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再也回不去了…



攝影@張越

在繁華城市裡長大的天津人,對於童年的深刻記憶大概就是成長的地方。

每天準時出現,叫賣著利達饅頭的小販;衚衕牆上常年累月留下的煤餅印痕;一起撒尿和泥的發小……都是構成童年記憶的要素。

時光荏苒,曾經的老房子已被成片高樓替代,熟悉的發小已長大成人,嘹亮的吆喝聲也再難重現。沒有了這些東西的依託,天津人的鄉愁記憶總是顯得單薄。

但每當聽到某個熟悉的地名時,回憶就又會衝破牢籠,佔據大腦的全部位置。

我敢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這樣一個地名,但在很多天津人心中,這個地名,叫南市。

1

老南市

南市,一般指的是天津老城廂以南一帶,北起南馬路,南至多倫道,西到南門外大街,東抵和平路。

1900年以前,天津城南一帶是片又大又深的水窪,這片水窪叫“城南窪”,據說比北京的什剎海還大。

水窪的西北,有一片熱鬧的場地,很多供遊人往來乘坐的小船停在那裡。《津門徵跡詩》中寫的“遠望城南草色新,虛舟近與寺為鄰。平橋曲榭清涼界,四面荷花爛似銀”,說的就是這塊地方,在明清時期,這可是“天津八景”之一。

城南窪一帶就是後來的南市,這裡除了有些稀疏的民居以外,大部分都是曠地。雖然也有一些說書、相面的小攤販擺攤賣藝,但遠未形成氣候。

南市的崛起,是1900年庚子國難之後,此時帝國主義加劇了對天津的政治、經濟侵略,北大關、大衚衕、估衣街、侯家後等沿海河地帶的天津商業中心,開始向各國租界轉移,而老城廂城牆的拆除,也促進了天津老城周邊的商業向外發展。

於是,與租界毗鄰、緊鄰老城一帶開始繁華起來,飯莊、旅館、影院、茶樓等場所相繼出現。這個地方,被稱為南關市場,也就是南市的全稱。

南市的第二次發展,在1912年以後。

這一年,溥儀退位,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就職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讓他南下就職,袁世凱不同意,於是策劃了“北京兵變”。

天津押運財物的亂軍

這次兵變中,北京、天津、保定等地發生騷亂,土匪、軍閥、巡警、老百姓各方勢力把大衚衕、估衣街、勸業會場(今中山公園)、造幣廠(中山路)等地洗劫一空。

事後資料統計,在這場浩劫中,天津地區受災鋪戶達2200餘家、損失白銀1212萬兩以上,被燒燬的建築和遇害的民眾更是不計其數,據說官銀號的窗戶口上都掛著死屍。

兵變後位於大衚衕與新浮橋大街交口的東茂居醬園廢墟

為了躲避暴亂,金華橋頭和東南角一帶人滿為患,加之東北角商業中心受到重創,南市作為新的商業區,變的更加繁榮。

由於南市日趨繁華,地價也開始上漲,溥儀的老丈人榮源、江西督軍李純(三宮是他們家祠堂)等人,都在這裡低價買進土地,建房出租。

榮源的買賣,叫“榮業房產公司”;李純的,叫“東興經租處”“東興房地產公司”,這兩人之後,南市又出現了一批商人,開辦了清和、慎益、廣興等公司。

東興大街

所以南市幾條主要街道的名稱,就來源於此。

南市的主要街道:

南北方向7條:慶善大街、榮業大街、東興大街、廣善大街、平安大街、建物大街、祿安大街。

東西方向9條:榮吉大街(老平安大街)、慎益大街(老永安大街)、清和大街、華安大街、福安大街、榮安大街、治安大街、升安大街、保安大街。

榮吉大街與建物大街交口

清河大街與東興大街交口

閘口街與建物大街交口

建物大街與慎益大街交口

福安大街

榮吉大街與和平路

建物大街與慎益大街

榮吉大街與東興大街交口

而經過天津文史作家王和平研究後發現,南市北部街道第一個字可以總結為“東榮廣建,永慶清平”。

南市南部的大街,第一個字可以總結為“榮華福祿,治保昇平”。

1983年南市地圖

提南市,永遠繞不開的就是三不管。

這塊地方,曾與北京的“天橋”、南京的“夫子廟”齊名,是三教九流活躍的地方,集中了茶園、戲院、飯館、旅店、大煙管等等店鋪,以及練武場、撂跤的、賣大力丸的、打彈弓的、說書唱戲的……各種江湖藝人,應有盡有。

當然,三不管也是惡勢力猖獗的地方,青幫,洪幫,兩大門派,混混無賴,為非作歹,最有名的惡霸頭子袁文會、張春榮,橫行南市三十年,魚肉百姓,無惡不作。

1936年日本人出版的地圖,標註了三不管的位置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南市雖是有名的雜霸地,但同時也是天津市井文化、民間文化的發祥地。

所以,俗話說的好:

