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歷史最悠久的學校和最年輕的中學,你知道是哪間嗎

[吳川一中]


  學校創建於1927年(民國時期),由於行政區域管理的變更,解放前學校曾名為梅錄市立中學、梅茂縣立中學;解放後曾名吳川縣第一中學、化州縣第二中學。1966年學校遷到現在校址,1978年學校被省教育廳定為縣級重點中學,1994年吳川撤縣設市,學校便用現名。現在已發展成吳川最好的中學,在湛江排名也是前五之列。

[吳川二中]

創辦於1914年(民國初期),前身為六堡中學,一百年的奮鬥與追求,一百年的光榮與夢想。在漫漫歲月中,吳川二中迭經變革,歷經滄桑,承各領導悉心關懷,蒙幾代賢達櫛風沐雨,經數屆師生髮奮圖強,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孕育出燦爛的文明之花,伴隨著時代的激情跨越,掀開了她新世紀的華章,以其一世紀的累累碩果,帶著新時代的嶄新面貌,在粵西這片熱土上燦然而立 。今年來辦學成績吳川一中、吳川三中。

[吳川三中]

始創於1964年的大山江中學,1987年9月擴招高中,成為完全中學。1992年12月更名為吳川縣第三中學,1994年吳川撤縣設市,學校改為現名吳川市第三中學。雖然辦學歷史不長,由於科學管理,因材施教,學校成績逐年上升。

[吳川四中]

吳川四中是2000年7月經吳川市人民政府批准,依託吳川市教師進修學校興辦起來的一所市直屬完全中學。十幾年來,四中因校風校紀好,學校發展迅猛,辦學成績顯著,教育教學質量高贏得社會的關注和好評。

[川西中學]

學校前身為"川西書院",始建於清朝道光17年,則公元1837年,1940年招初中,改名為川西中學;1943年招高中,成為完全中學。歷史沿革,幾度易名。1988年經校友及各方強烈要求,上級批准該校恢復"川西中學"的名稱。至今已有182年的辦學歷史。在源遠流長的歲月中,學校先 後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英才。

[張炎中學]

學校前身是張炎將軍於1932年在其家鄉吳川塘綴樟山村創辦的世德中學與塘綴大家族瑚琳楊氏所辦瑚琳中學在1950年合併的世瑚中學-塘綴中學,學校本著"紀念先烈 作育後昆"的宗旨培養大批人才,為了民族的解放自由、為祖國的繁榮昌盛,一大批師生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道路。先後有二十多個校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85年9月,經廣東省委批准,學校改名為張炎紀念中學,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題寫校名,並被吳川縣定為縣辦重點中學。1994年5月26日,吳川撤縣改市(縣級市),學校名稱為吳川市張炎紀念中學。

[覃巴中學]

創辦於1959年。50多年來,經過歲月的洗禮和覃中人辛勤的創業,覃巴中學辦學條件日臻完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現在學校綠樹成蔭,環境優雅,一直以來,覃巴中學堅持走“低進高出、高進優出”辦學之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林屋中學]

創辦於1991年的公辦普通完全中學,1987年2月,林文芳出席省人代會,特意拜訪了與會代表、82歲高齡的著名書法家秦萼生。秦老欣然題下"吳川縣林屋中學"的校名,七個魏碑體大字遒勁有力。此後三年,林文芳一面積極儲備資金,一面在幹部群眾中做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使村民認識"科技興國、教育興邦"的道理,並著手解決校址和用地等問題。1990年5月17日,林屋機械廠成立了包括林文芳廠長,林樹全、林海副廠長等在內的十六人建校籌備領導小組。7月,建校工程正式開工。1992年後,該校高、初中逐年增加班級,學校逐步上規模。目前高中部停止招生。

[吳陽中學]

吳陽中學的前身可追溯到元至正九年(1349年)吳川在縣城(吳陽城裡)修建學宮(孔廟)。明萬曆二十五年(1595)知縣周應鰲在吳陽街上創辦正疑書院,清光緒三十年(1692)知縣宋世遠改為吳陽義學,清道光二年(1822)知縣邵世培又改為聽濤書院,1906年,聽濤書院改辦為吳川縣高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改為吳川縣高級小學校。民國8年(1919)成立吳川縣立中學校,民國14年(1925)改為吳川縣立初級中學,民國29年(1940)改名為吳川縣吳陽初級中學。目前高中部停止招生。

[振文中學]

前身為義倉書院(後改為鎮文書院),清代名將彭玉將軍看到家鄉沒有書院,人才凋敝,為了改善家鄉的落後面貌。1879年創立的鎮文書院。百年曆史的蘊藉,廣闊平原的地緣和鑑江水系的滋養,蓄養了這所地區名校的獨特品性。在振文中學翠竹環繞,樟桂芬芳的幽靜校園裡,我們可以領略到這所百年老校以''教化一方水土,振興一方教育''為己任的博大情懷。目前高中部停止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