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4-4-2走天下,看弗格森如何将大陆体系融入英式足球

众所周知,在伟大的弗格森爵士长达27年的曼联执教生涯中,支撑他持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改变,这位外表固执的苏格兰老头总是会根据足球潮流的发展修正自己的战术,从而保证不落后于时代。

然而,即便如此,弗格森在阵型的选用上依然有着自己的偏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4-4-2便是老爵爷的心头最爱。

弗格森

弗格森对于4-4-2体系的运用,经历了传统英式打法到结合大陆体系的伟大转变,而这也是该体系能够陪伴曼联二十多个春秋的关键所在。本文无意解析晦涩难懂的足球战术,只求详细讨论曼联时期弗格森对4-4-2体系的纯熟运用。

后海瑟尔时代,弗式4-4-2在落后中寻觅出路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英格兰足球朝气蓬勃。伴随着比尔.香克利等有识之士主动与大陆足球沟通交流,后者的先进理念也由此越过英吉利海峡,为骄傲自大的英国人所知悉。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这种交流能够持续发展的话,将对传统英式足球产生无与伦比的积极作用。

然而,天不遂人愿。1985年发生的海瑟尔惨案剪断了英式足球与欧洲大陆的纽带,所有英格兰球队在此后长达5年的时光里无缘欧洲赛事,“闭关锁国”的黑暗时代悄悄来临。

海瑟尔惨案

就在海瑟尔惨案发生的一年后,一名叫做亚历克斯.弗格森的中年人成为了曼彻斯特联队的主帅。

弗格森入主老特拉福德之初,他的脑海中只有传统英式足球三要素,即:毫无新意的平行站位4-4-2阵型,充满激情但技术粗糙的球员,以及简单无脑的长传冲吊。这不能怪弗格森,因为这些在今天看来已经落伍的元素正是当时的主流,欧战禁令蒙蔽了英格兰人审视世界的目光,沉浸在自娱自乐中的大英帝国无从得知他们与欧洲大陆的差距。

与此同时,大陆体系从来没有停下过前进的步伐,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法国人、西班牙人和德国人越来越重视足球体系和足球战术的作用,他们像研究精妙的数学题那样钻研每一次跑位以及每一脚传递。中场中路的战略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足球专家们主张用出色的技巧在攻防中控制中场,从而把握比赛的走势。

年轻时的弗格森

弗格森爵士是何时才意识到传统英式足球并不适合曼联的呢?笔者的答案是1989年。88-89赛季的彻底失败就像一盆冷水浇醒了苏格兰人的粗犷流美梦,他终于明白,若想取得更伟大的成就,唯有改变。

1990年的一座足总杯冠军如一场及时雨,它保住了弗格森的帅位,也为他进行战术变革争取了时间。老爵爷说:我需要技术流球员,否则新的体系无法建立。于是保罗.因斯,坎通纳等人接踵而至,弗格森开始改造他的4-4-2体系。

这一阶段曼联最大的变化来自于边路和中场。弗格森的球队变得十分灵活(相对于其他传统打法球队而言),他们不断地利用场地宽度和边路球员的跑动拉扯对手的防线,为中场中路的长传球制造空间。相应的,此时曼联的长传也不再是以前那种漫无目地大脚找前锋了,得益于技术型球员的引进,中场的皮球更具有指向性,往往能够到达对手防线的薄弱部位。

国王坎通纳

相较于同时期欧洲大陆球队的技战术,弗格森所谓的“寻觅出路”似乎算不上成功。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当时的曼联并无志在欧洲的闲情逸致,寻求国内赛场的突破才是老爵爷变革的最大动力,而对比同时期的其他英格兰球队,曼联似乎已经领先了一个世纪。

彻底融合大陆体系,弗式4-4-2绽放光芒

凭借上述变革,弗格森的曼联后来居上,在英超元年到来的同时开启了对英格兰足坛的统治。然而,国内赛场的辉煌并没有让苏格兰人忘却奔向欧洲的使命,他深刻地意识到,检验曼联成色的对手正在海峡那头等着他。

