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配件廠商「復活」了夭折的 AirPower

創新的征途上,挫折和失敗是家常便飯。那些嘲笑暫時碰壁的探索者的人,非蠢即壞。

但如果在尚無把握時便「誇下海口」,到頭來又不能兌現承諾,那就怨不得吃瓜群眾們的調侃和揶揄了。

蘋果的 AirPower 就是個生動的例子。

與 iPhone X 同臺亮相於 2017 年秋天,這塊不走尋常路的無線充電板原本應在之後一年內上市發售。然而在跳票和各路小道消息的交纏之下,經歷漫長等待的果粉們,最終卻在 2019 年 3 月等來了官方的「死刑宣判」:蘋果硬件工程高級副總裁 Dan Riccio 在一份郵件聲明中表示:雖然幾經努力,但 AirPower 仍無法達到蘋果硬件的高標準,因此不得不取消這一項目。

事先公之於眾的產品最終被砍,這在蘋果的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尷尬局面。

然而第三方的後來者們卻不肯就此作罷。

這不,專注於無線充電配件的荷蘭公司 ZENS 就推出了一款神似 AirPower 的無線充電板,號稱「全球首款、僅此一家」。

針織面料款要價 140 歐元(約合人民幣 1065 元),並不便宜;而內部構造一目瞭然的玻璃面板款則再貴 40 歐元,方便你向朋友們炫耀它內部縱橫交錯的 16 個充電線圈。

沒錯,正是這 16 個金燦燦的充電線圈,讓我又想起了已經「作古」的 AirPower。

如果你看過網上流傳的有關 AirPower 專利的圖片就知道,ZENS 這款名叫 Liberty 的無線充電板在結構上與 AirPower 何其相似。之所以要塞進這麼多線圈,一是為了支持多部設備同時充電,二是不再需要「精確對位」,設備隨手往上一扔,無論放在哪個位置都能順利充電。

「支持多部設備同時充電」並不稀奇,大不了就把多個線圈並列起來,「一個蘿蔔一個坑」,只不過放置設備的時候做不到「隨心所欲」;而「隨心所欲」恰恰是最難實現的環節:為了保證設備無論放在哪個位置都能充上電,充電板裡必須密佈線圈、不留空隙。另外,充電板還要根據設備擺放的實際位置,調用合適的線圈為其充電,而不是所有線圈「火力全開」,徒增功耗。

其實自打越來越多蘋果設備支持無線充電以來,第三方推出的多功能無線充電板可謂是層出不窮。但這些產品大多還停留在「一個蘿蔔一個坑」的階段,無法與 AirPower 理想中的操作體驗相提並論,更不可能像 AirPower 那樣實現設備間充電狀態的實時互通。

而這些第三方產品與 AirPower 最大的區別還在於,它們都無法直接支持 Apple Watch 的無線充電。無線充電聯盟市場發展副總裁 John Perzow 就曾表示,Apple Watch 的無線充電雖然基於 Qi 標準,但蘋果通過軟件限制使其僅能通過官方原裝或認證的專用充電器來充電。

於是我們看到,第三方產品都必須給 Apple Watch 預留專用的充電位置。即便是擁有多達 16 個線圈的 Liberty,最多也只能同時給兩部支持 Qi 標準的設備充電,想兼容 Apple Watch,就必須單獨購買插在充電板 USB-A 接口上的專用配件。

然而,恰恰是對 Apple Watch 的兼容,成了壓垮 AirPower 的其中一根稻草。為了讓 iPhone、AirPods、Apple Watch 等設備都能順利充電,AirPower 不僅需要同時支持標準的 Qi 無線充電協議和 Apple Watch 專用的「魔改」協議,還必須具備判斷能力,根據放上充電板的設備類型自動調度對應的協議來工作。僅此一點,就讓研發和製造難度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有消息稱,AirPower 內部大大小小的線圈多達 20 個以上。然而對比之下不難發現,它的尺寸卻比僅有 16 個線圈的 Liberty 還要輕薄緊湊,這也導致其在工作狀態下的散熱和電磁干擾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這不僅會影響充電效率,拖累被充電設備的性能表現,甚至還會阻礙充電板內部定製芯片的正常工作。

說了半天,AirPower 的夭折,還真怪不得別人。

我們無從得知蘋果為 Apple Watch 設置專有充電協議的確切原因,但到了 AirPower 這裡,它卻成了自縛手腳的枷鎖;

更重要的是,過去幾年蘋果在工業設計上對輕薄緊湊外觀的執念已經對產品體驗造成了無可忽視的影響,MacBook Pro 的蝶式鍵盤如此,「垃圾桶」Mac Pro 如此,AirPower 亦是如此。

好在從最新款的 Mac Pro 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 身上,我們看到了改變的轉機。

而另一份專利也顯示,蘋果似乎並未放棄對 AirPower 的研發。

在它起死回生之前,買塊 Liberty 嚐嚐鮮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