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宿松供銷社的紅火歲月


經歷過上世紀中期的人,都會記得那時供銷社的紅火情況。那時候,從日用的肥皂、煤油、香菸、食糖、火柴等消費品,到相對高檔的自行車、縫紉機、手錶、電視機等,吃的、穿的、用的……30年前,在農村,幾乎任何商品都要到供銷社去買,且樣樣都是憑票供應,而供銷社又是國家這些商品憑票供應的一條主渠道,所以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供銷社是無所不有的代名詞,不管在哪個鄉鎮,供銷社總是在集鎮最繁鬧的那條街上。 牆面上你總會看見“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紅漆標語。因此,工作或生活在供銷社,都是一種地位與身份的象徵。


我記憶中的供銷社

由於我父親是一位供銷人,我是在供銷社出生和在供銷社搖籃里長大的,從小到大耳聞目睹了一些供銷社的人和事,在我腦海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記得我們宿松供銷社成立於1950年6月,當時叫“宿松縣合作總社”,並且,全縣供銷社的門店幾乎是散落在縣城和鄉鎮最繁華、最熱鬧喧囂的街上。那時供銷社的房子雖然不能與現在高樓大廈相媲美,都是青磚小瓦簡陋的平房,但它在那個年代人們心目中是最好的房子,“奢侈豪華”令人神往和羨慕。當下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那個歲月,自然不會有這樣的感受。如果跨越時空重新回到那個什麼都要憑票供應的年代,就連買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受到嚴格的限量,你能說置身供銷社的人不是那個年代最“紅的人”嗎?

那是上世紀70年代的一個早上,宿松縣程集供銷社商店門口被人們圍得水洩不通,人們為買塊綿綢,全鎮人擠破頭。大姑娘小媳婦們一邊閒聊,一邊卻準備“打一場大仗”,供銷社的人顯然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我父親一邊跟相熟的人點頭,一邊把硃紅色的門板一塊塊卸下來。 陸續有人趁著門隙鑽進去,最終門還沒來得及全部打開,人已全部衝進來了,一個勁地往布料櫃檯前湧。當時綿綢布是稀缺而時尚的,外出穿著滑溜溜的綿綢做的衣服,在身上抖動“跳躍”,儼然對人宣言:“我穿上綿綢,時髦、體面啊!”。一瞬間,昂奮的人群把櫃檯擠得“節節敗退”。櫃檯上碩大匝待售的綿綢布,這麼多人,哪能滿足得了,一場爭奪戰在所難免,不多時,全部售罄。那時,這樣的事隔三差五上演,折射出了計劃經濟時代供銷社商品緊缺的一個縮影。


1981年,我的一位同學從某商校畢業,分配到宿松一個區供銷社,當時是最吃香的紅人。單身的時候,給他介紹對象的人幾乎排成了長龍。還有我一位女同學的父親也在供銷社工作,她穿的碎花的確涼襯衫算是當時最高檔最時髦的了。她時不時帶些零食到教室裡吃,如牛奶糖、脆麻花、蜜餞等之類,這些在當時有錢也買不到的食品對她來說不是很稀罕。那時候,全班同學都覺得她是班上最幸福的人。我鄉下的大姨,家離供銷社有10多里,她說自己出嫁那年,為做件新衣服,到供銷社去了好幾趟,都沒買到那會兒心儀的布料,最後還是託一個在供銷社的親戚才如願以償。

“商品”憑票供應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鄉鎮街上最熱鬧的地方非供銷社莫屬。由於當時的物資是計劃分配、限量供應,供銷社成為鄉下村民購買日用品的唯一渠道。

“供銷社真正好,打油買鹽不用跑,雞蛋能賣掉,火柴能買到。”這是上世紀中期人們對供銷社的一種頌稱。那時,供銷社業務管理主要是編制業務計劃,抓物資及商品的分配,協調購銷調存等,實行的是“縣社—基層中心社—分社—合作商店(代銷店)”的層級管理模式。宿松縣社在當時的8個大區分別設立了中心社,下面還有分社和合作商店(代銷店)。縣社直屬企業有土產日雜公司、農資公司、棉麻公司,後來還有茶葉公司等,那可都是當時人們心目中富得流油的地方。

