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民生改善让群众满满“获得感”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其中,就民生发展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为陇南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明确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面对总书记的殷切期望,面对老百姓的热切期盼,陇南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最重要的议事日程,想方设法守住民生底线,竭尽全力办好群众实事。

“坚持公平性、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市委书记孙雪涛在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用铿锵有力的话语道出了市委、市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2018年8月5日,市委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再次提出:要聚焦公共服务,在教育卫生与保障兜底上再加力,切实减轻贫困家庭教育医疗负担,落实社会保障和救助各项政策,强化稳定脱贫保障……

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新形势、新任务下,市委市政府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马上办”作风,真正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推动全市各项民生事业稳步推进。

就业稳定,养老金提高,医疗保险完善,新居新村林立,菜篮子丰盛,居民收入增加……回望过去六年,我市广大群众获得了更多改革发展红利,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一)

“没想到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徽县银杏树乡任庄村危旧房重建户王永峰指着宽敞明亮的新房,激动地说。

过去20多年,王永峰一家四口挤在不到60平方米的土木结构危旧房里生活。2014年,在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中,王永峰被纳入改造计划,国家和省里补助了1.45万元,加上自家多年的积蓄,建起了“一砖到顶”的新房。

透过百姓“住有所居、住有所安”梦想照进现实的张张笑脸,看到了市委、市政府用行动表达更加重视民生的承诺。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完善社保安全网的基础上,我市正在全力补足民生“短板”——

开展农村房屋建设和危房改造,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民居、新农村示范长廊和示范村。其中,省上于2016年下达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4416户,2017年下达24630户,2018年下达28373户,截至目前,共实施危房改造43046户。

“以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到乡里赶集,来回得走一天。现在好了,政府修通了五阳公路,我们出行方便多了。”武都区裕河乡赵钱坝村村民罗桂芳说。她的话,不仅道出了群众的心声,也表达了山区群众对政府千方百计修路的感激之情。

“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党委政府行动的指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陇南市各级党委、政府把修路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要事来抓,一届接着一届干,陇南山区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短短几年间,陇南新建改建了一万多公里的农村公路,武罐、成武、十天高速陇南段建成通车,兰渝铁路全线贯通,陇南成县机场通航……使陇南真正成为甘陕川交通枢纽联结地和甘肃向南开放的桥头堡。

在奋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进程中,陇南将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

来自礼县永坪乡的农民工赵晓红感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她的孩子如愿进入礼县实验小学读书。

“通过上网查询,我了解到只需拿身份证、居住证、就业证明等材料,就可以让孩子上县城的小学。报上名后,我们全家都高兴极了。”赵晓红说,孩子在城市接受教育,一家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让农民工子女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公平教育,是政府着力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一项项教育惠民的举措在陇南大地上落地生根,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正让希望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建成更加完善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7年底,全市共有公办幼儿园452个,民办幼儿园205个,附设园(班)742个,在园幼儿10.9万名。

——截至2017年,武都区、徽县、成县、两当县等4县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10.3%。

——2017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增加到5.27万人,高考上线人数增加到15424人。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17年,全市教育事业费支出达到41.1亿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专项资金支持,2001年以来各类教育项目投入达74.5亿元,完成建筑面积376.7万平方米,为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前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很差,下雨两腿泥,教室屋顶也漏水。现在,教学楼拔地而起,标准化的绿茵操场、设备完善的实验室、联通网络的多媒体教室,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来学校执教,教学质量正稳步提高。”武都区滨江中学校长郭全贵对这种改变既感慨又欣慰。

(三)

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就业与收入是实实在在的体现。

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于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李瑞来说,最大的获得感来自于找到了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通过省上实施的扶持1000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民生实事项目工程,毕业当年,李瑞成功考取了特岗教师。她告诉记者:“毕业就能就业,真的感到很开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积极促进城镇居民增收;加强就业服务,切实提高城乡就业水平;扩大劳务输转,推动劳务经济长足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城乡劳动者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就业,开启了新生活的大门。

“以前在家务农,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很辛苦。现在能找到在正规工厂的工作,是曾经想也不敢想的。”在文县临江镇“扶贫车间”工作的蒋勤花笑着说,“不用出远门打工,上班就在家门口,一年收入有七八万元。”

一面是帮助就业困难人员找岗位,一面还要做大创业的“乘法”,一人创业带动一群人就业。截至2018年,全市已建成创业园区11个,创业孵化基地19个;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6647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培训42131人。

好政策激发新活力。2018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0738人,通过较为充分的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大专以上学历应届高校毕业生8898人,已就业7565人,就业率达到85%。农民工回乡创业人数达到2.43万人,成功创办经济实体3645户,带动8万多人实现就业。

增收是民生之要。“我家的家庭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我们经常出去旅游,现在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了。”市民刘武说。

近年来,我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生活质量日渐优化,实现了从温饱向全面建设小康的迈进。2017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185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6386元。

(四)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关系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福祉。

70岁的武都区马营乡龙沟村村民尹辽英,患有糖尿病多年,去年住院近半年,花费6万多元,医保报销了4万多。“多亏了有医保,这要是以前,都不敢进医院,怕拖累儿女。”得益于大病保险制度的建立,尹辽英如今能够安心养病,她对未来满是憧憬。

为群众的健康“兜底”。通过利用新农合基金购买大病保险,在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对参合农民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再给予补偿,并与医疗救助有效衔接,形成多重保障机制,提高参合农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切实减轻农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

为了让更多城乡居民不断纳入社会保险体系,我市多措并举,努力扩大各项基本保险覆盖面,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全市养老保险基金征缴49816万元,失业保险基金征缴3366万元,医疗保险基金征缴48147万元,工伤保险基金征缴2674万元,生育保险基金征缴1908万元,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征缴1961万元。社会保险制度惠及的人民群众更加广泛。

72岁的市民秦志学老人从企业退休已经十几年了,养老金从最初的不到2000元涨到了如今的近4000元,老人笑着说:“真是赶上了好政策、好时候!”

与秦志学老人一样,两当杨店镇灵官村80多岁的老奶奶吕春花也格外高兴。体弱且残疾的吕春花,儿子没有赡养能力,原本生活无望,但是现在,村上帮她盖起了房子,每年领村里合作社的扶贫股分红,看病能报销,享受各种惠农惠民政策。

老有所养,对鳏寡孤独群体给予特殊照顾,以居家养老为主,集中供养、日间照料为补充,全面落实高龄补贴、养老金和孤儿生活补助等政策,多重保障措施织密筑牢了社会兜底保障的安全网。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回望过去六年,“民生”成了陇南发展的“中轴线”,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民生指向不再是简单的“吃饱穿暖”“吃好穿好”,而是老百姓生活水平再次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着实可见,民生改善让陇南儿女“获得感”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