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終於不用跪著換票房

我們正處於國產電影最“冷”時期

什麼意思?

按傳統規律,11月末12月初,都會是一年中票房最低的檔期。

新年未到,賀歲還遠。

在這檔期上映的電影,多半會被認為是“炮灰”。


但。

今年不一樣。

在Sir看,這兩週明明是2019國內院線最熱鬧的幾天啊。

熱不在規模。

而在多元


這應該是口味刁鑽的影迷眼中,最幸福的檔期。

想看國產片?

有。

喜劇——《兩隻老虎》。

犯罪——《吹哨人》。

懸疑——《誤殺》。

文藝——《南方車站的聚會》。

甚至First電影節黑馬——《平原上的夏洛克》。


想看好萊塢?

有。

傳統動作爽片——《勇敢者遊戲2》。

高逼格科幻片——《星際探索》。

有讓你狂飆淚的溫情翻拍:美版《觸不可及》。

也有讓你雞皮頻起的先鋒燒腦:《利刃出鞘》。


還不能滿足你?

沒問題,口味再刁都不在話下。

女生喜歡精緻英倫風?

——有《唐頓莊園》。

直男愛看軍事歷史片?

——有《決戰中途島》。


就連動畫都有不同選擇。

兒童向的,交給迪士尼《冰雪奇緣2》。

成人向的,有日本動畫大師湯淺政明的新片《若能與你共乘海浪之上》。


最後,還有終極備選。

逼格最高——

講述作曲家生平的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

情懷最多——

老片重映,中國影迷最愛之一的《海上鋼琴師》。


沒錯。

以上這些電影,你都能在過去這兩週的院線裡找到。

各類型,各國家,各背景……

通通齊活。

你可能會問。

這些片子加起來,都幹不過一部《戰狼》,一部《哪吒》,有什麼好興奮的?

的確。

類型的多元,無法真正刺激市場。

但在Sir看,它帶來了比票房更珍貴的東西。

就拿一個最簡單的表情舉例,“笑”

喜劇類作品中,“笑”是這樣的——

葛優大爺一笑,你就預備跟著笑了。


△《兩隻老虎》

現實類作品裡,“笑”是這樣——

似笑非笑的一睨,帶著上位者的傲氣。

和下位者的血和淚一起,反襯出沉甸甸的現實。


△《誤殺》

閤家歡動畫中,“笑”是這樣的:

溫情和童趣,讓你也向往這份嚴寒之中相互依靠的情誼。


△《冰雪奇緣》

懸疑推理中,“笑”又是這樣的:

帶著邪氣,讓你猜不透。

正義的“美國隊長”,到底是不是兇手?


△《利刃出鞘》

類型百花齊放,讓我們不只有一種“笑”可以看。

它讓我們認識到,在複雜的人生裡,在黑白模糊的人性中——

高興時,會笑;

低落時,會笑;

狡詐時,也會笑。

不只笑容,還有姿態不同的焦慮、憤怒、悲傷……

它們一同構成了森羅萬象。

我們的院線不再只追求“老少皆宜”,而開始滿足細分市場。

比類型更可貴的,是“尺度”。

雖然尺度和影片的內容好壞並不存在直接相關性,但它充當著整個院線寬容度的標尺。

在最近的院線影片中,我們就注意到了一些不同尋常的“大尺度”。

比如,《南方車站的聚會》裡,逼近昆汀級別的血腥場面,和桂綸鎂在船上俯下身,漱了漱口的隱晦表達。


△ 看過片的誰能忘記這鐵桿

《誤殺》裡的不加掩飾的性侵、暴力鏡頭。


但所謂色情和暴力,都還不過是“尺度”的表象。

更深層次的,是對於陰暗面、複雜面和邊緣人群的挖掘。

小偷的盛會、陪泳女的旖旎、逼仄陰暗的筒子樓;

校園裡的暴力、以權謀私的體制、階層的分異和博弈……

還有——

“好人”湧動的私心、“壞人”偶發的善念;

“正義”連帶的粗暴、“犯罪”背後的苦衷。

曾經以為“不能拍的”,屬於“地下”的,模糊不清但真實可見的部分,如今允許被展現在大銀幕上。

對於影迷,這的確是一樁幸事。

雖然目前只是一種短暫的趨勢。

但為這“趨勢”,我們等待了太久。


曾經我們的院線,或者說檔期是怎樣的?

