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媚讀史
中國古代,一直尊崇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制度,這是封建王朝亙古不變的原則。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黃巢起義等。農民揭竿而起的戲碼在封建王朝不斷的上演著,元朝的殘暴不仁和腐敗統治,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下,各地義軍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的統治,通過轟轟烈烈的鬥爭,窮苦出生的朱元璋成了開國皇帝,由於小農思想的階級性和他嚴酷的成長經歷,建國後他大殺功臣,屠戮忠良,最有名的是製造了“洪武四大案”,牽連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長。
朱元璋的殺伐果斷和是眾所周知的,可是,他的子孫恰恰相反,太子朱標寬厚仁慈、為人謙和,面對父親的殘暴手段,他是從心底抵制的,但是,同時迫於父親的威嚴,他又只能順從著,在這種環境下,他的內心是不健康的。直到老師宋濂被朱元璋捉拿後,他就請求朱元璋為宋濂求情,不得求情,還被朱元璋怒斥後,他強硬了一會兒,跳了河,雖然被侍衛救起來了,但也生了病,從此一病不起,直到一命嗚呼。
從朱標的角度上看,朱元璋是非常喜愛這個兒子的,先拋開他是嫡長子來看。朱標是馬皇后所生,那時候的朱元璋還是在篳路藍縷的創業,而馬皇后呢,對朱元璋有“焦乳受餅”的恩惠,後期還盡心盡責的照顧他,是感情深厚的,兒子朱標自然也是感情深厚。
回到問題,只要朱標活著,就一定會讓他繼位,不然殺那麼多人幹嘛,還不是為給朱標鋪路。即使後來朱標死了,他也力保朱標兒子皇長孫朱允炆繼位,可見,朱元璋對朱標的寵愛程度。
橙汁歷史
少校柳下惠,白話說歷史。
如果朱標不死,大明朝便會出現一名仁慈,果敢,堅韌,寬容的皇帝。
如果朱標不死,涼國公藍玉就不會死。
藍玉不死,藍玉案中牽扯到的一個公爵,十三個侯爵,二個伯爵以及15000多名沙場老將就不會死。
如果朱標不死,燕王朱棣就不會造反。
朱棣不反就不會有靖難之役。沒有靖難之役,就不會有50萬久經戰陣的大明官兵死傷,就不會有以後的土木堡之變。更不會有200年後的建虜竊國!
如果朱標活著,晚年的朱元璋便不會發瘋,便不會為了讓皇孫朱允文繼位,而瘋狂的進行武將殺戮。
馬皇后去世了,皇太子朱標也去世了,朱元璋真的成了一個孤家寡人。
如果朱標活著 ,這位從13歲被立為太子,22歲便開始全面輔助朱元璋掌管國家政務,一直到37歲去世,經過15年的太子生涯的人一定會為大明開創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元璋是個重感情的人,一生只認一位皇后,一生只認一位太子。皇太子朱標在這15年中不但積累了豐富的從政經驗,而且收穫了國內文臣武將的忠心。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那幫兇狠異常的驕兵悍將們服從這位太子;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那幫出謀劃策的文人謀士們敬佩這位太子;那些擁兵自重的已經被封王的皇子們服從這位太子。燕王,晉王,寧王都唯太子馬首是瞻。
可是朱標死了,病死了。於是便有了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於是便有了藍玉案,於是便有了靖難之役,於是便有了土木堡之變,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建虜竊國。
這一切的一切,只因朱標死了。
少校柳下惠
朱標能不能順利繼位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朱元璋是不是會廢掉他,另一方面是不是他的弟弟會頂掉他。如果這兩方面都沒問題,朱標順利繼位沒問題。
朱元璋方面。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合法的太子人選。要維持皇權交接的穩定,朱標繼位最合適。
朱標仁慈,不像朱元璋那樣霸道,但是他威信很高,不論是他的弟弟們還是大臣們都對他很敬重。朱元璋從小就對他進行培養,多次讓他監國,表現都不錯。朱標不能說多出色,但當個守成之君沒有問題。
朱標仁慈,不會為了自己早當皇帝殺害朱元璋,或者逼朱元璋退位。朱元璋可以放心當自己的皇帝,直到壽終正寢,朱元璋沒有理由廢掉朱標。
朱標弟弟方面。馬皇后有三個兒子,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朱樉藩王當得不好,老出錯,曾被朱元璋調回京城,意思要取消他藩王資格。朱元璋派朱標調查,朱標調查後在老爹面前說好話才保住了朱樉的藩王王位。朱棡為人驕縱,多幹違法之事,朱元璋也不喜歡他。這兩位都不如朱標,他們都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思覬覦朱標的太子之位。
朱標的弟弟中倒是有一位有能力的人,就是朱棣。朱棣自己說他是馬皇后所生,但歷史都是朱棣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當皇帝后改過的,實際朱棣生母另有其人,朱棣不是嫡子,他要與朱標爭太子之位差得遠,滿朝文武不會支持。
朱棣能力強,很像朱元璋。朱元璋曾經有過讓朱棣接班的想法,大臣普遍反對,於是作罷。朱元璋寧願立嫡長孫朱允炆也不立朱棣,可見有朱標在朱棣更沒希望。
沒有人能替代朱標,所以他不死順利繼位沒問題。
我是豫有得,歡迎加關注互動!
