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赋权、绩效”广州黄埔出台“预算管理10条”管好钱袋子

中国改革报广东记者站11月20日讯(记者 张新华 通讯员 徐洁芹 范敏玲 潘晓玲)如何管好用好全区人民的“钱袋子”?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近日出台《关于深化区级预算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了预算管理改革10条措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简化流程:审批支付流转时限压至最低

2018年,广州市黄浦区广州开发区财税总收入稳居千亿元级别,雄踞全国开发区首位。 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财政资金管理面临巨大压力,给财政部门带来了新的考验。如何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如何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这成为黄埔区财政管理的一个重大课题。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实现财政管理出新出彩,从审批流程精简开始。

为了最大限度精简审批流程,此次改革坚持流程再造,直击资金审批流转的痛点难点,从评审、采购、支付审核等多环节着手,将审批支付流转时限压至最低,确保资金流转最快最优。

在部分财政投资评审权限上“放手”:不再进行施工图预算财政评审;项目单项投资额度100万元以下的由建设单位自行审核确认;对中介机构评审项目采用抽查复核方式,80%的评审项目仅是跟踪考评,无需再行复核。同时,简化基建项目资金支付审核流程,工程进度款支付时间较改革前压缩50%。尤其在评审受理环节上,对紧急重大的建设项目采用提前介入和“容缺”受理等改革措施。

赋权单位:街道拥有更大的“财政自主权”

长期以来,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预算管理权责界限不清晰,工作职责相互交叉,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也不利于财政资金效益的提升。尤其在街道,经费项目多、金额小,所需新增支出需逐笔向政府申请,耗时较长。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任务也过于明细,与基层工作实际不相符,不利于街道工作的推进,急需改革。

为此,黄埔区财政局进一步明晰管理权责,在确保资金运作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推行“大专项”管理,由街道自主制定任务清单,赋予街道更大“财政自主权”。同时,财力向街道倾斜,修订街道机动财力实施办法,扩大资金使用范围,优化资金管理方式,资金审批权限向基层下放。做实财政基建投资计划,减少二次分配资金,切实提高资金效率。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统筹盘活财政资金,加大四本预算间调拨,减少资金沉淀,提升资金使用质效。

实施全面绩效管理 确保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管理的更理性、更科学的全新思维方式。但事实上,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意识仍普遍存在,绩效管理尚未覆盖所有财政资金。

“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其实也是转变思想观念的一场革命。”黄埔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绩效理念融入到预算管理的每个环节,灌输到每一个预算部门,才能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接下来,政府所有收支将纳入预算并实施绩效管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规范化、整体化、公开化建设。推动部门整体绩效全闭环管理,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全面申报绩效目标,绩效目标随部门预算一并批复、公开。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加大对部门整体支出和重大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力度,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将各部门各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力争到2021年底,区镇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公开”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区镇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实现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一体化。

“预算改革实际是一场政府的自我革命。”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强化预算约束,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预算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倒逼政府转变职能,促进政府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提升,将钱花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