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能課堂(213):Wintel聯盟坎坷的輕薄筆記本之路

一提到輕薄本的起點,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應該都是2008年當年喬布斯從公文袋中抽出MacBook Air的那一刻,當時MBA的輕薄外觀給世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為對比機型的SONY VAIO TZ系列在厚度上則要遜色許多。當時Intel的Atom上網本非常火熱,這種小於10寸的小巧筆記本迅速侵蝕了低端筆記本市場,嚴重衝擊了低端產品毛利率,由於產品配置高度一致化,導致廠商只能在外觀和價格上死拼。而輕薄本除了少數幾家的旗艦產品,幾乎沒有廠商願意碰這一塊。


平價的開端:CULV平臺

2008年下半年,Intel推出了CULV平臺,旨在改變筆記本產品毛利率下滑的窘境,以低價幫助廠商推出11-13寸的輕薄筆記本,這就是後來超極本的前身。

CULV全稱Consumer Ultra-Low Voltage,意為消費者超低電壓處理器,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低壓U的由來。ULV處理器出現已久,但價格一直高高在上。新的CULV這種超低電壓處理器在功耗上僅高出Atom平臺幾瓦,但是性能卻能夠強出很多,更加適合11-13寸這種遠大於一般上網本尺寸的輕薄筆記本使用,並且採購價格也很低。

2009年3月,Intel發佈了最新的ULV處理器,包括入門級單核心Celeron、效能級單核心Core 2 Solo、及效能級雙核心Cetnrino 2,價格約落在699~999美元之間,希望能搶救因小筆電熱賣而遭擠壓的中低階筆記本市場。

這一時期的輕薄本代表,主要是一些二線品牌的低價走量產品,例如微星X340,東芝T133之類。


混亂的年代:超極本

到了2011年,Intel的CULV平臺已經分化為了賽揚、奔騰、酷睿低中高三個系列。在第三代MacBook Air發售半年後,Intel正式推出了超極本,旨在推動筆記本輕薄化。

英特爾計劃將超極本在未來2011到2013年實行三步驟,並伴以低電壓的Sandy Bridge,Ivy Bridge,和Haswell處理器。

第一階段 2011年第四季度

超薄:薄於20mm

超輕:輕於1.4 kg

超長待機:至少5~8小時

超主流價格:大約 $1,000 USD

無光盤驅動器

使用SSD作為主要存儲介質 使用CULV (17 W TDP)英特爾Sandy Bridge處理器

Core i5-2467M (1.6 GHz)

Core i5-2557M (1.7 GHz)

Core i7-2637M (1.7 GHz)

Core i7-2677M (1.8 GHz)

集成英特爾 HD 3000 圖形芯片(12 EUs)

可以看出標準基本上就是對著MacBook Air來定的,但當時SSD高昂的售價使得推行起來很困難,並且由於Sandy Bridge採用32nm製程,在續航上的表現也不是很好。

第二階段 2012年

更新至CULV 英特爾Ivy Bridge處理器 計劃支持:

比Sandy Bridge強大30%的圖形處理能力

比Sandy Bridge強大20%的CPU處理能力

支持USB 3.0, PCI Express 3.0 集成英特爾 HD 4000 圖形芯片

相比於第一階段Ivy Bridge的在節能上有著不錯的提升,Intel Core i5-3317U大概是當時超極本上最常見的處理器。但是ULV處理器性能實在是羸弱,更別提當時很多還有許多機型上了2K屏,體驗更下了一個臺階。

前兩代超極本概念相當模糊,導致整個產品線相當混亂。並且由於功耗問題,實際上續航能夠達到標稱規格的寥寥無幾。所以在這個時期,最強大的輕薄本除了蘋果MacBook系列,則是SONY VAIO Z2系列。

VAIO Z2在僅16.65mm厚度的機身下,塞入了標準電壓而不是ULV的酷睿i7處理器,內建RAID 0的固態硬盤,定製內存條,定製光纖雷電2外置顯卡塢,毫無疑問代表了當時Windows輕薄本的最高水平,時至今日它的外觀依然能讓我眼前一亮。

第三階段 2013年

更新至CULV 英特爾Haswell處理器

全新的省電系統:僅有2011年超筆記本電腦的一半功耗

多核心製造工藝(Westmere)