豫有得
歷史上沒有哪一對皇帝太子的關係能像朱元璋朱標那樣親密,我們可以斷言:如果朱標活著,大明天下完全會是另外一種樣子:朱元璋不會屠戮功臣,朱棣也不可能發動靖難之役,這一點我們從明朝史料中可以找到確切答案。
朱元璋雖然是個暴脾氣,對文武群臣的信任幾乎為零,但是對朱標卻給予了無條件而且是百分之百的信任:“朕今立法,令臺省等官兼東宮官,贊輔之,父子一體,君臣一心……朕於東宮不別設府僚,而以卿等兼領者,蓋軍旅未息,朕若有事於外,必太子監國。若設府僚,卿等在內,事當啟聞,太子或聽斷不明,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謂府僚導之,嫌隙易生。”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白:“現在天下還沒有安定,我往後可能在外帶兵打仗的時間會比較多,而我外出的時候,必然會讓朱標監國,你們像輔佐我一樣輔佐他就行了。有什麼事都讓太子做主,也不用大老遠地派人到前線請示我。”
從洪武十年開始,朱元璋就開始向朱標轉移權力:“十年,令自今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為此朱元璋還專門下詔叮囑朱標:“自古創業之君,歷涉勤勞,達人情,周物理,故處事鹹當。守成之君,生長富貴,若非平昔練達,少有不謬者。故吾特命爾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惟仁不失於疏暴,惟明不惑於邪佞,惟勤不溺於安逸,惟斷不牽於文法。”
朱元璋不但向朱標移交皇權,還早就把所有重臣一股腦劃歸太子管轄:左丞相李善長為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為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未薨前),馮宗異、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趙庸、王溥、楊憲、傅瓛、康茂才、張興祖、顧時、孫興祖、吳楨、耿炳文、鄧愈、湯和、劉基、章溢、文原吉、範顯祖,這些右都督、中書平章政事、中書左右丞、中書參政、同知大都督、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治書侍御史級別的高官,都兼著太子府的職務,每天都要到朱標的太子府報到,有什麼事先請示朱標,朱標點頭之後才上報朱元璋——老朱頭的意思就是想要當一個甩手掌櫃的了,而這個安排,當然是出於對太子朱標的絕對信任。
看看吧,我們知道的大明開國名臣,都成了太子屬下。朱元璋這一安排,實在是太高明瞭。即使朱老爺子有一天忽然駕崩,大明王朝這部機器的運轉,也不會有絲毫停滯,所以我們甚至可以說:朱標是歷史上最幸福的太子,只可惜天妒英才,聰明仁孝的朱標英年早逝,而朱元璋愛屋及烏,把皇位傳給了並不出色的朱允炆,也恰好證明了朱元璋對朱標舐犢情深……
半壺老酒半支菸
朱標如果活著,那還有什麼說的?不僅朱元璋會順利將位置交給朱標,而且後來朱棣的造反也不會存在的。
朱標很仁義,同時很有能力,這樣的人當了皇帝是國家之福,百姓之福。
如果朱標活著,朱元璋絕對會順利交接,因為投的心血很多
朱標是1355年生,1392年去世,來到這世上活了37年。這絕對算是英才,只是英年早逝。
在朱標三十七年的人生當中,大部分時間日子過得還是不錯,畢竟,1368年自己老爹就已經稱帝了。
在朱元璋還是吳王時(1364年),朱元璋就已經將朱標立為了世子,有宋濂等人悉心教導。後來在朱元璋稱帝后,李善長、徐達等人繼續指導朱標,偌大一個“名師團”服務一個太子,可見朱元璋的用心。
不僅找名師給自己兒子指導,而且在朱標成人後,朱元璋給予了各種實際鍛鍊的機會。最先是在朱元璋身邊幫助老朱處理政務,由於為人仁義且謙恭勤奮,講就禮儀並注重各路人才,因此朱標在宮裡的支持者越來越多。
除了在宮裡歷練,朱元璋還將朱標派下去,到地方上鍛鍊,曾經巡撫陝西,考察陝西的風土人情,受到地方官員的認可。
從陝西回來後,朱標對於籌建都城之事給朱元璋出了不少主意,對於如何提高政務效率也提了不少建議。
