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拍出9.8分神作:美麗的背後竟滿目瘡痍

敬畏自然,

敬畏生命。

七個世界,一個星球

談起BBC,

大概沒有人能忽視它的自然紀錄片,

連向來嚴苛的豆瓣網友,

也為它打下過不止一部9.9的高分片。

短短几十分鐘的鏡頭,

眨眼都是浪費,

潛意識便讓人覺得,

每一秒都是精華。

更不可思議的是,

從黑白畫面到如今的4K高清,

它們有著同一個男人:

David Attenborough。

這位在自然紀錄片封神,

曾用影像撼動英國女王的男人,

在今年11月,

又給我們送來了一部年度大片:

《七個世界 一個星球》

(Seven Worlds One Planet)

這一次,BBC不僅耗了四年多時間,

更首次以全新的七大洲視角,

只為展現我們知之甚少的

魅力地球。

富饒的南美洲,

處處是生命的驚喜。

野性非洲荒野的扇喉蜥,

為“抱得美人歸”搏鬥不休。

亞洲偏遠深山的川金絲猴,

為了抵禦寒冬緊緊抱住彼此。

極南之地的韋德爾氏海豹,

在零下40度的暴風雪天,

牢牢護住自己的孩子。

地下溫度高達250度的勘察加滿島,

為覓食不顧生命危險的棕熊。

廣闊無垠的北美大陸,

一切看似寧靜又溫暖。

它們只是七個世界的部分縮影,

或大或小,卻都美得驚心動魄。

地球上的七大洲,

每一個都獨一無二,

每一個都生機勃勃。

這是一部非典型的紀錄片,

如實地記錄實況,

卻處處展示著生存的本能、

愛與責任不僅是人類世界的情感,

動物身上亦不遑多讓。

這一切,

在寒冷南極洲的信天翁身上可見一斑。

它是父母兩年來孕育的唯一幼崽,

僅僅四周大,

一切溫飽只能倚靠父母。

它們生存的這片陸地,

是風暴最多、風力最強的一處,

狂風呼嘯甚至能達到110km/h。

每每此時,

父母總會用豐厚的羽翼

緊緊裹住自己的孩子。

隨著雛鳥長大,

它們不得不遠行為孩子覓食;

至此,雛鳥自出生以來,

第一次與父母分別,

也是第一次,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風暴再次侵襲,

沒有父母守護的幼崽,

只得靠自己護住唯一的一點溫暖,

在這片零下幾十度的陸地,

離開窩,就是死。

最終,

有的沒能逃過一劫,

無論父親如何百般“呼喊”,

幼小的它垂著的頭始終紋絲不動。

有的幸而存活,

卻被狂風吹離了自己的窩。

明明父親就在眼前,

面對雛鳥的求助卻視而不見,

只因在信天翁的世界裡,

唯一認親的方式:

認窩不認鳥。

儘管已經凍得瑟瑟發抖,

它也只能靠自己爬回窩裡,

這是它唯一活下來的機會。

近在咫尺,

卻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看著它努力攀爬的樣子,

無人不為之動容。

攝影師或許舉手可為,

但他必須死守住紀錄片的行規:

絕對旁觀。

大自然固然殘酷,

但適者生存,無可厚非。

如果沒有紀錄片,

南極洲的這份精彩,

我們也許無緣得知。

還有許多感動的瞬間,

只能被風雪掩埋。

在海上生活了七個月的帽帶企鵝,

跋涉到陸地築巢生育,

在極寒之地,

它們只能把腳邊的石堆築得足夠高,

才能為即將出生的小企鵝

抵擋住融雪和雨水。

由於腳短體胖,

在斜坡上拾石頭回去並非易事,

一次、兩次、三次……

不論如何掉落,

企鵝爸爸總會一次次拾起。

每當看到企鵝爸爸,

一家人總會以最熱烈的方式,

歡迎爸爸回來。

南極洲有98%的冰雪地,

暴風雪更是無數,

有的陸地風速高達300km/h,

氣溫甚至能降到零下98度,

沒有一種動物在這裡過得輕鬆。

所有動物以四周海洋為生,

冰雪雖寒,

但也是它們的保護傘。

一望無際的海冰上,

便是韋德爾氏海豹最安全的繁殖地。

這裡能躲過其它海洋生物的襲擊,

待到長大,

再與母親下水,

盡情嬉戲。

一幅幅美景傾注眼前,

讓人目不暇接,

原來我們生存的地球,

竟是這般美得令人窒息。

然而,當所有人以為這是

一卷絕美世界之美圖時,

它卻用事實告訴每個人:

