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這些東西可能漲價,但我們可以這樣做


開始今天的話題前,先引用《黑天鵝:如何應對不可知的未來》中一段話,"

整晚在計算機前進行復雜數學運算的科學家,很少能比使用最簡單預測方法的出租車司機預測得更準"。

於是只做閒聊,畢竟猜測不可能比科學家計算更精準。

另一方面,我們從常識出發,能有其他收穫也說不定。做一個運用簡單計算方法的出租車司機。

做這個猜想,主要是感覺最近樓下菜鋪的菜越來越貴了。豬肉更是不用多說,較年前漲了近25%

瞧!由於前幾年各地房價都在漲,所以都沒人說房價高了

瞧!因為小菜也漲價厲害了,所以已經看不到人說肉貴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沒有襯托也就沒有了貴賤。

除了樓下小菜賣得越來越貴之外,前天和朋友聊天,還了解到一件事。他銷售的一款產品,年後肯定要漲價了。

因為生產該產品的企業市場佔有率高,且由於疫情影響,生產已經受限,何時返工尚不得知。

且就他了解的信息來看,各級經銷商及使用單位的整體社會庫存都少。

嗯,左看右看,前看後看,等復工後好像都只有漲價一條途徑

對於漲價,我覺得有兩點比較有意思。

1.2016年、2017年的漲價潮。

那兩年恰在供給側改之後。

在需求不變、供給減少的情況下,商品價格快速上漲,2016年也因此成為期貨市場的大年。

很多股民都在當時轉戰期貨市場。當然,他們很快又回來了,因為T+0帶槓桿,實在來得太快。

新手的第一輪在A股市場通常能待3個月,但在期貨市場一個多星期就結束了

隨後的2017年,商品的漲價傳遞到股票市場。

為什麼呢?

因為商品售價提高,企業盈利改善,報表自然變好看了。連分紅都變多了,股價怎麼能不漲呢?

記得當時滄州大化從"ST倉大"變身"滄州大化",上演過一年時間股價6倍漲幅的神話

那波漲價潮炒作,也是一浪疊一浪,隨便什麼產品宣佈漲價都能帶一波,直到最後實在是漲疲了。

依這種邏輯,我認為在疫情結束後,大概率會有一波漲價潮(雖然很不想看到)

漲價主要是從兩點出發。

首先是供給受限的產品。

比如一些錯過了生產時節的水果、蔬菜。由於這類產品生產有一個週期,甚至有固定的時節,錯過就沒了。

然而在疫情結束後,這些水果、蔬菜的

需求是會立馬恢復的,甚至是報復性反彈。這種情況下漲價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比如我非常喜歡吃水果,最近家裡水果品種單一,也不想出門,樓下也不好買,疫情結束後肯定會把這段時期的虧空補足。

呃,想必很多人都類似,家裡的存貨多是些耐放的,且品種也不見得多。

農產品很可能是一個大方向,連帶的相關飼料、化肥都會被驅動

當然,由於相關產品的產能沒有受到影響,且產能的增加甚至恢復,都是相對容易的事情,所以漲價可能僅能維持一段時間。

即便再次面對吃不起水果的狀況,或許也不會太久。

蘋果在去年年中很貴,去年年底便宜。年底那會兒我在批發市場買的又紅又大又甜的冰糖心蘋果才2.5元一斤,今年怕是又要漲起來了。

這波動還真是大,更糟糕的是,去年吃了很多葡萄,今年可能吃不起了。

這裡也說說豬肉。

最近豬肉漲價,主要是因為物流不暢導致的供給短缺,從而催動價格提升。在疫情結束後,大概率是能小幅回落的。只能是小幅,因為雞、鴨現在又出問題了。

供給受限的產品也不止蔬菜和一些水果,甚至還有一些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特定地區所生產的產品。

