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三)

三、法提赫的寶藏

(接上文)

攝影設備:尼康D810 14-24 適馬35MM1.4(人文主力鏡頭) 尼康70-200

音 樂:Can Atilla-Hamamda Ilk Gzyaslari(坎·阿提拉 《第一滴淚》)

文字及圖片均為本人創作。共三章,本文為第三章。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日出


藍色清真寺的日出


當1453的戰爭硝煙作古、奧斯曼的餘暉遠去,那麼今天的法提赫區留給人類的就只有無盡的回憶和無窮的寶藏。

法提赫——Fatih,土耳其語中意為征服,這同時又是極其刺激西方的一個單詞——西方稱之為陷落(Fall)。可能西方總覺得既然他們制定了全人類的標準,那麼在這一事件上他們就是無辜的,那麼他們就是受害者。

Fatih or Fall,是涉及是否政治正確的嚴肅問題。既然選擇了討論,那麼我當然可以把自己定義為來自“遙遠的東方”的一名無神論者,以對他們所稱的“東方”加以甄別,因此那些令人上頭的故事,其實對我的影響並不大。反倒是那些幾千年來的什麼帝王偉業、基督安拉,讓身臨此處的我,感覺到他們的辛苦努力都是在為我今天的旅行而準備。讓我們細數數這裡的遺蹟,看看這座城市究竟“經歷了多少滄桑鉅變,又還有多少亙古長存?”它們會是:聖·索菲亞大教堂、藍色清真寺、蘇萊曼清真寺、埃及方尖碑、加拉塔大橋、金角灣、狄奧多西城牆、新舊皇宮、羅馬戰神廣場和地下水宮……


聖·索菲亞大教堂外景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的馬賽克圖像,丟失的部分應該是被十字軍扣掉的

留影的遊客絡繹不絕



這個位置可以俯瞰大廳,看起來這倆人的討論很投入


電燈泡和穹頂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土耳其最受歡迎的景點,每年接待的遊客過千萬


超過千年的石柱顯得寒氣逼人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羅馬建築學的巔峰之作,今天來看,這個穹頂依然很誇張





超過一千五百年曆史的走廊


燈光非常昏暗,窗口的自然光又比較強,這樣的地方適合拍一些高度比度、比較有趣的照片


各看一方


藍色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由伊斯蘭世界著名古典建築師錫南的得意門生Mehmet Aga設計建造


蘇萊曼清真寺,由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最著名的建築師希南(Sinan)於設計建造


蘇萊曼清真寺的走廊結構


蘇萊曼清真寺內景



土耳其建築總體上是繼承了拜占庭的建築風格,同時也融入了伊斯蘭文化

清真寺內的遊人


清真寺裡的貓


蘇萊曼清真寺是俯瞰博斯普魯斯的又一個絕佳觀景臺,前方是加拉太塔




宣禮塔和新月


加拉塔大橋的下午


“假使這城市訴說的是失敗、毀滅、損失、傷感和貧困,博斯普魯斯海峽則是歌詠生命、歡樂和幸福。伊斯坦布爾的力量來自博斯普魯斯。在伊斯坦布爾這樣一個偉大、歷史悠久、孤獨淒涼的城市中游走,卻又能感受大海的自由,這是博斯普魯斯海岸之行令人興奮之處。”——帕慕克


這座城市喜歡釣魚


我知道馬格南特別喜歡加拉塔大橋,所以在這兒拍了很多張


加拉塔大橋雖然人員眾多,但一點也不喧鬧,大概釣魚是一種安靜的學問吧



就算不會釣魚,我可以在這兒靜靜地欣賞他們釣魚;他們能釣一下午,我就能看一下午,哈哈


博斯普魯斯的日落非常夢幻,冷暖、紅藍的變化非常迅猛明顯,非常適合拍照



那天我的運氣很好,遇見了血紅色的晚霞


一艘遊船駛過,伊斯坦布爾入夜


奧斯曼風格的燈飾



加拉太塔(Galata TOWER,是拜占庭皇帝阿納斯塔修斯在507年修建的燈塔,最初用木頭建造,後來在十字軍東征被焚燬,直至1348年由熱那亞人用石料重建復生。

加拉塔大橋的日落

這邊的夜景好像沒啥好拍的


加拉塔大橋上的光影很不錯,來回的列成行程的光軌很贊




伊斯坦布爾的貓,看起來更像這座城市的主人


大雨傾倒了城,我懷抱你的單純


馬爾馬拉海沿岸的狄奧多西城牆


狄奧多西城牆,人類防禦工事精華,號稱基督之盾,曾經守護這座城市1200年,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攻破



現在的老城牆受到了保護

回來後,我又翻看了羅傑·克勞利的《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我驚訝地發現書中有這樣描述,“自君士坦丁大帝於4世紀建立第二羅馬帝國和第二耶路撒冷,所有到訪君士坦丁堡的遊客都表達了高度的讚歎。”來過伊斯坦布爾之後,才明白其所言非虛。

法國人皮埃爾·吉勒在16世紀時這樣寫道:“在我看來,其他城市終有一死。而只要人類尚存,這座城市就將一直延續下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