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威海衛的“孩子”,從“華勇營”到香港“威海警察”

1.今天的圖片故事裡包含一段大眾不太熟知的屈辱歷史。

2.圖片裡的故事還延申了一群人的小歷史,甚至和如今的香港還有點點關係。

3.好聽的背景音樂配幾張修復上色的老照片,更有感覺。

British fleet in harbour, Weihaiwei,1903

1903年,停泊在威海衛港口外的英國艦隊

今天在瀏覽老照片網站的時候,無意間就翻到了上面這張照片,照片上”威海衛“三個字引起了我的興趣。

看照片標題,英國艦隊停靠在港口,威海衛。

註釋裡寫的是,這也是一張來自布里斯托大學的收藏照片,大約拍攝年份在1903年。

威海衛,列強爭食的港口城市

大學不少同學來自威海,每當說到來威海就請你吃海鮮,比青島性價比高不少。

然沒有去過,但是對於威海衛的簡單印象就停留在美食上。

不過對於歷史來說,威海衛有過輝煌,也有難以忘懷的傷痛。

威海衛元朝稱清泉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為防倭寇襲擾設衛,稱威海衛。以威鎮海疆之意命名。

北洋水師提督衙門

1898華勇營,背後就是水師提督衙門(彩色修復)

到了近代,威海衛劉公島為北洋水師提督衙門所在,被視為海軍根本。周邊築有炮臺多座,甚為堅固。

為什麼呢?

因為威海衛為不凍良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三面環山,出口向東就是劉公島,形成向東向北兩條航道和進出口,日島、黃島、牙石等島位於劉公島附近,構成海港天然屏障,形勢險要,與遼東半島形成犄角之勢,成為拱衛京津的門戶。

劉公島黃海炮臺(彩色修復)

黃島炮臺遠眺,攝於甲午戰爭時期(彩色修復)

甲午戰爭時期的黃島炮臺(彩色修復)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發生了威海衛海戰,是1895年日本帝國軍隊為了殲滅清朝北洋水師而進行的戰役。

此戰為中日甲午戰爭之關鍵, 結果日軍攻佔威海衛,清朝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日本描繪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降伏圖

日本人走後,英國人又來了。

1898年(大清國光緒二十四年)3月28日,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向大清國政府要求租借威海衛。1898年7月1日,大清與英國雙方共同簽署《威海衛租界專條》,租期與俄租旅順大連相同,為期25年。

於是,這就有了最開始的照片,為什麼1903年的時候會有英國軍艦停泊在威海衛的港口,順利解釋了這個疑問。

1898年,英國在威海衛成立臨時行政署,隸屬英國海軍部。

1899年,行政署劃歸陸軍部管轄。

1899年,英國在威海衛創建中國軍團。

1901年起,行政署歸殖民部管轄。

1901年,英國成立威海衛行政公署,為租借地最高管理機關。行政公署專員其下設正華務司、副華務司和醫官長。英國當局初期對農村地區基本無為而治。

英租威海衛旗幟

英租威海衛,為英國於1898年至1930年在大清山東省建立的租借地。

英租威海衛的發展模式不同於英屬香港,佔據此地的主要目的是制衡俄羅斯佔領旅順的影響;此地主要作用英國皇家海軍訓練基地及休養地。

英租威海衛在山東的位置

1902-1903年,威海衛一座城門。(彩色修復)

1902-1903年,威海的一個漁村和村民。(彩色修復)

1902-1903年,威海,一個要塞入口。(彩色修復)

1902-1903年,英國人在威海建立的信號站。(彩色修復)

1902-1903年,英國專員向村長們宣講殖民者的政策。(彩色修復)

1902-1903年,威海的一家商店。(彩色修復)

1902-1903年,威海衛的老人與兒童

華勇營,“英勇的”中國人軍團

在之前的的照片中,有一張在水師提督衙門前的華人士兵的集體照,其中的華人就來自中國軍團。

他們有個統一的名稱“華勇營”。

而且,這和現在的香港警察還有點小關係,這個文後再說。

華勇營士兵合照

華勇營士兵合照(彩色修復)

為什麼會有華勇營這個軍事組織呢?