集成英特爾HD 4000-5000圖形芯片

機身平均厚度不超過0.9英寸(約合23毫米);

至少擁有6小時的高清視頻連續播放能力和9小時的開機續航時間;

待機時間不少於7天;

計算機從睡眠狀態下的喚醒時間控制在3秒左右;

必須支持觸摸及語音指令操作;

鼓勵採用平板+鍵盤底座的分體式混合設計;

支持Intel WiDi無線高清顯示技術;

預裝安全軟件,支持Intel防盜及身份認證技術。

隨著Surface Pro的發佈,二合一筆記本開始井噴。2013年10月intel全新詮釋了新一代超極本“2合1,”即PC平板二合一。事實上在此之前,也已經有了類似ThinkPad X201T之類的二合一產品,不過普遍體積都很大,偏厚偏重。

二合一超極本筆記本具有兩種形態:分體式與混合式。

分體式的典型代表自然就是Surface Pro,可拆卸鍵盤的設計在拆解鍵盤後可以擁有非常不錯的重量和厚度,缺點是散熱很難做,並且當時普遍沒有分段鉸鏈,屏幕傾角無法調節。

混合式即鍵盤不可拆卸,可以通過特定方式變為平板,這一類筆記本又叫做變形本。當然在變形方式上就是各家廠家各顯神通的地方了。

第一種為筆電變平板,可以通過特殊設計的鉸鏈可以讓屏幕開合角度達到360度,以變成平板形態,典型代表就是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YOGA系列。在ThinkPad YOGA產品上,則更進一步,在變為平板模式時鍵盤鍵帽會自動下沉,使C面變成一個平面,更符合使用習慣。

不過由於聯想申請了這種360度旋轉的專利,所以在當時其他廠家通過旋轉設計的屏軸變成平板形態,典型的機型為Panasonic ToughBook CF-C2。

還有一些廠家通過在屏幕上設置第二個轉軸完成變形,典型機型為Acer R7與SONY VAIO Fit-15A。

第二種為平板變筆電,即默認狀態為平板,展開後變為筆電形態。代表機型有SONY VAIO DUO 11和DUO 13系列,MSI的S20滑蓋本。

在當時有許多人高呼這就是未來,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變形本成為了超極本最後的迴光返照。傳統應用下觸摸屏的糟糕體驗,以及Win8系統各種各樣的問題。導致二合一的浪潮很快就褪去了,而隨著時間的流逝Surface系列成為了目前唯一一個還在更新的可拆卸二合一電腦產品線。而聯想YOGA系列也衍生出了S700與S900兩個傳統形態筆記本產品,不再只有變形本。

二合一超極本的失敗並不是Intel原因,Windows系統本身是二合一產品推廣的最大阻礙,作為用過四五款二合一產品的我個人來說,可拆卸二合一產品最大的問題是由於其產品特性勢必無法單獨正常使用,作為工作平臺文字輸入勢必需要實體鍵盤,而做筆記則需要手寫筆。作為純娛樂平臺,UWP應用稀缺,遊戲則更不必說,幾乎沒有針對Windows平臺開發的觸摸屏遊戲。

但作為二合一筆記本的遺產,觸摸屏作為高端超極本產品的特性一直繼承了下來。

而到了後超極本時代,隨著Intel 14nm工藝的採用,筆記本才真正意義上進入了輕薄本時代。2015年新款Dell XPS 13的驚豔登場,將超窄邊帶入了的人們的眼簾,此後超薄窄邊框直到今天也依然是各家廠商追尋的目標。

到了近兩年,筆記本市場已經出現了非常多的經過時間檢驗的出色輕薄本,例如Dell XPS 13,HP Spectre 13與ThinkPad X1 Carbon等等。他們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初超極本的定義,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未來已來:Project Athena

所以隨著時間的流逝,超極本這個名詞的意義已經逐漸淡去,因為目前上市面上幾乎所有的輕薄本都符合Ultrabook的定義,超極本不再“超極”。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標準,2019年1月8日,Intel在CES展上公佈了10代移動酷睿處理器,也同時提出了Project Athena項目。旨在利用5G、AI在內的新一代技術,通過設計規範、用戶體驗需求、創新探索、生態系統四個方面加速筆記本產品的創新,最終滿足極速喚醒、強大性能、快速響應、人工智能、實時在線、全天續航、超薄自適應外形幾大目標,推升用戶體驗。

