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最"古板"85后:名校博士毕业,上课西装革履,现已是大学副院长

我是党的儿子,党旗在哪我就在哪。"这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刻意包装,而是一名年轻共产党员10年的坚守与承诺。从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开始,无论身在何地,他始终带着这面党旗,坚定信念,不忘初心,以行动将信仰和文化传承。他就是

余劲东长江大学的一位85后副院长,一个从高中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年轻的共产党员。

余劲东,回族,中共党员,1987年6月生,香港理工大学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史方向研究。2016年入职长江大学,现为文学院副院长。

忠诚的党员模范

"党旗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每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走到哪里都要随身携带一面党旗,而这句话,就是余劲东的回答。这是余劲东对党的誓言,也更是一名普通党员对组织的郑重承诺。

余劲东还在高中的时候,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本科和研究生期间连续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先后介绍20多位同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多次获评校级优秀共产党员。来到长江大学工作之后,无论在课堂还是在办公室,他都坚持佩戴党徽,彰显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与执着。

余劲东对于党的信仰是执着而坚定的,同时对党的宣传工作也尽心尽力,即使身处异乡,他也不忘宣传党的理论和思想。在台北做交换生期间,余劲东讴歌祖国的建设成就;在香港理工大学读博士期间,作为助教,他将参与"非法'占中'"的学生拉回课堂。多年来,他一直积极构筑海峡两岸明史学者的学术交流渠道,在香港的同学中宣讲党的思想,联系内地企事业单位赴香港组织招聘,为香港青年来内地求职提供便利并鼓励他们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余劲东始终牢记入党誓词,始终以"四铁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践行"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忠诚、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 一年365天,他有三分之二的夜晚在办公室加班。他说:"要做的事情很多,我必须抓紧每一天,夜晚安静,能出活。"

年轻的礼数先生

在工作中,余劲东主动承担教学任务。3年来,共担任7门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讲教师,撰写讲稿近百万字。

学生们说:"余老师总是西装革履走进课堂,举手投足讲究礼数",同学们称他为"年轻的礼数先生"。这位"年轻的礼数先生"教学认真,却也不失风趣平和。

余劲东主动请缨担任学生班主任。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为了帮助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培养班级良好的学风,虽然家离学校很远,但他坚持每周至少陪学生上早、晚自习各一次,有时早上5:40出门,晚上查完宿舍,12点才能回家。

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总是以一种无私的爱,尽其所能地帮助学生。班级有两名特困生,一名学生父母双亡被他人领养,一名学生的父亲突然因病去世,余劲东积极寻找政策资助,为两位学生争取了企业助学金,解决了她们的后顾之忧。

严谨的史学博士

《旧唐书·魏徵传》中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但对于余劲东来说,"知兴替"只是学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聚焦当下。

余劲东作为一名历史学博士,虽然要"埋首故纸堆",但同时他自觉将个人研究聚焦于时代关切的问题。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过对中国古代官员考核机制的研究,讴歌新时代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在成为国家级大型丛书的编委和湖北省"楚天学子"后,他一边参编《中华大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两部国家级大型丛书,整理中国古代的历史要籍,一边探寻荆楚大地的历史秘密,书写属于荆州这块热土的历史典故。他潜心治学,既是对优秀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更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力担当。

不仅如此,当遇到班上的学生外出进行"历史遗迹考察",由于学校提供的经费有限,为支持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见习,余劲东个人出资上万元,解决了学生的考察经费不足问题。

胸怀初心追梦想,愿将青春献祖国。从探索初心的意义,到坚守初心的要义,到落实初心的行动,到追逐初心的梦想,余劲东

一路走的坚定而执着。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于长江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