1898年7月,英國人強租山東威海衛,在此建立了英國遠東海軍基地。

此時英國兵力捉襟見肘,無法安排足夠的英軍來進行基本防務。

於是,英國人複製了他們在印度的經驗,開始招募威海本地人,來充當英國的僱傭軍,負責海軍基地的防衛。

由於當地的漁民生活最為困苦,而英軍開出的價碼也,招募令發出後,不少漁民紛紛報名。

華勇營英國軍官(彩色修復)

1898年11月,威海衛英軍的中國兵團(CHINESE REGIMENT)正式成立,當時中國稱之為“華勇營”。

華勇營操練照片

華勇營操練照片(彩色修復)

英方完全按照西式訓練法加以操練,在裝備方面,更是配上了當時最先進的馬克沁機槍。

對,就是早在幾年前李鴻章在德國一問價格、一問彈藥消耗量,中堂大人默默地走開了的那把槍……

但就是這麼貴的東西,英國人居然就給華勇營配上了。

由此可見華勇營在英國人心中的地位。

馬克沁機槍

除了馬克沁機槍,英國人還給華勇營人手配備一把馬蒂尼亨利步槍。

玩過《戰地1》的應該都知道,馬蒂尼亨利步槍在遊戲中可是一槍一個的狠角色!

馬蒂尼亨利步槍

華勇營士兵

華勇營士兵到底有多厲害呢?

英國戰地記者維奇·蘭德爾在《中國與聯軍》一書中對這支隊伍有詳細的描寫:“士兵們每天訓練達四、五個小時,軍事素質迅速提升,尤其六百碼(548.64米)射擊成績十分優秀。所以帶兵軍官對他們讚不絕口:‘他們非常遵守紀律,而且十分自律;他們非常強壯,而且十分堅忍;而且,他們個個都是射擊高手,幾乎環環擊中;他們很好養活,他們似乎對食物沒有什麼要求,不論是什麼,只要是能吃的,他們唯一關心的是食物的數量……是優秀的行軍者和挑夫,能吃很少而走很遠’”。

既然裝備這麼好,又如此驍勇善戰,只是防衛威海衛,豈不是大材小用?

的確如此,到1900年5月,當英國準備派部隊參加八國聯軍,從天津集中攻打北京時,“華勇營”兵力已經600餘人。

這600多人的華勇營於6月22到了天津大沽口後,迅速就進入了戰鬥狀態。

八國聯軍侵華初期,英國在華戰鬥人數僅為7300人,這600多熟悉中國地形、裝備精良的華勇營,無疑是英國侵華的主力部隊。

其具體參戰情況,有確切記載的是8月15日,在聯軍攻破北京時,正是華勇營把大炮拖上了北京城牆,協同美軍一起用大炮轟擊了紫禁城。

聯軍在進入北京後,曾在紫禁城皇宮中組織了一場閱兵式,華勇營也列入其中。

1900年華勇營在北京(彩色修復)

華勇營作戰勇敢,但是關於他們實際的想法,不得而知,不過可以從英國人的描述中瞭解一二。

8月28日,聯軍在紫禁城裡舉行了慶祝勝利的閱兵式。

華勇營的士兵在巴恩斯中尉的帶領下,走在受閱的英軍隊列中,香港軍團與中國軍團最後出場。
這些中國的年輕人應該是第一次走進這個皇宮。儘管外國士兵們覺得“這真是一個壯觀的場面,……情不自禁想要擁抱、叫喊、舞蹈,或者諸如此類的瘋狂舉動”,但是中國軍團的士兵們始終沉默著。細膩敏感的巴恩斯察覺到他的部下的表情。他寫道:“在閱兵儀式上,讓那些中國人照顧這個被掠奪的城市,實際上,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傷害。他們靜默的臉上寫滿了悲傷,……特別是當我們接近帝王生活的宮殿時,你可以發覺他們臉上充滿了鄙夷與不屑和一種非常糟糕的表情。毋庸置疑,他們的心情比他們的表情還要糟糕”。幾千年積澱下來的尊卑等級觀念,在這一刻讓這群中國青年的心裡激起巨大的波瀾。

1903年在威海衛的華勇營(彩色修復)

因為在天津戰役中的“勇敢善戰”,英國陸軍部特別以天津城門為圖案,為“華勇營”設計了軍徽,鑲嵌在帽子和衣領上。

華勇營軍徽

但是,中國軍團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為英軍衝鋒陷陣,但事後並未與英軍享有同等待遇。

1902年,有12名華勇營官兵,遠赴歐洲參加了英國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英王為其在戰爭期間的表現,頒發了勳章。

這也是英國曆史上首次為中國人頒發的“軍事勳章”。

直到1903年,在軍團的持續抗議下,英國陸軍部才同意為全部華勇營成員受勳,並在威海衛樹立了一塊刻有二十三名陣亡官兵姓名的紀念碑。

華勇營鼓手(彩色修復)

華勇營第一團(彩色修復)

1904年史超活·駱克為軍團士兵頒發維多利亞勳章

說到史超活·駱克,順便提一句,下面這張圖是1903年史超活·駱克【中間黑色服裝外國人】就任威海衛租界最高長官典禮上,中國官員向英王錦旗行禮。

歷史的無奈與悲哀!