Intel高級副總裁兼客戶端計算事業部總經理Gregory Bryant在會上提到:“我們聯合了我在今天的主題演講中展示的所有合作伙伴,在形態、電池續航能力、連接性、性能等具體目標上進行合作。圍繞著這些目標,我們也將開展工程計劃、營銷計劃、驗證計劃等一系列全面的計劃。類似於我們以前為‘超極本’打造的一樣。”這標誌著Ultrabook的使命正式結束。

2019年5月28日,Intel提出了Project Athena的1.0規範,其中包括:

即時工作:新一代連接待機和清醒休眠*功能可實現快速:用戶只需打開筆記本蓋,按下按鈕或採用快速識別指紋即可喚醒電腦。

性能和響應能力:系統基於英特爾酷睿i5或i7處理器,採用英特爾動態調諧技術,>8GB DRAM雙通道模式和擁有>265GB NVMe SSD的英特爾傲騰混合式固態盤可選方案。

智能性能:包括遠程語音服務和支持OpenVINO和WinML等功能。

電池續航時間:包括USB-C型快速充電能力、低功耗組件的集成和優化以及能效的協同工程支持。

連接:與英特爾Wi-Fi 6(Gig+)和可選千兆級LTE的快速持久連接。Thunderbolt 3將連通數十億臺USB-C型設備,即速度領先且應用廣泛的通用端口相連接。

外觀規格:觸控屏、高精度觸控板,更時尚,更輕薄及2合1設計,擁有窄邊框,可帶來更沉浸式體驗。

可以看到Project Athena就是Ultrabook二合一項目的延伸,不過與Ultrabook起源於MacBook不同,Project Athena則是近年來Windows筆記本不斷進步的結晶。

具體來看,認證的核心在於快。不僅要求開機快,能夠迅速喚醒電腦,還要求響應快,連接快。這與其同時發佈的Icelake處理器繞不開關係,其全新的Sunny Cove核心和AI加速以及內建的雷電3控制器與CNVio2支持都是實現快的保障。

2019年8月9日,隨著10代酷睿的正式上市,Project Athena也確定了其正式標識“英特爾移動超能版筆記本電腦”(Engineered for Mobile Performance)。符合標準的產品就如幾年前的Ultrabook一樣,會在機身上貼上視覺標識。

世界上第一臺貼上這個標識的筆記本就是新款Dell XPS 13二合一筆記本。關於這款產品的評測已經完成了,大概近期就能與大家見面。作為Intel與Dell技術的結晶,這款機型無疑為Project Athena樹立了一個標杆。從其他認證產品的結果來看,之前測過的聯想YOGA C940也相當不錯。不過在二合一這一點上似乎並不是強制要求,因為聯想YOGA S740這種傳統形態輕薄本同樣通過了移動超能筆記本認證,可見1.0規範的指標並不是需要強制遵循的,通過認證的評估方法主要還是在KEY EXPERIENCE INDICATORS,也就是關鍵體驗指標上。

指標主要包含三點:

關鍵體驗指標 1:隨時可用

關鍵體驗指標 2:電池供電下始終如一的響應速度

關鍵體驗指標 3:長久電池續航時間,毫無後顧之憂

可以看到對於超極本標準主要在硬件指標不同,雅典娜計劃的認證指標主要偏向於實際體驗結果,更加的科學,也更難達到。這種由外而內的轉變經過多年的努力後勢必會擁有一批高品質產品。Intel的目標就是讓移動超能筆記本成為出色輕薄本的代名詞,形成一個持續進步的高端認證品牌。


總結


從CULV平臺到超極本,再到如今的超能移動筆記本,Intel的輕薄本之路說不上順風順水。一路磕磕絆絆的走來,但在Intel和眾多廠商的努力下,悄然間傳統的厚重家用筆記本已經淡出了我們的視線。如今即使四千塊錢的筆記本,都可以說的上輕薄。而在高價位的筆記本,也更向品質化,精緻化發展。但現在Intel面臨著相比於以往大得多的壓力,AMD的強勢復甦已經漸漸影響到了移動平臺,在明年這個藍色巨頭將會迎來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