美則美矣,

然痛徹心扉。

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象棲息地,

太平洋海象一年中大部分時間

都在北冰洋漂流生活,

偶爾累了休憩於海冰之上。

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

它們只能到附近海域休息,

簇擁於此,

對於一噸重的海象,

擁擠踩踏致死是常有的事。

不僅如此,

400km外還有其它威脅,北極熊,

本是生活在海冰上的北極熊,

也被變暖的氣候逼退到海灘上,

飢腸轆轆想要以海象為食,

雖體型相當,

卻早已沒有力氣,只得無功而返。

可躲過了飢餓的熊,

還是沒能逃過鋒利高山的撕裂。

費盡千辛萬苦想要得片刻休息,

卻再次聞見危險的氣息。

本能的後退,

竟是萬丈深淵。

這些本該被冰雪蓋住了的碎石,

因為氣候變暖,

露出它們最鋒利的“獠牙”。

短短几天,

就有200頭海象命喪於此,

這些或許幾年才發生一次的事,

如今卻頻頻得見。

動物世界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

無論哪裡都同樣適用,

為了生存,一個物種捕殺另一物種。

但是,在這個捕殺鏈的頂端,

是所有動物都懼怕的對象——人類。

南極洲的露脊鯨,

就是傷亡最慘重的鯨類之一。

它們生性好奇,

體型巨大卻對所有東西

都毫無戒心。

正因為如此,

它們成為人類“很方便獵殺”的鯨類。

短短几十年,

就有3.5萬頭露脊鯨遭到獵殺,

如果把這個樣本放大,

僅南極海域,

有超過150萬頭鯨魚相繼被捕殺。

現有最驚人的記錄:

一頭體長33米的藍鯨,

壽命超過100歲,

在南喬治亞島的捕鯨中心,

兩小時便被完全肢解。

有人在殺害,

也有人在保護。

印尼周邊海域,

鯨鯊是這裡漁民心中的神。

隨著商業捕鯨的禁止,

露脊鯨已經超過2000頭,

至今,它們的壽命仍是個迷,

或許經歷過猖獗的捕殺年代,

但這些60噸重的生物,

對人類依舊保持著溫和與好奇。

紀錄片裡的每一個故事,

都感人至深,

每一句解說,

都久久迴響:

生命無關於輕重貴賤,

每一條,都向陽而生。

然而,現實卻總讓人無法直視。

你能想象,

在南極洲會有15度的地方,

本是禦寒的皮毛,

這刻卻熾熱無比。

一段不可思議的紀錄片,

攝製組或穿過了世界上風暴最大的海洋,

經歷如同在洗衣機裡攪動般的暈船;

他們下過零下40度的南極之水,

每天凌晨4點起床,

扛著150斤的器械徒步數十公里。

潛入極寒,邁過極熱,

他們沒有一句抱怨,

只滿是心疼:

“這裡真的很特別,

我只是希望我們能夠留住這些地方,

並保護它們”。

四年多足跡遍佈40個國家,

凝結成了這部精心鉅作,

才播兩集便拿下9.8分。

甚至有人說,

“這是BBC有史以來最棒的野生動物紀錄片”。

一串串觸目驚心的數字,

不僅只是展示生物奇觀,

更在呼籲每一個人保護

腳下的這片土地:

這個地球上還有無數生命的將來,

由我們現在所做的每個選擇決定。

總有人認為紀錄片枯燥無聊,

這裡卻突破桎梏,

有故事、有感動、有教訓,

這樣有血有肉的紀錄片,

讓每一個人看見,

地球另一端,

所有極地生物的處境都將岌岌可危。

BBC有再大的影響力,

也無力一夜抵達兩千萬觀眾,

時間無情而緊迫,

只望你在讚歎地球奇景時,

亦能記得:

“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

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