一句話概括——

大的恆大,小的恆小。

首先,國產院線並不缺乏“爆款”。

從科幻片《流浪地球》,到動畫電影《哪吒》。

都幾乎堪稱“現象級”。

一部爆款電影的票房,就足以撐得起一整個檔期。

票房量越來越向頭部影片集中。

據報道,截至目前,今年年度票房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49.7億的《哪吒之魔童降世》、46.5億的《流浪地球》、42億的《復仇者聯盟4》、29.9億的《我和我的祖國》以及28億的《中國機長》。

國片五佔四,算得上榮耀。

但,眾人稱頌的繁榮背後,是另一種為人忽略的艱難。

誰的艱難?

——“小片”

或者說,非“爆款”。

2016年,年過六旬的製片人方勵為《百鳥朝鳳》下跪。

因為排片量太少。

《百鳥朝鳳》與《美國隊長3》等影片於5月6日同天上映,首日排片量不足2%,無人問津。

方勵這麼一跪,關注度來了,排片也來了。


相同的事件17年又上演了。

《閃光少女》宣發團隊集體下跪致歉——

對不起!請大家不要因為片名海報而錯過一部好電影!


如今,Sir對於這種下跪的行為,和當時一樣,仍然不敢苟同。

尤其是在《閃光少女》的事件中,下跪更成為了一種淺薄的自輕。

賣慘過度,失之真誠。

但,小片客觀上的艱難,也在這兩個事例中得以展現。

《百鳥朝鳳》是文藝,《閃光少女》是二次元。

都屬小眾。

而不論營銷手段的是非,單看成片質量。

前者8.1分,後者7.3,怎麼樣也算不得爛片。

但,即使有口碑,在當時的院線,它們要想和同檔期爆款爭一席之地,仍然絕無可能。

它們的生存空間,太小了。

而更要注意的一點是,“非爆款”的排片少,損害的並不僅僅是片方的利益。

損失的更是我們。

每一次Sir介紹冷門院線電影,評論區裡都會出現這樣的聲音——

想看,但是沒得看啊。

想看,但只有偏僻影院才有,只有早上才有……







中國電影,你還要跪多少次?

中國電影人,你什麼時候才能“站著,把錢掙了”?


這其實不只是批判,更是悲哀。

所以,今年12月的院線,讓Sir尤其感慨。

為什麼?

在這些上映的電影中,Sir不只是看到了多樣化、多類型。

更重要的,是看到了“非爆款”逐漸挺直的脊樑。

它們沒有一部,是能制霸整個檔期的絕對強者。

但它們慘嗎?

只要重質量、用心思,都能在院線裡佔據屬於自己的一隅。

產業之幸,院線之幸,觀眾之幸。

再沒有人需要下跪。


其實Sir也沒把這檔期內的所有電影看完。

甚至不是都感興趣。

那為什麼要寫?

Sir只想藉此警惕一件事——

我們的市場,越來越容易迷信一些宏大的概念了。

比如今年的春節檔,據說是“最強春節檔”。

讓2019年內地影市不僅提前去年8天完成了第一個100億。

比如今年10月3日,年度累計綜合票房突破500億。

比如12月6日,突破600億。


一個個數據都以“百億”為單位。

連宣傳圖都充滿著一種“雙十一”的喜氣洋洋的味道。

更多的目光投向這些大數據,以及這些大數據下的重要組成部分——“神仙打架”的爆款。

能目睹“盛世”和“神仙打架”是幸運的。

但這些神仙打架碰撞出的光芒,也會讓我們陷入短暫的麻痺。

——我們太容易高估爆款。

Sir就說一個在剛過去的文娛大會上聽過的例子。

論壇主題:《哪吒》這一爆款對中國動畫產生的影響。

在我們看——

一部動畫賣50億票房,國漫要崛起啦,項目不怕找不到投資啦,業內人要漲工資啦……

但其中一位行業人平靜地說:

“它除了改變出品公司19年的財報,並不會對行業產生任何影響。”

太絕望了?

不。

仔細想想。

從第一部過億國產動畫電影《十萬個冷笑話2》到現在,我們曾經多少次聽過那個口號——

“國漫崛起”。





但事實呢?

我們離崛起還有多遠?

一個數據:國產動畫電影至今票房過2億的,僅4部

這是我們面對爆款該有的態度——

不僅慶幸,更應清醒

此外。

在慶賀“體量”之外,我們更要考慮“結構”,關心“類型”、打開“格局”。

衡量一個市場是否健康,不僅看容量。

更看包容度。

能讓大片賺錢,也能讓小片挺直脊樑,才是真正進步。

衡量一個國家電影發展是否強大,不僅看體量。

更看豐富度。

能讓爆款體現魅力,也能同時容納小眾的和而不同,才是真正“有品”。

這,也將是屬於我們影迷的,最大的幸運。

換句話說。

我們要看到那些盛大的,綻放的光芒。

更要看到,那些藏在微光裡的波瀾與色彩。

光和光之間,生來平等。

正如每一個不可忽略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