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四贤坊”背后的故事

来江西省赣州市旅游的朋友,往往都会到老城区的文清路逛逛。从南门口沿文清路一直走,就到了郁孤台公园。然后,远远的我们会看到一个大牌坊。大理石材料,磅礴大气,高高屹立在那里。左边是“郁孤台”公园,后面是“军门楼”古城,再往前是“蒋经国故居”。繁华路段,人来人往,每天熏陶着赣州市民和世界各地到此的游客,讲述着背后的故事。

走近“四贤坊”,除了这三个醒目的大字,我们会看到上面还书写着这些字,“赵抃疏险滩,刘彝福寿惠千古;濂溪创理学,文山丹心昭四贤”。是的,每一句都是一位历史人物,曾为赣州这个地方和人民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或深刻的影响着赣州人民的精气神。原来的老牌坊已经倒塌,现在看到的,是前些年赣州人民重建的。

这四位贤人分别为:赵抃、刘彝、周敦颐、文天祥。北宋虔州(赣州北宋时候的城市名字)知府赵抃,在位期间,筹集资金物资并组织能工巧匠和百姓,把赣州的重要水道赣江上面的险滩险阻凿通。水路交通变得更加方便和通畅。在交通不便的北宋年间,对于所处赣南山区的赣州而言,意义太重大了。从赣州运出去的各种当地特产和物资几乎都是走的这条水路,比如说茶叶和木材等。甚至,作为北方和广东的交通要道,此水道的通畅,意义就变得更加重要。从秦朝开始,北方进入广东的主要通路之一就是沿赣江而上到赣州,进章水到大余县上岸,再翻越大余岭进入广东。包括,从外边发达先进地区运进来的各种先进设备或物资,也得走这条水路。建国后,这条水路还是挺忙碌的。造福赣州百姓近千年。

北宋虔州知军刘彝,在位期间,赣州水患不断。章水和贡水(赣州城的左边是章水,右边是贡水,往北流到现在的八镜台位置合并为赣江,浩浩荡荡向北,一直流到鄱阳湖)经常漫进城区,百姓苦不堪言。甚至洪水之后还会有瘟疫蔓延,害得百姓家破人亡。刘彝看到此情此景,痛在心里。而后,他亲自主持修建了享誉世界的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并重修了赣州城。彻底解决了赣州雨季排水的难题,甚至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造福着赣州百姓。近千年来,赣州城区的水患几乎就被杜绝了,然后被称为了“永远不会被淹的宋城”。

周敦颐,北宋虔州通判,赵抃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是理学的开山鼻祖。写进现代教材里的《爱莲说》就是出自于他之手。“莲出淤泥而不染”,影响了多少后世的仁人志士们呀!在现实和梦想之间,如何去进行平衡,又如何去坚持那份操守,他似乎在上千年前就给出了答案或建议。包括这份精神在内他的很多优秀思想和学说,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明里的一部分。

文天祥,南宋赣州知州。老家就在赣州边上的吉安,赣州“邻居家的子弟”。南宋末年,曾经组织过地方义军到临安(南宋时候杭州的名字,京城所在地)勤王抗元。后来,在赣州抗元失败,撤退到福建现在的龙岩附近的时候不小心被元军擒住。拒绝投降,大义凛然。元军企图让他劝降坚守在广东海边涯山的宋军和南宋小皇帝,在被押往的路上,珠江口零丁洋,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在递交劝降书的时候,把这篇文章交了上去。然后英勇就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尤其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前赴后继,迎来了革命的胜利。

一个牌坊,几行文字,四个名字,四个人生。造福了赣州人民群众,启蒙和净化着赣州人民的思想。赣州人民立此牌坊,世代感恩敬仰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