连续多个赛季在欧冠赛场铩羽而归的悲凄,反而成为了弗格森向欧洲大陆学习的动力。

话说回来,学习二字说来简单,可真的到了实践一切就变得格外复杂。怎么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这都需要弗格森仔细斟酌。而老爵爷在熬白了无数根头发后终于做出决定:部分保留传统英式足球的内容,将欧洲大陆体系的优点与之融合。

老爵爷

首先,弗格森确定了以中场菱形站位4-4-2体系为曼联的主打阵型。

和中场平行站位的4-4-2体系相比,菱形站位4-4-2的优势显而易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四名前卫球员分别占据宽广场地的四个角落,将中场拦截的层次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在使用这一阵型时曼联可以同时设置三道防线。第一道自然是两名前锋的干扰与拦截,而第二道则由中前卫和两名边前卫组成,至于第三道防线,菱形中场的单后腰此时完全可以回撤到后卫线,形成后防的局部人数优势。如此看来,在防守方面,菱形中场4-4-2的确已经做到了最大化,至于该阵型在进攻端的作用,限于文章篇幅,就不做展开讨论。

其次,继续弱化中场中路的组织作用,强调中场边路的配合。

关于这一点,其实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大陆足球体系喜欢拥兵中路,只是讲究中场控制力的前提是拥有足够优秀的技术型球员,而这一点曼联无法实现。英格兰球员向来不以小技术见长,而以本土青训为骄傲的红魔自然也不会是什么技术流球队。

小贝和吉格斯

为了解决中场控制力不足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弱化中场,强调边路进攻。在这个阶段,吉格斯、贝克汉姆、内维尔等优秀边路球员的存在让弗格森的战术意图得以实现。

当曼联持有球权主导进攻时,他们有多种边路的进攻手段。如果是左边路的吉格斯拿球,速度快、突破能力强的威尔士人就会坚决下底传中,寻找中路包抄的科尔、约克、斯科尔斯等人;而如果皮球在右边路发展,贝克汉姆虽然不是突破好手,但他却擅长在禁区肋部前沿45度斜吊禁区,凭借皮球精准的的落点和锋线出色的预判能力,这一进攻手段往往也十分奏效。而除了贝克汉姆以外,可别忘了曼联右边路还有一个机灵鬼内维尔,依靠小贝吸引防守留下的空间,内维尔不断套边插上,下底传中。

于是,这一时期曼联所谓“两翼齐飞”的进攻战术便就此成型,在此后多年时间里,它都是红魔进攻端的不二法门。

曼联球员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用出色的无球跑动盘活场上局面。

说到弗式曼联在无球跑动上的顶级表现,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他就是埃里克.哈里森。很多人都知道是弗格森提拔了曼联的92班,却不知道真正培养这批年轻人成长的,正是哈里森。

作为当时曼联的青训教头,哈里森将他自成一派的无球跑动体系引入到青年队的训练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包括吉格斯、贝克汉姆在内的92班成员,从小便是在这一体系下接受跑位、接应训练的。

哈里森的无球跑动体系无疑十分成功,它不仅培养了曼联球员之间精确到毫厘的默契,更教会了每一位球员如何在没有球权的情况下踢球(这一点对于中场控制力不足的英式球队来说至关重要)

哈里森

举例来说,当某位曼联球员持球进攻时,其身旁的队友此时应该做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吸引防守球员跟防为持球球员拉扯出空间;二是为持球球员提供合理甚至极具威胁性的出球点。如何才能做到上述两点呢?答案便是无球跑位。

英式足球与大陆体系融合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1999年曼联史无前例的三冠王便是这一变革的直接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曼联在欧冠决赛的胜利不仅意味着红魔登上了欧洲之巅,更意味着改良后的新英式足球并不逊色于大陆足球体系。

99年曼联4-4-2阵型

写在最后:

进入到21世纪,由于大陆体系教练持续涌入英超(20世纪末几乎只有温格一人),直接导致英超整体战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英式足球几乎完全消失。 在这个过程中,弗格森曾学习穆里尼奥变阵4-5-1,也曾主动采用4-3-3攻击阵型,但无论如何,老爵爷最信任的,依然是这套他自创的,融合了大陆体系的中场菱形站位4-4-2体系,而在弗格森告别足坛后,我们再也没见到有哪位主帅能够将真正将这套阵型运用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