但是,悲催的是,朱標從陝西回來後不久,病了,而且再也沒有康復,最後一命嗚呼。朱元璋看到兒子朱標死了,痛心不已,大哭不止。一哭兒子的離去,這是親情;二哭太子的過世,這是對繼承人走了後,對國家未來有擔憂。
這樣的一個孩子,要仁得仁,要能力有能力,要勤奮有勤奮,朱元璋如何不願意讓他順利繼位?只是朱元璋也沒想到朱標的早逝。
如果朱標活著,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們都很信服
如果要論朱元璋的孩子裡誰最有影響力?當然是朱標了。
很多弟兄都受過他的幫助,這讓朱標在眾王子中獨樹一幟,威信無人可比,哪怕是朱棣也不行。
秦王朱樉在山西時,屢屢犯錯,做出不少出格之事。本來朱元璋要處理的,不過在朱標的勸慰下,朱樉得以免去災難。幫助朱樉,不是朱標的個例,其他兄弟也都有得到過朱標的幫助。
因為朱標幫了不少兄弟,所以大家都很服他,朱標在時,沒有任何兄弟對皇位有非分之想。包括朱棣,也是對哥哥尊敬有加。
因為和各方面的關係處理得很棒,和兄弟們關係又不錯,而且兄弟們又願意聽他的話,因此,在朱元璋看來,朱標很值得人信任,他上任可以讓局面最大穩定化,各方面的關係會很快理清。
對於這樣的太子,組織能力強,各方面關係良好,不讓他順利繼位,難道朱元璋腦子壞了?顯然沒有壞,因此朱標一直就是下任皇帝的最佳人員。這點,朱元璋沒動搖過。
綜合來說,如果朱標還活著,朱元璋一定會將皇位順利交接給朱標的,原因是:培養朱標,朱元璋煞費苦心;朱標本身仁義,組織能力強,和各方關係良好。
藍風破曉
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一個兒子,是建文帝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的同父異母兄長。
不過,這位未來大明皇帝卻很不幸,還沒坐上皇位就死了。如果他沒死,朱元璋絕對會順利讓他繼位的。
第一,他是大明王朝最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在古代,上到帝位的繼承,小到貧民家庭的家產的繼承,都是老大得最多最好。而且封建社會一直奉行的是儒家思想,自古就有“立長不立賢”的祖制。看以往的那些朝代,皇上立儲哪個最先考慮的不是長子。那些立其他皇子為太子的,都會產生混亂,嚴重直接就滅國。
所以,當時朱元璋剛打下天下,國內有諸多不穩,這點可以從他大肆殘殺開國功臣就可以知道,國外還有元朝殘餘勢力在北方活動。這個時候如果還在皇位的繼承上出現問題,大明王朝這個新生的國家肯定承受不起。
第二,朱標在諸王中威望高,朱元璋不會再考慮其他人
朱標,在朱元璋還是吳王時就已經被立為世子,自幼受到悉心教導,朱元璋對他也是寄予厚望,一直把他當作是繼承人來培養。
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於自己的弟弟們也是十分關愛,他的弟弟們經常犯錯,都是朱標在從中調停、求情,免於他們被朱元璋責罰,在諸王中威望最高。
第三,朱元璋相信朱標
朱標是中國歷史上最被皇帝信任的太子,沒有之一。朱元璋一建立大明王朝,就直接立朱標為太子,說明朱標很得他父皇的心。朱元璋在帶著朱標學習處理政務沒幾年,在其22歲時,就直接讓朱標監國,說明在各方面,朱標都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
朱元璋不僅相信朱標,還很愛自己的這個長子。得到天下後他把其他兒子都分封前往各地,只留朱標在自己身邊。而且在朱標死後,也不立其他的兒子為太子,直接就立朱標的兒子為皇太子並將皇位傳給他。
第四,朱標要是不死,沒人敢和他爭皇位
在朱標監國後,雖然有很多政見與自己的父皇不一樣,但是這並不影響朱元璋對朱標的愛與信任。朱元璋還鼓勵讓他與朝中大臣搞好關係,而在這點上朱標確實也沒讓朱元璋失望。在古代,皇帝最恨的就是結黨營私,尤其是太子,害怕太子的權力過大威脅到自己。可朱元璋卻正好相反,還鼓勵這種做法,可以看出朱元璋對他的信任,也可看出朱標在政治方面很出色。
漸漸的,朱標可以說在當時是要兵權有兵權,要啥有啥,而且在朱元璋在位期間,為了權力能集中在中央,也是為了能讓朱標以後順利的繼位,不讓其他皇子有機會,還故意打壓其他皇子。
