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里斯文敗類、高智商罪犯的巔峰——《沉默的證人》王志飛

悄無聲息完結的《心靈法醫》大家看了沒?

雖然劇情soso,但聶遠的直男法醫還是挺好笑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幾年的刑偵劇都越來越偏愛法醫題材了。

黃宗澤那部《我知道你的秘密》剛完結,就又來了一部《心靈法醫》,對於懸疑刑偵愛好者本豆來說,法醫看多了也想換換口味。

所以...不甘心的豆子找到了一部15年前的講犯罪心理的國產刑偵劇——

《沉默的證人》,也叫《死亡日記》

豆瓣評分8.9,看完之後豆子真覺得自己看晚了。

(一定是當時太小了...原來十幾年前的國產劇講起犯罪心理來這麼帶感!

今天豆子就帶大家see see這部最該是經典的刑偵劇。

---講犯罪心理學,這部劇真的很專業---

這部劇圍繞一件連環殺人案展開,一上來就很高能!

一個女生在車裡被害死。

轉眼一年後,又一具女性屍體被發現遺棄在荒山上。(沒有馬賽克!

警察一調查,一搜山,結果又發現五具屍體。

被害時間斷斷續續間隔好幾年,都是年輕女孩,這誰不慌?

所以警察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兩個男主可以說代表兩個方向——

傳統刑偵和犯罪心理分析。

董永飾演的男主一袁可為從刑偵的角度抽絲剝繭尋找線索,調查作案車輛,反覆調查兇手的作案行車路線。

尋找目擊證人,走訪詢問。

林熙越飾演的男主二週馬則從研究罪犯心理的角度下手。

找犯罪動機,給罪犯做心理側寫。

調查每一個受害者背後的故事,從而找出她們的共同特點。

這種兩個人都朝著一個目標努力的人設是不是很帶感?


But這部劇更帶感的地方是通過犯罪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案件,找出罪犯。

第一集的一個小案件就先讓豆子開了眼,通過一封敲詐信就分析出來了這麼多東西。

先是分析信的文字和語氣——


看出嫌疑人的目的和企圖是“世俗目的”(就是為了錢。

根據信的遣詞造句——

能分析出敲詐者的文化程度,大致年齡段。

還通過信的行文“跟音關係”、句式——

分析出敲詐者的性格特點,嚴謹不張揚。

一封信就能解讀出來這麼多東西,不愧叫“沉默”的證人!

---誰說國產劇講不好犯罪心理學!---

說到有關犯罪心理的刑偵劇,豆子最先想到的就是美劇《犯罪心理》

這部美劇的第一季是2005年開播的,這一播就是十幾季。

但其實這部講犯罪心理的國產劇早在2004年就播出了。

好像不管國內外,連環殺人案的兇手小時候一定有童年陰影。

“每個人都有心理問題”,但要看你怎麼去治癒,兇手不會無緣無故的去殺人。

劇裡兇手陳俊威小時侯母親的離世、父親的背叛形成了他扭曲的價值觀

後來和他相依為命的妹妹的墮落去世就像打開了他心裡一把犯罪的鎖。

他仇視受過高等教育卻又墮落的女性,但隱藏的很好,在人前是給別人治癒心理問題的教授。

其實自己的心理問題要靠殺人來滿足。

劇裡對兇手的形象描畫特別豐富,沒暴露時是斯文儒雅的教授,還幫警察分析兇手的心理,早期經歷。

(王志飛在這裡真真演出了斯文敗類!

誤導他們做出錯的心理畫像,談笑風生間就解除了自己的嫌疑。

後面被懷疑時和警察周旋,仍然從容不迫,有種“你來抓我呀”的欠揍感。

最後撕破偽裝,被周馬說出心理問題。

一步步,每個階段的兇手心理都展現的淋漓盡致。

在很多劇裡兇手都是因為童年的陰影,最後走上殺人的路。

電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裡江亞因為母親的自殺、從小遭受的歧視和流言蜚語、父親的厭惡和仇視,還有對方木的崇拜走上殺人的路。

妄圖用私刑代替法律,成為“城市之光”。

但這部講明明是講“心理罪”的電影卻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講如何犯罪。

各種花式的作案手法,卻忽視了講心理。

兇手的心理刻畫和犯罪人格的形成的交代倉促又敷衍。

只能靠一小段的回憶和複述,最後換來了這部電影的不及格,鄧超也救不回來。

還有一部叫《讀心神探》的港劇,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

林保怡飾演的男主角用犯罪心理學破案,講真,當時覺得會“讀心術”好帥啊!

用心理學的微表情來查案。

根據罪犯的肢體動作、臉上的表情來判斷是不是真兇。

這部劇當初給豆子帶來的驚喜還挺大的。

不過,《讀心神探》的側重點是在“讀心”,用細緻的觀察+心理分析在嫌疑人中找出真兇,和《沉證》抓住兇手前的預測、心理畫像不一樣。

刑偵題材裡,犯罪心理分析和刑偵抓捕就像一文一武,是兩種犯罪心理劇的類型。

這幾年這類走犯罪心理路線的刑偵劇越來越少。

少有的幾部像《心理罪》故事可以,劇情夠燒腦,但演員演技撐不住。

要不就是像《他來了,請閉眼》、《如果蝸牛有愛情》這種言情為主,刑偵為輔。

《沉默的證人》確實是一部被值得一看的經典。

如果以後有人說國內拍不出好的犯罪心理劇,趕緊推薦他去看《沉默的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