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这些色彩迷人的野生动物


黄大仙的学名是黄鼬,这种行踪隐秘的小猎手制造过很多的悬案。然而在高原生活着一种更小型的鼬科动物——香鼬,如果仅从体型上来说,可以叫它们“黄小仙”。香鼬尤其喜欢在高海拔的流石滩上活动,因为那里还生活着一些鼠类和小型的高原鼠兔,这些可都是它们的传统美食。如果有机会看到香鼬在石堆里轻盈而快速地到处奔跑,那很可能就是它们正在追捕自己的猎物。拍摄于四川夹金山,摄影:程斌


这只看上去“怒发冲冠”的雄性红腹锦鸡,俗称“金鸡”,实际上是在舒展自己的身体,或者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练习。每年的春季繁殖期,它们都会身披华丽的羽毛,向雌性红腹锦鸡展示自己的雄姿。拍摄于四川雅安,摄影:程斌
这种漂亮的大鸟据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的原型。在许多地方文化中,雄性红腹锦鸡的红色和金色羽毛被认为是吉祥和富贵的象征。但是低调的雌鸟为了更好地隐蔽自己,羽毛长得与枯草、落叶非常相似,晚上也会休息在灌木丛的树枝上,以避开夜晚突袭的猎手。拍摄于四川雅安,摄影:程斌

白腹锦鸡和红腹锦鸡最大的不同,不仅仅是它们在颜色和造型上的差异。在繁殖季节,它们的求偶动作也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生物多样性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同的生物演化出了不同的生存策略,包括演化出不同的造型和色彩。正是由于这种不同,很多物种才会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雄性的样子往往是由于雌性的选择而不断演化的,它们竭尽所能地希望被选中。拍摄于四川雅安,摄影:程斌
白腹锦鸡,拍摄于四川雅安,摄影:程斌
这种酷酷的发型,和人们熟悉的“马尾辫”如出一辙。当我第一次看到这种鸟类的照片时,我甚至以为这是电脑制作出来的生物,多数人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而经过了漫长的驯化过程,原鸡的后代在世界各地衍生出各种千奇百怪的家鸡。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当人类活动的干扰越小,这些物种的繁衍状况就会越好,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也就越高。拍摄四川雅安,摄影:程斌
这种被称为鹰嘴龟的物种,顾名思义,它们的嘴与鹰嘴非常相似,这种进化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水中需要捕猎鱼、虾等生物。鹰嘴龟身体的颜色和水中的石头几乎难以分辨,有时候它们会在水中守候,以便瞬间捕猎从它们身边经过的猎物。它们曾经活动于中国南方的很多山区里,但现在的它们却是濒危的珍稀动物。拍摄于广东广州,摄影:程斌
最初认识眼镜王蛇这种生物,还以为它们只是体型大的眼镜蛇的一种。后来才知道它们是一种独立的物种,有的个体甚至能长到接近6 米,这已经是蟒蛇的长度了。眼镜王蛇不仅体长非常惊人,而且行动迅速,它们甚至能将身体的前半部抬起一米多高,它们有时候会主动攻击比自己体型大很多的动物,甚至包括人类在内。眼镜王蛇发出的气声就像是吹过山谷的风声,所以在有些地方俗称“过山风”。拍摄于西藏墨脱,摄影:程斌

眼镜王蛇局部特写。拍摄于西藏墨脱,摄影:程斌
蛇类主要是依靠视觉、嗅觉、热感应去寻找和捕猎食物,但和绝大多数蛇类不一样,绿瘦蛇是一种具有立体视觉的蛇类。也就是说,它们看到的影像是立体的。对于善于拟态的它们来说,立体视觉能增加捕猎的成功概率。虽然它们属于微毒蛇类,但由于行动敏捷、视力上佳,所以在摄影师和它们面对面的时候还是难免紧张。拍摄于广东珠海,摄影:程斌
蜥蜴是爬行动物中较为古老的一类物种,它们看上去像极了缩小版的恐龙。这是一种生存能力非常强的动物,几乎在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中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甚至有些蜥蜴还很善于游泳、攀爬、变色等等。这种树蜥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把身体竖起来,或者把嘴张得大大的,以增强自己的攻击能力和抵御能力。拍摄于云南盈江,摄影:程斌

图文摘自《奇趣自然》,作者:程斌,中国摄影出版社2019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