所以,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其他皇子根本就不是朱標的對手。若是他沒死,其他皇子根本沒機會,也不敢和朱標搶,順利坐上皇位那是板上釘釘的事。
原來歷史可以這樣說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朱標如果不是因病去世,那麼朱元璋之後繼位的一定是朱標。從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就立了朱標為世子開始進行培養。朱元璋稱帝之後朱標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太子。而朱元璋稱帝之後對於朱標的培養更是不遺餘力。朱元璋對於太子的培養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盡心盡力的一位皇帝了。要知道在封建王朝太子表面上是一個王朝的繼承人風光無限。但其中的酸楚又有誰知道。歷朝歷代的太子都是一個“靶子”。皇帝因為權利免不了要猜忌太子,而其他的皇子為了皇位又買不了明槍暗箭的害太子。“無情最是帝王家”古代皇家因為權利爭奪死掉的太子可不在少數。而如此盡心盡力培養太子的皇帝也就朱元璋這一人而已。
朱標是馬皇后的兒子,也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出生的時候正是朱元璋爭霸天下的時機。雖然朱元璋沒有過多的精力去照看朱標。但是對於朱標的關心喜愛可是一點不少。後來朱標的啟蒙教育和之後的培養,朱元璋都下了大功夫延請名師輔導朱標。再加上朱標性格寬厚仁慈,這就促使了朱標成為了太子典範。性情方面朱標也十分的團結友愛兄弟。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而看不起別的兄弟。所以在朱元璋的眾多兒子當中朱標的威信很高。就連朱棣也十分的敬重朱標。
朱元璋對於朱標不僅是盡心盡力的培養。而且還無保留的信任。朱元璋在外征戰的時候,太子朱標就負責監國處理朝政。歷朝歷代太子監國只是一個名義罷了。實際上太子並不能決定什麼事情。而朱元璋時期他賦予了朱標極大的權利。在朱元璋在外征戰的時候,朱標可以任意處理朝政。而且歷朝歷代皇帝對於兵權都把握的很緊。而朱元璋卻親自在為朱標組建他的軍方勢力。就是為了防止他死後朱標繼位不能夠迅速的掌握軍隊。
朱元璋時期的“藍玉案”,表面上看是藍玉等人造反。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藍玉等大將都是朱元璋親自給朱標組建的軍隊班底。本來一切都在順利進行。但天有不測風雲。朱標的不幸染病身亡導致原本他的軍隊班底成了不穩定因素。因為朱標死後朱元璋愛屋及烏的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太子。但是當時朱允炆年幼並不能收服藍玉一班悍將。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朱允炆震懾不住藍玉等人出現篡權是事情。所以就找藉口除掉了藍玉等人。
朱標如果不是因為染病身亡。那麼朱標當皇帝完全沒有任何問題。首先朱元璋至始至終都喜愛朱標,否則也不會再他死後立他的兒子當太子。其次,朝中大臣盡皆擁護朱標。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時期各種大案慘案可沒少發生。而朱標總會力爭保護無辜的臣子。這就使得大臣團體對於朱標十分的信服。最後就是競爭對手方面。朱標是長子,而且朱標的威信很高。所有的皇子都服朱標。這在歷朝歷代是不多見的。所以天時地利人和朱標樣樣具備。就可惜命不好早逝。否則朱元璋之後皇位一定是他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朱元璋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底層逆襲的榜樣,他做過乞丐、當過和尚,在亂世中經過了血與火的殘酷鬥爭,最後問鼎九五至尊,榮登大寶,他的一生充滿傳奇,也充滿了血腥,是一路踏著別人累累屍骨走過來的。