“供銷社職工都是‘香餑餑’、‘工資三十三,香菸抽牡丹,房子造三間。’”那時宿松坊間對供銷社流傳著這樣的佳話,說的就是當時供銷社職工的“優越生活”。

那時,由於整個社會物資匱乏,供應緊張,供銷社大大小小的商店,平時前來購物的人總是川流不息,逢年過節店堂裡更是人山人海,排成長龍。為此,買東西時“找關係”、“開後門”,也就成了那個年代的一種必然。特別是像品牌香菸、木耳、香菇、紅棗、布匹、煤油等之類的緊俏商品,是許多普通人家可望而不可企的。如我們宿松供銷社自產的涼亭雪棗、陳漢豆腐、程集豆條、二郎槓子糖等特色食品,是當地人生活中的奢侈品,一般人家就是過年也難得買上幾斤。

“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供銷社在農村一直都風風光光,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供銷社銷售。要是誰家想買件大物品,儘快買到手,供銷社職工就跟‘香餑餑’似的。”一位在宿松縣供銷社工作幾十年退休的老人說。


小時候,由於我的父親在鄉下基層供銷社工作,因此,去父親工作的供銷社是我最嚮往的地方,總覺得那裡什麼都有,要什麼就有什麼。因為,那時候買東西大都要憑票,我就也沒什麼過多的奢求,每次同母親去,她總叫父親買幾塊水果糖給我,放到嘴裡會一直甜到心裡。我站在櫃檯外望過去,誘人的罐頭、餅乾、柿餅… …看一看都感覺解讒,過年我家總要買點,供銷社有的食品,母親總會讓父親想辦法滿足我和弟妹們,每每給我們一個驚喜。

改革開放後,憑票購物成為過去時。1984年,布票在全國範圍內被取消,消息傳出後,一些人不信,怕政策有變,對手持的布票“耿耿於懷”,直到政策推行1年多才慢慢釋懷。不多時,國家提高糧食的定購價格和銷售價格,實行購銷同價,並隨著全國糧食放開,糧票也完成了歷史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

此後,在我國農村,供銷社獨一無二的“尊貴”地位悄然淡化。在廣袤鄉村曾經的代銷店、供銷社,漸漸被許多小賣部、批發部代替,人們買東西再也不用專門跑到供銷社去了。

紅火的宿松供銷社

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社會物資豐富,供銷社不再手握“緊俏物資”大權,但供銷人不甘落後,緊跟市場經濟發展步伐,不斷適應新時代,尋找自己的新定位,不遺餘力促進供銷事業發展,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宿松供銷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

據資料記載,那時,宿松縣供銷社系統共有企業34家,其中基層供銷社10家,幹部職工達6000餘人,總資產達3.7億,網點遍佈全縣9鎮13鄉,是宿松縣的納稅大戶。特別是供銷社下屬棉花加工企業,受國家政策保護,也不斷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職工收入和福利,是當時人們嚮往的好地方。全縣棉麻、供銷等大型紡織廠和軋花廠,是宿松縣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也是全縣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大靠山與指望。

1995年,宿松縣供銷社系統商辦工業產值突破1.2億元。那時全縣最有名的是復興軋花廠,不論生產規模、產值、產品質量,還是利稅,都位居全縣之首,曾獲商業部“優質產品軋花廠”和“優質產品獎”等榮譽稱號。是年,縣供銷社上交利稅1225.91萬元,次年被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授於全國供銷社工業經濟效益前100名,同時獲得了“工業國家隊成員單位”,在全國縣級社排名30名。1995年6月和1997年4月,時任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馬李勝和安徽省委副書記王太華到我社視察。

憶往昔供銷社紅火歲月,看今朝市場經濟百軻爭流。供銷社為城鄉人民生產、生活資料經營,從“一統天下”到市場競爭, 從農資“專營”到“雙軌制”的變遷,為服務 “三農”提供了堅實保障。那時,全國的化肥、農藥、農膜,由供銷社統一經營、銷售、供應,到後來全面放開,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的趨勢。我們懷戀那段紅火的歲月,並非盼望過那樣的生活,而是要從中找出供銷社發展規律,順應歷史潮流,把新時代的供銷合作事業做得更大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