品種太多,就不舉例了。反正化工品大概率沒戲。

其次是需求很"剛"的產品。比如有些東西是工業上必須的配件。

隨著工廠陸續開工,需求馬上就爆發了,供應肯定不那麼及時,漲價也就成為必然。

這種漲價帶來的持續性,一方面看龍頭公司的市佔率,另一方面看行業壁壘。

龍頭企業市佔率高,產能的短缺影響就會很大,挺價的概率也會很大。行業壁壘越高的行業,新進入擴產的概率也就越小。

這些產品,漲價的含金量都很高,也就是易漲難跌。

2.有漲價自然有跌價。

或許可以乘跌價屯一些我們想買的東西,支持企業。同時也似乎能提前規避一些可能會有雷的公司

當然了,大降價的不包括跑車和豪宅,不要多想。

這種邏輯的出發點是:很多企業目前依然有存貨,但由於春節後延期復工,導致銷售延遲,現金流收緊。

直白話講,就是在沒有銷售產生現金入賬的同時,企業還要負擔員工工資、產地租金等各種現金支出。

比如前幾天網上鬧騰比較厲害的"西北",就在說如果不開業的話,只能撐3個月。

所以疫情結束後,大力度折價拋售存貨取得現金,似乎是一種必要舉措。即便沒有庫存,也可能會在快速開工的同時降價促銷,取得現金。

這種企業的產品,降價的概率可能會非常大。

這似乎是一種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博弈,在正常情況下,價格往往處於平衡點的。

但在非常時期,平衡被打破。生產者處於危險的境況下,往往會讓步更多。

所以疫情後很可能出現這麼種情況,存活下來的企業會大幅降價促銷,力求快速回籠資金,好緩一口氣。

而如果本身生產的產品不是剛需,所處的行業競爭又激烈,這種力度可能會相當大。

比如,西貝很可能在疫情後大力度促銷。即便會向銀行貸款挺過艱難時段,這個邏輯依然存在。

畢竟銀行不是做慈善的,借的錢總要還得。自己掙的錢,才是自己的。

疫情結束後,或許也有企業讓出了自身的市場份額,此時正是爭奪的時候。

每一次危險,都伴隨機遇。

3.最後總結一下,可能漲價或者跌價的行業,乃至持有的公司需要注意些什麼。

家電行業很可能會大力度降價促銷。家電不是剛需,延遲復工的家電企業很可能會拋售回血。這點很可能是由本身資金鍊緊張的企業開始引發的。

工業零配件很可能兩極分化,在行業龍頭力量薄弱的行業,市場競爭將會加速,產品降價。在龍頭佔據絕對優勢的行業,漲價將是大概率事件。

能源化工企業很可能會降價,就我所瞭解的煤炭企業來看,目前行業集中度並不高,整體盈利能力也只是維持在一個稍微不錯的程度。

大企業過得很好,小企業勉強保命,且小企業主要的依仗是地域優勢。經過這次折騰,小企業很可能要拼命了,這是一次契機也說不定。

另外在石化行業,去年中石化、中石油利潤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就是拜油站降價拼刺刀所賜。

另外就是,最近一個多月,整個社會耗得油真的很少,庫裡囤的需要消化,煉油的工人也需要上班

。加油站搞活動應該會加力吧。

經過這樣一鬧,市場的競爭應該是加速白熱化,但這未必不是機會。

酒水飲料很可能也會分化。過年沒喝的酒,疫後不少都會喝回來。但過年沒喝的飲料,再放可能就過期了。因此白酒類大概率不會跌價,但飲料類很可能會降價促銷。

列舉不完了,有想法的可以留言,我放上來。

具體的應對措施是:

就生活成本來說:

不可能所有東西都漲價,我們可以錯峰購買。比如雞鴨肉都貴,我們多吃吃魚、兔。等它們便宜了再吃回來就是。隔一段事件,它們的價格也肯定會回落,畢竟產能足夠大。在價高利潤豐厚的情況下,生產的人自然也會變多,咱們真的不用急。

文中不是也說了麼,2019年上半年蘋果動輒10多塊一斤,到了年底產能上去之後還不是2-3元一斤。

另一方面,對於降價促銷的商品,以前想買的,現在大可放手買一買。幫助企業的同時,也寬慰一下自己,把以前感覺浪費的東西買回來,畢竟那時候是真打折啊

對於持股而言:

如果所持公司是行業龍頭,本身市場份額很高,自然是巋然不動。

而如果所持企業處於競爭激烈的市場,那真的要小心了。另外,高庫存的企業可能真的要注意,如果本身保質期不夠長,那就栽了。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