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原籍安排工作:一场并不轻松的“两地”博弈

今年以来,山东多个县市出台了“外地回原籍安排工作”的政策。

12月2日,淄博市重磅出台《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引才用才工作的若干措施》,整合后的人才政策共分为5大部分37条。

“37条”当中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新的人才政策对高层次人才、人才的配偶以及在外淄博籍人才回淄的编制使用上,都明确了相关规定,“全日制学士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淄博籍事业单位职工返淄的,按照‘同级对口’的原则安置,可使用专项事业编对毕业五年内,不受接收单位编制限制。”“高层次人才配偶原属机关事业单位的,按照‘同级就近就优’原则对口安置,可使用专项事业编,不受接收单位编制限制。”

政策幅度最大的是菏泽的鄄城。11月8日,菏泽人社公众号发布《鄄城籍在外地工作人员回鄄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符合条件的鄄城籍在外地工作人员回鄄城工作,其配偶、子女或子女的配偶符合条件的,都可按照同层次对口安置、就近相近安置等原则,一同安排在鄄城工作,该政策被人们简称为“一人回原籍,全家安排工作”,在全国掀起巨大波澜。

11月12日,商河县制定出台了《商河县关于商河籍在外人才回调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大力开展商河籍在外人才回调工作。

往前看,10月12日,平阴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平阴县域外在编人才回调管理办法(试行)》,平阴籍在编在岗的或父母、配偶在平阴工作生活的,副科级以下具有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干部身份的人员,愿意回家乡工作的,都可申请。

再往前看,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栾川县等地均曾出台实施当地籍外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申请回乡工作的相关办法。

这其中,山东日照五莲县,在省内较早发布“回原籍安排工作”。

7月30日,山东日照五莲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五莲籍”外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可申请回家乡工作了,并附上咨询电话。该县按照“编制有空缺可对口安置,如对口单位已满编或超编,按照相近原则进行安置。对于引进回来的研究生学历人才,优先安置在重点部门、重点领域,发挥人才最大化效益。

该政策一经出台,反响较大。政策发布一周,即有18人从各地陆续返乡,率先尝到政策的甜头。

据媒体报道,安徽萧县的王志强是第一批受“莲才兴乡“政策惠顾的一员。作为家中独子,他原先在宿州市萧县纪委、监委机关工作,目前已调回五莲县纪委、监委机关工作,在家门口上班,工作和家庭兼顾,能够照顾老人,心情特别舒畅。

最近几年,全国县级区域“抢人大战”一浪高过一浪,政策一个比一个开放,背后是我国县域经济对人才和人口流失的危机感。回原籍安排工作政策,从县域扩大到地级市,淄博市是第一个。据了解,山东一些地级城市,每年流失人才达到一万多人,而且都是年轻人。

从山东省已经实施“人才返流”政策的县市来看,“回原籍安排工作”对县域人才比较有吸引力,这部分人才不在大中城市工作,回原籍和不回原籍,都是在基层,如果能回原籍,起码能照顾家中老人。而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普遍是家中独子,最多是两个孩子,有照顾父母的“刚需”。所以,“回原籍安排工作”,对县域人才吸引力很大。

当然,地级市“回原籍安排工作”政策,吸引力要比县城更大。比如,如果在异地县城或乡镇工作,而回原籍能到地级城市的城区就业,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作为“回原籍安排工作”第一个“吃螃蟹”的地级市淄博,淄博市发布淄博人才金政37条短短半个月,就收到231份申请。截至12月17日12:00,共收到返淄人才安置申请231份。经初步审核,合格178份。其中,大学学历137人,硕士研究生学历41人;教育卫生系统100人,其他78人;公务员13人,事业人员165人;省内返淄155人,省外返淄23人。

但是,能否回到原籍,却并不是一个地方就能说了算的事。“回原籍”是调动工作人事关系,事关两地两城,很多时候并不能“一厢情愿”。据大众日报记者采访调查了解,由于现在基层普遍缺年轻人才,档案关系调动非常困难,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一般不愿放人。这里边分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大学毕业生最低服务期限未满,这样原单位一般不会放档。大学毕业生就业时,一般单位会和大学生签订最低服务期限合同,合同少则三年,多则五年,如果服务期限未满,原地原单位一般会理直气壮地扣留档案,导致无法回原籍。

另外一种情况是,两地政策正好在时间上“重合“,导致无法回原籍。比如,有些地方出台的“回原籍安排工作”,规定“大学毕业五年之内”,而一般大学毕业生最低服务期限合同正好是五年,如果学生在原单位服务期限满五年,则正好无法返回原籍。

还有一种情况是,原地原单位死活不放档案。比如,有些地方人才流失比较频繁,然后不管最低服务期限满还是未满,都不放人。据记者采访了解,山东中部某县,一个教师服务期满,为拿出档案,无奈向法院起诉,才最终拿出了档案。

回原籍安排工作,确实满足了一些基层人才的“工作和家庭兼顾“的渴望,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真的只是“看起来很美”。在今天基层人才缺乏、人口老龄化严重的今天,在政策、法律环境不够完善的当下,“回原籍安排工作”,注定是一场并不轻松的“两地”博弈,是一场人才争夺战。基层缺人,缺人才,尤其是缺年轻人,缺年轻的人才,这也提示我们,人才就业政策,包括人口政策,可能到了需要进一步调适的时候。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