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出土一件文物,距今有7300年历史,陶塑人头上还带着笑容

#壮丽祖国山河#这里,一条淮河贯穿这个城市,当地人这样评价生活着的这座城市。

“北方说你是南方,南方说你是北方,北方和南方牵着手,坐在高高的淮河岸上”。

蚌埠淮河铁路桥

淮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它与黄河、长江、济水并称“四渎”,流淌在黄河三角洲的南缘。自大禹导淮之后,它东会沂、泗两水,安澜无恙,畅流入海。

千里淮河第一桥

而位于淮河中游的安徽省蚌埠市,拥有5950.72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史载蚌埠“古乃采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誉。自从1947年元旦正式设市,也是当年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夜色中的蚌埠

这也是我出生的城市,相比较于童年时代的记忆,这里的城市建设、社会经济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时候,大人们口耳相传的“走前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原来说的就是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直到长大后,去外地上了大学,沿着当年因火车兴起的这座城市,随着火车的轰鸣声,一路向东,才知道,蚌埠在我的心中,位置是越来越重要。

高铁蚌埠南站

离开了家乡,走向陌生的城市,若是遇到一位蚌埠老乡,才知道,有一种乡情,其实,已经在心底埋藏了很久很久。家乡的这座城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它正在加快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争取把将近382万人口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当地正在通过开展“对标中心找差距、立足自身勇担当”大讨论活动,明确中心城市是什么、我为中心做什么,进一步增强市民自豪感、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当地干部的紧迫感、责任感,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蚌埠龙子湖畔

这又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这里的双墩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刻划符号,被确认为中国文字的重要起源,可以追溯到7300年前。其中,国家一级文物陶塑人画像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带着微笑,不知道,你有没有会意到它的笑容。

双墩遗址

在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展出的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

在今年5月26日傍晚,“淮河古代文明研究——蚌埠双墩陶塑人头像与史前雕塑学术研讨会闭幕式暨新闻发布会在蚌埠举行。与会专家们对于蚌埠双墩出土的陶塑人头像给予了共同的认识,一是它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这是目前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雕题纹面陶塑人头像;二是经过专家探讨,它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可以从艺术价值的视角予以推广;三是它对文物考古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以陶塑人头像为载体,传承历史文化,这是今后要深入研究的。

蚌埠涂山望夫石

当历史的车轮从双墩遗址辗转3100年之后,在4200年前,大禹在这里劈山导淮,召会诸侯,而且,还娶了当地涂山氏的女儿为妻,“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大禹也成了标准的蚌埠女婿,著名的“三过

蚌埠涂山淮河

家门而不入”,也在这里留下了传说。据说,禹娶涂山氏之女,第四天就出去治水,直到生启时,禹也一直在外治水。到启长大了,禹还在外边治水,这期间禹因为担心因私废公,三次过家门而不入。禹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受到了民众的赞扬,也为舜所重视。

涂山 淮河

随后,在2200年前,蚌埠北部的固镇,当年四面楚歌的垓下古战场上,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一直把记忆,留在了今天。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固镇县濠城镇),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固镇县濠城镇垓下遗址

《史记·项羽本纪》这样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濠城镇霸王别姬雕塑

走过历史的车辙,今天的蚌埠,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京沪高铁和京福高铁的交汇点;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

蚌埠 淮河铁路桥

蚌埠城市夜景

蚌埠 湖上升明月

蚌埠 万达广场

蚌埠城市夜景

蚌埠龙子湖夜景

蚌埠龙子湖 音悦台

中国的南北分界线

这个由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设计的雕塑,表示着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就从这里分开,往左边跨一步就是中国的北方,往右边跨一步就又到了中国的南方。

蚌埠

这个标志高三十九点九米,重一百吨。标志中部八根钢管,四根指向北方的蓝色,象征北方气候寒冷,四根指向南方的红色,象征南方气候温暖。标志中间一颗青铜珍珠,表示蚌埠地处南北之间,集天南地北灵气于一体。顶部腾龙与龙子湖传说契合,标志底部东西南北的四个方向,分别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雕塑,为古代镇守四方的守护神。南北气候分界标志西侧有气象基地,时刻都在测报着南北气象从淮河两岸过渡的信息,为这座标志提供科学依据。

蚌埠还是花鼓灯、泗州戏、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花鼓灯,有东方芭蕾美誉,流传在怀远、凤台、凤阳、颍上等地。

蚌埠花鼓灯

泗州戏,又称拉魂腔,与山东、江苏、河南一带的柳琴戏同出一源。

泗州戏专场演出

泗州戏

凤阳花鼓戏,又名卫调花鼓、卫调花鼓戏,发源于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

凤阳花鼓戏

凤阳花鼓灯灯面

蚌埠不仅是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也是北派凤阳花鼓戏的发源地,与凤阳花鼓、花鼓灯并称凤阳三花。凤阳花鼓,主要剧目有《凤阳歌》、《王三姐赶集》、《孟姜女》等。

中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歌唱的日子,若是你家门前有棵石榴树,想必,早已经硕果累累了吧?在蚌埠五河县,那首著名的五河民歌《摘石榴》,相信,无论是处在祖国大江南北的你,一定都听到过。

五河县

在20世纪50年代初,蚌埠市五河县小溪镇小溪村霍锦堂老人将当地民间传唱了一百多年的小调改成三人小戏《摘石榴》,由民间艺人安华芝(饰小姑子)、张相千(饰小生)、王万霞(饰嫂子)精彩演绎。后在华东地区民间文艺汇演中获演唱一等奖。1979年,五河县文化馆张荣阳等人对当地民歌进行采集整理,安徽省民歌征集小组专家对《摘石榴》进行删节改编,由三人表演转为两人对唱。现在,五河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看不尽浓妆淡抹美画卷,读不完山水情韵好诗篇,有时间,到蚌埠来走一走,看一看,淮河两岸,秋日的美景,只有看到过,生活过才知道。

欢迎点击关注图说江淮,并私信提供故事线索,讲述你的人生故事,温暖每一个前行的心灵。你的小小的赞赏,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