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往事》還原美國奇案,賺了3.6億美金,卻看得讓人昏昏欲睡

寫10月觀影指南的時候,最關注兩部大片:《雙子殺手》和《好萊塢往事》。

但事實上,最後這兩部片子都挺坎坷。

李安遭遇事業滑鐵盧,《好萊塢》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撤檔,

正好,最近資源才出來,一起來看看——

好萊塢往事

之所以對這部電影給予巨大的期待,原因都在導演昆汀·塔倫蒂諾

這位“鬼才導演”號稱一生只拍10部電影,《好萊塢往事》是他第9部。

前8部談不上片片精品,但絕對都各有特色。

《低俗小說》《殺死比爾》《無恥混蛋》等等...都極具觀賞性,也都不按常理出牌。

這位從錄像廳走出來影迷導演,也在他的作品中,形成屬於昆汀·塔倫蒂諾的獨特風格。

非常規的敘事結構,滿篇的暴力美學,恰到好處的經典配樂,

以及一雙雙裸露的腳。

也因為這樣的風格,昆汀有一大票忠實粉絲,每次新電影的推出也飽受期待。

《好萊塢往事》也不例外。

電影推出前,各種物料消息就透露出片子的不簡單。

萊奧納多和布拉德·皮特兩大男神同臺飆戲,還有小丑女瑪格特·羅比加盟,

仔細看,配角里還有老大爺阿爾·帕西諾

陣容拿豪華來形容都不太夠格。

而且,故事還是改編自上世紀60年代末的「曼森殺人案」。

昆汀+殺人案+大牌陣容,

聯想起他之前電影的風格,這幾個元素加起來,那還不得爽翻天?

還確實不是。

如果你抱著這樣一個心態去看電影,2小時35分鐘的時長夠睡好幾回了。

事實上,《好萊塢往事》是昆汀電影,卻很不“昆汀”。

像文藝片,平淡、甚至有些無聊。

所以想看懂這片子,得先做功課,

一方面瞭解什麼是「曼森殺人案」,另一方面瞭解昆汀到底想拍啥。

先說前者,

上世紀60~70年代,美國興起一場反抗習俗和當時政治的運動:嬉皮士運動

年輕人們蔑視傳統、廢棄道德、有意識地逃離主流社會和觀念認知。

他們提倡性解放、大量吸食毒品,大批出身中產階級的年輕人離開家庭,加入同齡人群體,選擇過一種更加原始的聚居生活。

這場運動,在60年代末期達到頂峰。

1969年發生過很多事,

嬉皮士運動最標誌性的「伍德斯托音樂節」在這一年舉辦,整整40多萬人參加;

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作為第一個人類踏上月球表面;

在這之前,黑人運動家馬丁·路德金、美國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相繼遇刺...

一切似乎都在混亂和發展之間徘徊。

而這一年同樣還有另一件聳人聽聞的事——

「曼森殺人案」

查爾斯·曼森是這起殺人案的主角,他的母親是妓女,13歲的時候就因為盜竊被抓住過,後來又多次入獄。

1967年,曼森搬到了舊金山,靠賣唱為生,

此時正值嬉皮士運動最狂熱的時期,智商109的曼森迎來了自己最巔峰的時刻。

他組建了「曼森家族」,對狂熱的追隨者洗腦,帶著他們不斷壯大;

到了1969年,已經發展為邪教頭子的曼森不滿足於當前的影響力,

於是他指示四名成員,闖入著名導演波蘭斯基的別墅,進行了一場殘忍至極的屠殺。

包括導演妻子莎朗·塔特在內的五人,全都身中數刀,五一生還。

其時,莎朗·塔特還有著8個月的身孕,這幫畜生都沒放過她。

極其惡劣的謀殺案發生後,曼森家族很快被捕,

但無論是曼森還是被洗腦後的女孩,在被抓後都沒有懺悔之意。

反而面帶微笑,興奮於自己終於出了名。

以時間為節點,這起惡劣的曼森殺人案,最終終結了猖獗一時的嬉皮士運動。

昆汀的《好萊塢往事》也以這起殺人案為起點,

但事實上,電影就像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講的不只是殺人案,也講那個屬於好萊塢的時代。

