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5,胡歌新作品,觀眾僅有2000人

胡歌很忙。


《南方車站的聚會》還沒結束,他就開始操心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


這一次,他全程用聲音參演。



老胡一張口,就知有沒有。


豆瓣9.5分。



分數極高,人數極少,目前只有兩千人。


節目的名字,餘味悠長。


不管你的工作如何苦逼,但是還有書籍。


不管你的心情如何焦慮,但是還有書籍。


不管你的感情如何糟糕,但是還有書籍。


……


但是還有,兩個硬邦邦的介詞,稀釋了書籍溫文爾雅的氣息。


它們就像強項令董宣,有一種“從自己身上,克服時代”的驕傲。


正如片中所說,“生活是一顆隨時爆炸的原子彈,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第一集是《書海扁舟記》,一共有三位嘉賓。


第一位,後浪文學主編朱嶽老師。



一句話形容他,業餘小說家,職業大編輯。


很長時間內,他都覺得編輯工作是餬口,小說創作才是正道。


直到39歲的某一天,他讀到了《寂寞的遊戲》。



作者是39歲自殺的袁哲生。


讀完這本書,他發現這本書不亞於西方任何文學大師的作品。


從這本書開始,他立志於做原創文學的挖掘與推廣:讓更多的人,讀到更好的冷門作品。


為了推廣《寂寞的遊戲》,朱嶽希望鐵哥們能幫忙。


鐵哥們表示,不會看。


朱嶽很生氣,用拉黑對方表示抗議。



真真是書生意氣啊。


在朱嶽的努力下,《寂寞的遊戲》拿到專業獎項,也逐漸得到更多讀者的認可。



這讓朱嶽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挖掘優質的原創文學。


他希望自己自己像麥克斯·珀金斯成為天才捕手,發現托馬斯·沃爾夫,菲茨傑拉德和海明威,在原創文學的腹地,看到《百年孤獨》這樣的驚世之作。




然而,他這個伯樂,能不能實現夢想,還要看有沒有寫出傑作的千里馬。


事實上,這條路道阻且長。


在這個時代,閱讀已經成為非主流的生活方式,與暢銷書絕緣的原創文化,很難得到讀者。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託卡爾丘克。後浪文學有她的中文版權,成為市場贏家。




這話讓人難過。


朱嶽算了一筆賬,按照中國的人口比例,一萬人能夠有一人願意關注有才華的原創文學,他們的工作會好做一些。


然而,一萬中人也挑不出一個 。



第二位,中華書局的俞國林老師。



一句話形容俞老師,能編,能寫,有情懷。


2017年,他拿到第一屆宋雲彬古籍整理獎·編輯獎,獲得10萬獎金。


他將這筆錢,直接捐給了宋雲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


業務能力強,受得了打擊,耐得住寂寞。


有一天,他在《讀史閱世六十年》看到有一頁鄭天挺的日記。



編輯的嗅覺,讓他提高警惕,鄭天挺極有可能是打開西南聯大研究史的一枚鑰匙。


他聯繫了鄭天挺的後人,得知鄭老確實保留大量日記。


俞國林提出整理出書的建議,家人因為日記相對隱私,拒絕了這個請求。


今年不可以,或許明年就行了。


每年他都會去拜訪鄭天挺家的後人。



終於在13年後,他如願得到了授權,根據鄭天挺的日記,編輯出兩大本《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


這本書對西南聯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第一手資料。



學術界不能卻少這樣的匠人。


第三位,拉美文學翻譯家范曄。


和前兩位相比,范曄的名氣更大些。


他是《百年孤獨》的譯者。



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中國也掀起了馬爾克斯熱。


在范曄翻譯《百年孤獨》之前,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若干個盜版中文版。


對此,馬爾克斯非常憤慨,直言“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翻譯成中文。


到了2010年,范曄接到了試譯《百年孤獨》的機會,最終在幾個候選人中脫穎而出。


為了達到理想的翻譯狀態,他要讀馬爾克斯的其他作品,翻閱《百年孤獨》的研究論著。



經過11個月的努力,范曄譯本的《百年孤獨》終於面世。


有讚美也有批評。


其中有讀者就認為,范曄的譯本過於流利,喪失了原著中粗糲的敘述風格。



對此 范曄表示,他這樣做源於自己的感覺,《百年孤獨》有一種大江大河的感覺,一發不可收拾的暢快。


孰是孰非,我也不好評論。


文學見解見仁見智,范曄也承認,翻譯是一項遺憾的藝術


《但是,還有書籍》講述的是書的故事。


從收視率的角度看,這樣的紀錄片從題材上就輸了。畢竟,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讀書的群體越來越小眾。


但總有人依舊保持著長久的閱讀習慣,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正如卡爾維諾所說,“我對於文學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著只有文學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給予我們的感受”。


用《百年孤獨》中的開頭來形容這種特殊的感受吧。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裡雷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為了寫出這句話,馬爾克斯花了十五年時間。


敘述者站在一個不確定的現在,在敘述中包涵過去和未來。


這種跨時空敘事,只能通過文字傳達。影視對這三種時空的自由穿梭是無能為力的。


如果用旁白處理——依舊是文字的力量,不是影像。


可惜的是,沒有多少人能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


當下,太多人有時間就喜歡在各種的APP打發時間,消除孤獨。如果你讀了《百年孤獨》,就會發現你和那個不斷製造小金魚又不斷毀滅的上校一樣。


好書能照亮自己。


如果你半夜醒來發現自己已經好長時間沒讀書,而且沒有任何負罪感的時候,你就必須知道,你已經墮落了。不是說書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讀書這個行為意味著你沒有完全認同於這個現世和現實,你還有追求,還在奮鬥,你還有不滿,你還在尋找另一種可能性,另一種生活方式。


這是北大博生導師陳平原的話,在此分享給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


願你能尋找另一種可能性和另一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