正如朱元璋自己所作詩句那樣:“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朱元璋一生殘忍嗜血、冷酷無情、背信棄義,可以說世間惡人所有的他都佔盡了,按理說,取得“革命勝利”的不應該是他,然而,“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既然歷史最終選擇了他,說明他一定有著某些過人之處,有著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某種特質,這種特質剛好順應了歷史的發展規律,只有這樣才可能被歷史所青睞。
元朝末年,政治腐朽、民不聊生,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武力強權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佳手段,朱元璋一路推翻元蒙、兼併、肅清各路義軍,最終天下歸一,靠的就是冷酷無情、殘忍的鐵血手段。可以說正是他的這一特質成就了他。
朱元璋在登基稱帝后,在選擇接班人時,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與他性格脾氣相近的,如燕王朱棣等一類,另一種即是性格寬厚仁慈的,如太子朱標一類的,按常理,他應該會選擇與自己性格相近的人作繼承人的,但他卻頭腦清醒地安排了性格寬厚仁慈的朱標繼承大統,這又充分體現了他對歷史規律的精準把握,他深知馬上打天下那一套,治國守成是不適合的,天下初成時是需要施以仁政的,所以他毅然“背叛”了自己、選擇自己性格上的“敵人”做接班人,而且堅定不移,在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後,任然指定同樣性格寬厚仁慈的孫子繼承皇位。可惜的是造化弄人,人算不如天算。
由此,朱標如不死於朱元璋之前,皇位鐵定是他的,根本就不可能有燕王朱棣什麼事,如此一來漢族歷史可能會改寫,滿清入關也可能不會成功,令人痛心疾首的晚清腐朽也不會出現的等等,只是,歷史沒有假設,歷史就是歷史。
週會567
朱標如果活著,他當然會是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朱元璋沒有理由不讓他順利繼位。
首先,嫡長制已經在封建社會根深蒂固。
朱標是皇后馬大腳所生,又是長子,是名副其實的嫡長子。朱元璋雖然是從草莽裡殺出來的皇帝,但還是很贊成嫡長子繼承製的。因為嫡長子繼承皇位可以避免皇子們互相爭搶皇位,最大限度地鞏固統治。
更何況朝堂上的大臣也是一邊倒地支持立嫡長子朱標的。朱標活著時不用說,就算是在朱標死後,朱元璋詢問大臣們該立誰做接班人,大臣們仍異口同聲說當立朱標之子朱允文。這就是嫡長子當立,嫡長子死了就立嫡長孫的“嫡長制”。在當時,這一繼承製度早已深入人心,輕易不能動搖。
其次,朱元璋為了培養朱標當皇帝也是下了大力氣的。
朱標5歲時,朱元璋就請了號稱“文臣第一”的大學者宋濂給他當啟蒙老師。朱標當上太子後,朱元璋又先後聘請了劉基、李善長、徐達、常遇春、馮勝、廖永忠、楊憲、康茂才、湯和、鄧愈、耿炳文、章溢等一批能臣名將輔導他。
這些人既是朱標的老師,更是朱元璋留給朱標日後輔政的班底。朱標死後,朱元璋怕朱允文鎮不住這些元老,就開啟了屠殺模式,找藉口處死了其中的大部分。假如朱標不死,這些人很可能會留下來輔佐,朱元璋就不會舉起屠刀。
最後,朱標的性格、名望、能力都非常適合接班。
朱元璋從社會底層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終奪了皇帝寶座,坐了大明江山。這個過程是很艱難的,朱元璋手段也很凌厲,殺了不少人,手上沾滿了鮮血。坐上龍椅後,朱元璋又施嚴刑峻法,扒皮、炮烙、凌遲……殺人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朱元璋也許明白自己殺孽太重,有心想挑個仁慈之君接班。朱標正好就符合這一條件。