(史超活·駱克,英國任命威海衛最高行政長官,在威海衛十九年,是一個通曉中文的中國通,以後有機會可以慢慢聊聊這個人)。

中國官員行禮(彩色修復)

tip小知識點:英租時期,英國先後向威海派駐了7任行政長官,分別為哥恩特(E。F。A。Gaunt)道華德、庫溫(Cowan)、駱克哈特、波蘭特(A.P.Blunt)、布朗(W.Russell Brown)、莊士敦(R..F.Johnston)。其中史超活·駱克是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

您也沒看錯,第七位是莊士敦,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

莊士敦與溥儀

RF.Johnston,莊士敦,1927年任英國駐威海衛總督,1930年10月1日威海衛歸還中國,莊士敦返回英國。

“華勇營”的消散到“威海警擦”的轉變

1905年8月,英日第二次簽訂了同盟條約,威海衛的防禦壓力大為減輕,華勇營失去了利用價值。

1906年6月,這支風光一時的僱傭部隊被解散。

1922年香港海員大罷工事件發生後,香港政府持續地希望穩定香港社會,以確保其管治不受威脅。希望藉以華制華的方式去控制局面,遂於同年9月派遣一名外籍教官、3位華籍教官和一名通曉山東話和英語的翻譯人員遠赴威海衛,招募第一批威海衛警察,共約50名。

1923年第一批威海警察在受訓(彩色修復)

首批魯籍人員於1923年2月抵達香港,同年再有兩批陸續到埗。

1924年8月來到香港的一批為人數最多的一批,有102名警員和5名翻譯員。

招募初期,魯籍人員被調遣往旺角警署及舊赤柱警署接受基本訓練。

1936年,威海衛警察同遊人在維多利亞山頂合影。(彩色修復)

1930年經過談判,英國將威海衛交還中國。中國收回威海衛後,對英國人留在當地的警察隊伍進行了整編並派往香港。

當時的魯籍人員多不會英語和粵語,對香港社會了解有限。因此,魯籍人員往往被編成同一組別,其人員編號亦有別於一般本地人員。由於言語障礙,魯籍人員較少擔任接觸市面的巡邏任務,他們多被派駐新界、交通部、衝鋒隊或是香港島山頂警區以及保衛港督府。

其中港島山頂在開埠初期主要由洋人聚居,廣東人員一般不願往該處工作,有趣的是當時洋人亦不太喜歡廣東人員,反而對身材魁梧和品格單純的魯籍人員較具好感。

威海衛警察,俗稱“魯警”,在港英政府編制序列中正式名目“香港警察D隊”。當時的香港警察,按照警員證章編號前的英文字母來區別籍貫,A隊為歐洲籍警員,B隊為印度籍警員,C隊為廣東籍警員,D隊為威海衛籍警員,E隊為白俄籍警員

梁振英父親梁忠恩(彩色修復)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任行政長官(特首)梁振英的父親梁忠恩(原名梁澤元)是香港警隊成立初期,從山東威海衛招募的警員,俗稱“山東差”,曾經駐守於港督府及山頂。

魯警,1961年。

“在那個時候,香港警隊貪汙風氣很厲害,只有山東人是一股清流,他們上班只有一個目標,把工作做好,發工資後養大、教育好小孩。”

魯警,1961年。

1950年至1953年,香港警隊中的威海衛籍警察人數突破千人大關,佔警隊總數的五分之一。

1956年,香港警隊對所有華籍警察混合編隊,曾經單列的威海衛籍警察漸漸地走進了歷史的深處,不再成建制地呈現。

直到今天,香港警察中,原籍威海衛的警察二代甚至三代比比皆是。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從威海衛華勇營到香港魯警察,威海衛人書就了舉足輕重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