的窄了,可用性大大降低。

而在Mate 30 Pro上,它的視頻防抖可以建立在18mm超廣角主攝之上,無裁切。

視角相比起來廣了不少,這才是一枚合格的可用於Vlog的防抖鏡頭。

並且華為這一次也帶來了4K 60P的支持,而且還能夠以兼容性最好的H.264視頻編碼格式進行封裝,而其它很多手機比如iPhone的4K 60P現在只能夠以兼容性較差的H.265視頻編碼格式進行封裝,這一點我要點贊。

而其它很多的方面都是華為的傳統強項了,比如說AI智能場景識別、天空更藍、綠葉更綠、鮮花更鮮豔、整體畫面的層次感豐富、對比度,飽和度較高。

通過固件更新之後的Mate 30 Pro,在夜景的高光壓制上更加優秀、畫面純淨度與動態範圍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在人像的虛化算法上呢,可以感受到最近幾代一直都在加強,由遠及近的虛化層次變化越來越自然、摳像越來越準確。

唯一要批評的仍然是老生常談的RYYB色偏問題,在不同的場景下,仍然會出現不同程度上的色彩偏移,不穩定,華為在這一方面迫切的需要解決。

左 Mate 30 Pro / 右 GH5

在功能可玩性上呢,華為一直都給出了最豐富、最專業的選項,4K延時、7680幀插值慢動作,1920幀非插值慢動作,不管怎麼說,這已經很厲害了。

極限弱光夜景、專業模式,應有盡有。

左 Mate 30 Pro / 右 iPhone X

如果說iPhone是最簡單、最真實的拍照手機的話,那麼Mate 30 Pro就是最豐富、最專業的拍照手機。

而在系統方面,EMUI 10其實無論是在系統UI,還是在符合直覺的交互邏輯,還是在全局的圓角非線性動畫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不再像之前那麼的中庸,在這個方面總算是扳回一城。

而有一個小小的點還是希望華為優化一下,也就是不能夠更改替換的狀態欄,而且有很多的第三方應用圖標都沒有重繪,通知一來,稍顯雜亂,而且一旦我插上了雙卡,再打開WiFi,留給第三方應用通知的就只剩下一個圖標空間了,其它的通知都看不到,這一點還需改進。

現在華為的性能已經不太需要大家擔心了,麒麟990早已躋身世界一線,那麼性能已經滿足了,我們就來聊聊華為更加看重的“智慧”吧。不得不說華為對於AI的應用屬實強大且廣泛,在手機的拍照上面我們可以看到通過算法和優化,我們的照片更加美化、清晰、動態範圍更高了;在應用的打開速度上,華為現在的手機真的可以實現秒開、秒加載。

在Mate 30 Pro上通過多加了一顆深感攝像頭,可以實現隔空操作。

身旁出現第二個人時可以自動隱藏通知信息,保護隱私。

還有我必須要大加讚賞的識別人眼方向,自動旋轉屏幕,這種功能本來應該是由蘋果首次發佈的,但華為做到了。

在5G的來臨下,華為的全場景智慧化數字生活正在逐步構建,華為的智慧正在打破界限,超越想象。但有一些智慧,我認為是操之過急了,之前有人提到的玩遊戲“智能降分辨率”,在新固件上已經得到了解決,現在玩崩壞3已經可以全時全分辨率進行渲染了。

但是在觀看視頻時“智能修正畫面對比度”仍然沒有得到解決,我知道華為的目的其實是好的,想讓我們看到最絢麗的畫面,但是對於一些剪輯師、畫圖師嚴肅創作的畫面,這一種修正其實大大破壞了創作者的創作意圖,矯枉過正了,華為可以把它作為一個選項,但請不要強制進行這一種操作。

4500mAh的大電池加上40W快充,我從來沒有擔心過Mate 30 Pro的續航,甚至令我驚訝的是,在包含了我前面說的那麼多元器件的情況下,IP68級別防水,華為把機身三圍控制得非常好,握持起來很輕鬆,在重量上也僅有198克,而同規格小電池的iPhone 11 Pro Max已經來到了226克,在機身設計以及內部元器件擺放上華為已經躋身前列。

那麼這就是Mate 30 Pro所有的內容了。說到華為這個品牌,希望大家還是理性看待,理性支持,手機業務其實只是華為業務的一個小分支,這並不是他們最擅長的領域,所以我們才能在產品上看到許多小瑕疵,某一塊做得非常好,某一塊的做法又讓人感到詫異,但論營收,這一業務絕對不低,華為靠著自己多年的技術實力在很多底層通訊領域都大有作為,那一些才是我們國家的硬實力,所以我們既要支持,也要實事求是的對不好的方面提出批評,好讓它們不斷改進,以旗艦配置撐起旗艦價格,不斷提升產品力,Mate 30 Pro無疑在某些方面做到了,但在另一些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另外,十一月來了,大家可以去購買真正滿血版的5G Mate 30 Pro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