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为啥千里迢迢到大昭寺前磕长头?


在通往拉萨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上,经常能看到一些藏民,三五成群,沿着公路,三步一磕,不惧路途遥远,不惧路上艰辛,矢志不渝,靠坚强的信念,一路磕头到拉萨。许多藏民以一生能朝拜一次大昭寺为终生愿望,他们辛苦劳作,积累财物,到了朝拜之时,却不惜散尽全部家 财,一路跪拜到拉萨,只为实现心中一个梦想。


大昭寺金壁辉煌的金顶都是藏民奉献的。
“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藏民的 “磕长头”一般分为三种,长途、短途、就地三种。长途需要几个月甚至更久。
磕长头时两手合十,表示领会了佛的旨意和教诲,触额、触口、触胸,表示身、语、意与佛相融,合为一体。信徒们认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叩头时赤脚,这样才算虔诚。
磕长头”的人是很虔诚的,很严苛,必需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由于路途遥远,跋涉山水,风餐露宿,途中辛苦,有的磕长头者,从此再也没爬起来。同行者会敲下死者一颗牙,带到大昭寺,将牙齿嵌入佛前的檀香木柱的缝隙里。表示死者已经到过这个神圣的地方了,功德圆满了。
磕长头,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礼仪,一种像佛祖表示虔诚的姿势。这是一代一代的藏传佛教人所传承下来的,和我们普通的佛教双手合十来打坐实际上是一样的道理。磕长头是一种祈祷方式。

每一位去磕长头朝圣的佛教徒都是心中有愿的,他们或是希望赎罪,或是希望祈福。用磕长头的方式,对大地五体投地,对佛祖、神山表达自己最殷切的期盼。磕长头是他们的信念和信仰。不信佛的人是不会懂得佛教徒心中的坚持。佛教徒内心的坚持从他们一出生就开始了,直至死亡。磕长头可以最直接的表达他们心中伟大的信仰。
一路磕长头到拉萨之后,天天在大昭寺门前磕长头,每天磕二、三千个,连磕几个月,风雨无阻,能磕几十万个长头。
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永远都挤满了磕长头的信徒。
据说朝圣者都是代表一个村或家族,他们用板车拖着行装,餐风露宿,不避雨雪,一路磕着等身长头,经年跋涉来到大昭寺前,在此再继续磕长头达数月之久。
大昭寺之所以成为藏民信众的佛土,是因为大昭寺内供奉着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据说佛祖在世时,其弟子按其奶妈指点塑了8岁、12岁和25岁三尊金像并由佛祖亲自开光,8岁金像已遭毁损,今存于小昭寺,25岁金像远在印度,因此大昭寺内的12岁金像就变得十分珍贵。藏民视佛祖金像为佛祖本尊,千里迢迢从各地到大昭寺朝圣,表现出的那种无比虔诚和执著,令所有人都感到强烈震撼。

在藏族人的心目中,他们对寺庙的尊敬是非常崇高的,他们把寺庙当做是一个神圣的地方,特别是拉萨圣城里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是他们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地方,所以许多藏族人的生命里,能去到拉萨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进行一次朝圣,是他们毕生的目标。
很多人都以为朝圣者最终的目的地,是圣城拉萨里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然而并不是这样,朝圣者想要到达的地方,是拉萨城中的大昭寺。
大昭寺处在拉萨以西的位置,自古以来被称为“法域卫藏”,这其中的“卫”和“藏”,即是我们所说的前藏和后藏。在被称为法域的卫藏地区,是自古来藏民最初的故乡,保留着众多古老的寺庙,拉萨的大小昭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桑耶的桑耶寺,但是只有大昭寺,自古以来被称为“觉康”,奉为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