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拍摄的1973年中国:人们依旧乐观向上,图8八零后难以忘怀


【天安门前的年轻人】1973年9月,法国摄影师布鲁诺·巴贝作为法国总统府认证的新闻记者,加入时任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对华访问团。当时中国正值特殊时期,外国人要拿到签证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布鲁诺·巴贝作为访问团一员,他很幸运拿到了签证。在不到五天时间里,布鲁诺·巴贝拍摄了一些关于中国社会的照片,它们都非常珍贵罕见。


【接见外宾】由于1973年布鲁诺·巴贝在中国的时间非常短,他拍摄的照片并不多。从这组照片中,我们依旧能看到当时中国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1980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外国人获得签证的难度降低,布鲁诺·巴贝再次来到中国,这次他拍摄了大量关于中国民生百态的照片。
【三军仪仗队】三军仪仗队隶属于北京卫戍部队,职责主要是迎送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军队高级将领及纪念、庆典等重大国事活动的仪仗司礼任务。三军仪仗队始于1946年,1952年国家正式组建仪仗队,当时的条件是:政治素质一流、身体条件好、身材适中、相貌英俊。

【路边的巨幅宣传标语】1973年的中国正处于第四个五年计划。资料显示,“四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7.76%,最高年12.2%,最低年1.4%;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8%,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1%。
【北京小学生参加迎接外宾活动】照片中的小学生们都穿着崭新的衣服,佩戴鲜艳的红领巾。当时只要天安门广场有重大活动,几乎都有小学生的身影,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小学生们就中国未来的希望。
【颐和园里拍照的摊位】除了穿着六五式军装外,大家的衣服都差不多,这点也给布鲁诺·巴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后来的接受采访中,布鲁诺·巴贝说:“街道上群众的衣着都是深色单调的,工人的深蓝色工服、军人的卡其绿色军装以及普通老百姓们无性别的灰色中山装。”
【故宫里的游客】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北京故宫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如果没记错的话,当时故宫门票一毛,到了80年代逐渐涨到了5毛钱。由于当时故宫很多地方在修缮,开放的面积并不大,但是游客能近距离接触故宫,感受故宫的韵味。
【一家三口外出照】这一幕相信70后、80后都有深刻的的记忆。当时自行车是人们出行的最重要工具,在当时外国人看来,北京就是一个自行车的海洋,人们穿着都是一模一样的。事实上,大家还是有所区别的,比如有的人戴着上海牌手表。
【工厂里的工人们】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在工厂里上班是一件无比自豪的事情,是名副其实的“铁饭碗”。当时工厂里的工人绝多数都经历了无比艰辛的岁月,有的甚至是从旧中国从来,因此对工作无比珍惜。
【人们在南京长江大桥拍照留念】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这座大桥的修建开创了我国自力更生修建大型桥梁的新纪元,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一度有着“争气桥”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