朱標曾屢次進諫朱元璋少殺人,一度惹得朱元璋很不高興。一天,朱元璋把朱標叫來,拿出一根長滿了刺的荊條讓朱標拿起來,朱標很為難。朱元璋就說:“你覺得刺多不敢拿,我幫你把刺拔了,你就好拿地多。這就好比我現在殺這麼多壞人,他們都被殺光了,你以後才能當好這個家!”朱標卻回答,“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就是如果上有堯舜那樣賢明良善的君主,那麼下就會有堯舜那樣賢明良善的臣民。朱標的仁慈,可見一斑。
對於自己的幾個弟弟,朱標也很寬容。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周王朱橚甚至燕王朱棣都曾犯有過錯要被處罰,朱標都居中調停,使他們免於被罰。朱標也因此在諸王中有很高的威望。
不僅如此,朱元璋從小就培養朱標,讓他當了太子後,又命其臨朝監國,熟悉政務。所以,朱標處理國事的能力也不會差。從朱元璋後來把到關中考察遷都這一重要任務交給朱標來看,朱元璋對朱標的能力還是很放心的。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公元1392年,從關中地區考察回來的第二年,朱標就病逝了,年37歲。
假如朱標不那麼早死的話,繼承朱元璋的鐵定就是他了。大明王朝在他的治理下,興許就能開創一個以仁德治天下的時代,或許就能存在更長時間吧。
司馬公昭
朱標如果活著,按理說應該是正常繼位的,但是也不是一點變數沒有,這要看朱元璋之後能活多久,也要看太子朱標對朱元璋的做法能忍耐到什麼程度。因為太子朱標和朱元璋之間一樣存在矛盾,尤其是在治國理政上存在很大的分歧。
很多人說朱元璋暴虐,是因為太子朱標的死,這樣看,是不瞭解歷史。
朱元璋一定都南京,就冊立了朱標為太子,那一年朱標13歲。朱標天性就比較仁厚,加上朱元璋安排了大儒宋濂做太子師,接受了系統的儒家教育的太子相信立國之道是仁心為重,教化為先,律法為輔。而朱元璋則堅持嚴苛刑罰,以猛以威治國。倆父子在治國方針上的分歧,常讓朱元璋煩惱。也不可避免的導致父子間的矛盾。
就拿宋濂一案來說。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太子師宋濂因為孫子宋慎牽扯到胡惟庸案中,最後最定罪問斬。
太子聞聽,去求朱元璋,長跪不起,流泣不止,求朱元璋饒宋濂一命。朱元璋被搞的煩了,撂下一句狠話:“你想救宋濂,那要等你當了皇帝才行。”
朱標聽了此言,又驚又懼,絕望之下,竟至跳河求死,多虧被太監及時救起,才沒死成。
最後還是朱元璋的馬皇后出面彌合父子嫌隙,併為宋濂求情,結果宋濂免死,流放茂州。就算是看了馬皇后的面子,朱元璋還是氣的大罵朱標:痴兒,我殺人與你何關。朱元璋真正恨的是朱標不像他期待的那樣剛柔兼備,殺伐決斷,在朱元璋看來,朱標那樣的做不好皇帝。
那個有名的荊條的故事,還是要拿來說一說。朱元璋殺戮功臣,動輒滿門抄斬,朱標是不認同的,他勸朱元璋不要誅殺太多,朱元璋扔給他一根滿是刺的荊條,讓他赤手拿起,朱標沒拿,朱元璋把荊條上的刺一一剝去,意味深長的和朱標說:“有刺,你拿了要傷手,我幫你一一把刺去掉,現在我殺的人,都是對國家,對我們朱家有害的人,你將來是要當皇帝的,我幫你把危險去除掉,難道不好嗎?”
這要換了別的孩子,也許覺得我爹這是為我好的一篇苦心啊,也許當時就“幡然悔悟”感動的眼淚嘩嘩的和當爹的認錯了。可是或許是宋濂對朱標的教育太成功了,或許他本來真的是個天上仁厚的人,總之他居然和朱元璋說:“我聽說堯舜之世,不雕自疏,希望皇帝還是行仁義的好。”
倆人在治國上存在的分歧是巨大的,衝突也實有發生,多虧馬皇后從中彌合。但是如果馬皇后死的早呢,如果朱元璋活的再長點,或者太子活的再長點,誰知道他們的矛盾會怎麼演化或者演化成什麼樣子呢?都是存在變數的事。
所以,還是文章最開始的那個結論:正常情況下,朱元璋是很想讓太子朱標繼位的,這個也是他一開始的設計,從他分封其他諸子為王所作出的具體安排也能得到印證。但是以朱元璋和朱標的性格差異和觀念的分歧不能說一點變數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