小李子和皮特的角色,甚至跟「曼森家族」這條線的關係微乎其微。

萊昂納多飾演的瑞克,是50年代西部電視片中的紅人,作品風靡一時。

克里夫(布拉德·皮特飾)是他的特效替身,簡單講就是武替;

但那時候的替身不同,他們更像是演員的保鏢和管家,

所以克里夫不只在工作上是瑞克的幫手,生活上也是,平時也要幫忙開車,幫忙修天線。

只是由於好萊塢的變化日新月異,原本火熱的瑞克逐漸過氣,從大主演變成被捱揍的反派。

他彷徨、失落、沒有安全感,克里夫反而成了他的心裡醫生。

鼓勵並且支持著他。

影片前半段的主線,都圍繞著瑞克和克里夫兩人,講述他們闖蕩好萊塢的過往。

整個的過程包括演員怎麼記臺詞、片場怎麼拍戲,都給記錄進電影裡。

瑞克過氣,拿不到角色,陷入酗酒和自我懷疑的循環中。

但他還愛著表演,

片中最感動的一個畫面,是瑞克挾持小女孩的那段;

他全身心演繹著反派牛仔,在“卡”一聲後,一切都緩了下來。

導演誇他棒極了,小女孩在他耳邊輕語:

“那是我這輩子看過最好的演技”

瑞克聽完,眼泛淚光,自語到:

“瑞克·達爾頓最他媽厲害”。

這一段簡直溢滿了昆汀的柔情,那些fxxk和血腥全部不見,只有一個好萊塢過氣演員的掙扎,以及掙扎後的被承認。

《好萊塢往事》在「曼森殺人案」之外所表達的,便是這個。

那些平凡的演員,那些溫情的時刻。

而在前半段瑞克和克里夫之外,另一主線莎朗•塔特的戲份其實不多, 只有一場進入影院看自己影片的橋段,

比起那時候慘淡瑞克,莎朗•塔特顯得明媚、更加美好。

而聯繫這兩條線的,其實也就是「曼森家族」

影片前兩小時講述好萊塢的溫情,其實沒啥“昆汀氣質”,

除了喜聞樂見的“腳”,話癆也不見多少。

但後面半小時開始,那個熟悉的昆汀就回來了...

「曼森家族」按照原本的歷史進程,來到莎朗•塔特的家附近,卻被瑞克先發現罵了一頓。

於是這幾個年輕嬉皮士,起了先捅瑞克一家的念頭。

然後就捅到鐵板了。

壓抑了兩小時之後,所有的暴力在此刻爆發,各種血腥各種武器上手,最後來了個火焰噴射器。

跟《無恥混蛋》一樣,昆汀在電影裡改變了歷史。

莎朗•塔特一家安好無事,臭名遠昭的「曼森家族」被打跑。

前半段的溫情在20分鐘的血腥後,又延續下來。

片尾片名浮現,美好又重新迴歸。

而看到這,一切也都不言而喻,《好萊塢往事》其實是昆汀給好萊塢寫的“情書”。

裡面有著他對於那個時代的回憶,

美好的延續下來,缺憾的他在電影裡一一補足。

事實上,這部電影真的很不“昆汀”,沒有那些他賴以成名的元素,但卻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大導演的另一面。

溫柔且虔誠。

雖然這份溫柔之下,還是有我們覺得不舒服的地方。

是的《好萊塢往事》對於李小龍這個人物形象的描述,其實有失偏頗。

辱華談不上,但醜化李小龍卻是板上釘釘的事,也怪不得李香凝的投訴。

而在這個基礎上,看不看這部電影,是每個觀眾的選擇。

談不上抵制,如果你是李小龍的粉絲,那大可敬而遠之。

如果不在意的話,略過那一段,

《好萊塢往事》依舊還有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