不到南市逛一逛,白來天津走一趟。

2

解放後

新中國成立後,天津市政府下大力氣清除南市的妓院、賭場、煙館,地痞惡霸也相繼正法,南市徹底脫離了"黃賭毒"的陰影。五十年代,一些原有的妓院經過改造,成了居民大院。

馬志明在相聲中,調侃黃族民住在“群英後”,實際上就是因為此地舊社會是娼妓的聚集地。

改造清理後的南市,街道衚衕得到了修整和治理,維修翻蓋了5萬多平米的居民住宅,拆除重建了樓房64棟,如慶善街大樓、玉林村大樓(原來的“三不管”市場建成了“玉林村”,俗稱“大白樓”。)、慎德里大樓等等。居民的生活相比從前有了很大改善。

大廣興裡

香雲裡

清安巷

清華巷

東仁巷

商場後衚衕

東善巷下

八福裡

慶雲北里

慶雲南里

福順裡三條

東興二十九條衚衕

平安一條衚衕

小吉祥裡

翠柏村

大悲庵衚衕

東仁巷

南市成為了真正繁榮健康的商住區,同時也是天津最具本土特色居民聚集區,昔日大戶的深宅大院、密集的衚衕里巷、臨街的門面店鋪成為舊日津門民風代代相傳的媒介。

1984年,改造南市的第一炮打響。

市政府在南市開發建設了四萬平方米的南市食品街,隨後又興建了旅館街。新建的兩街建築群被天津人評為“天津十景”之一,名為“雙城醉月”。

數丈高的灰色圍牆把食品街圍成一個正方形,城內兩條大街十字交叉,把食品街均分為四個區,沿街兩側有上下三層幾百家店鋪,飯店就有一百多個。其中有津味的聚合成、先得月,魯味的蓬萊春,川味的峨眉酒家,粵味的羊城酒樓以及專營西餐的起士林等等。

當然,還有80後們記憶猶新的三毛餐廳,在三毛餐廳過生日,是這一代人最美好的回憶。

真正意義上的南市大面積改造,是在1997年初,為了保留南市深厚的商業和人文底蘊,更適合天津的發展需求,市政府徹底改造南市舊貌,進行部分住宅和基礎設施的建設。

這次改造,共拆除危陋平房60多萬平方米,拓寬改造了福安大街、榮業大街和南門外大街。新世界花園、萬隆新文化花園、濱江金耀廣場等商業設施逐步建成。

對於南市,雖然我沒少去,但瞭解的並不細緻。

小時候我姥姥住東南角,我家西關外的房子拆遷後,將近一年多的時間,都住在多倫道的福方里,福方里的鄰居,是我第一次見到說普通話的天津人。

住在那的那段時間,就光中華曲苑那個路口,怎麼也得走過幾百次。雖然我也算住過南市,但真沒法和南市的原住民相提並論。

對於南市,我印象最深的絕對應該是全聚德。我哥那會在興安路小學上學,我週末去姥姥那,經常和他一起去全聚德吃早點。

全聚德的早點,就一個字,全!麻團、麻花這些“零嘴兒”,一般早點鋪根本見不著,可它那都有。一個寒假我跟我哥把全聚德的早點吃了個遍,吃完還得坐那交流一下哪個好吃,哪個不好吃。

賣早點見我倆小孩去都開玩笑:“倆小不點兒又點評來了”。

第二印象深的,就是避風塘,在中華曲苑對過,放假時經常和同學去裡面下棋,飲料無限續杯。

原老九章綢緞莊

第三印象深的,是一個賣蒸餅的大姐,哪條街忘了,就記得她那有菠蘿和草莓味的餡料,推個自行車馱個泡沫保溫箱在路邊賣。

第四印象深的,是富方里對過的早點鋪,他家的鹹菜隨便吃,用胡蘿蔔、黃瓜、噶頭切成丁,倒點香油,撒點鹹鹽,噴兒香。放假時,吃完早點有時還會去少兒圖書館借本書看看。

沒辦法,歲數小,除了吃的也沒記住嘛。

如今再提到南市,年輕人們會想到食品街,年長的人們會想到"三不管",而像我一樣,親身生活於南市過的人來講,想起的卻是那些零碎但深刻的片段。

而這些片段,對這片土地的百年興衰來講,實在不值一提。

但做為一個天津人,我們畢竟親眼見證過這片土地的變遷,這會讓每個南市人,都有一種莫名的滿足感。

始創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天津老字號正興德茶莊在南市開的店鋪

因為南市之於天津,就像大柵欄之於北京,夫子廟之於南京一樣重要。

天津人創造了南市文化,而南市文化也在影響著天津人。看到南市,就能看到最真實的天津民間生活。

不需久住,只需要像我一樣,在裡面“蘸一下”,你就能體會到它的魅力。

如今,在城市改造的過程中,南市的樣貌早已不復當年。但那最有煙火氣的年代,依然是天津人最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