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古法制作芝麻糖,现场热气腾腾,难得一见的乡愁古韵


这是河南夏邑县关楼村村民在用传统手法制作麻糖。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民间有“过小年吃灶糖”的传统习俗,进入腊月,各地客商和附近群众都来此采购芝麻糖。【图片拍摄于2019年12月28日】


夏邑县制作芝麻糖历史悠久。传说东汉光武帝刘秀在这里扎下了营盘,曾在这里边喝酒边吃芝麻糖,高唱《大风歌》,谈笑风生,说《周礼》“王之膳馐共饴盐”,有甜有咸,吃得有滋有味。饴,就是麦芽糖。从周代算起,可见麦芽糖已经3000多年制作历史了。
芝麻糖,就是由麦芽糖演变而来的。制作麦芽糖,要先将麦粒洗净放入木桶中加水浸泡,24小时后捞出,放入箩筐让其发芽三四天,将其切碎。又将糯米碎粒洗净在水中浸泡4-6小时,捞起沥干,以100度蒸,晾凉至40-50度。然后将糯米碎粒和麦芽放入一起,发酵5-6小时,装入布袋密封,榨出汁液就是麦芽糖。

制作出的麦芽糖还要进行熬制。其工艺流程主要有生麦芽、蒸米、醣化发酵、熬糖稀、手工拔糖、切糖、冷却、蒸温、滚芝麻、成品,一切都“尊古炮制”,未受现代工业技术影响,是民间少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夏邑的制糖工艺,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紧缺时期几乎失传,改革开放后才得到恢复,恢复后糖房数量、工匠锐减。一般制作都在冬春农闲时节从事季节性生产。
夏邑县的芝麻糖生产用的是老师傅们口传、身授的传统工艺,所用器具不多也不复杂。主要有民房三间、大缸一口、大铁锅一口、木铲两把、灶火两个、木架晾床一张,这便是全部家当了。
但制作过程非常费体力,麦芽糖十分粘稠,要反复拉糖,并且要在30度以上的房间操作,作坊里看上去热气腾腾,工人们也是汗流浃背,脱光膀子干活是一道“景观”。
由于很费体力,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老手艺,作坊里都是四五十岁的中老年。
其中,年龄最长、从事制糖时间最长的是8旬的老人。老人说,由于手工业不挣钱,现在工匠越来越少,都是50岁以上的人还在坚守,加上熬糖稀、拔糖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挥汗如雨,年轻人“宁去南方打工,不钻糖房蒸笼”。
高强度的劳动,作坊里的工匠长期以来也形成了喊“号子”的习惯,在30多摄氏度的温度下,喊着、叫着、应答着,互相配合,手法娴熟地拔糖造型,那场景仿佛时光倒转,让人回到了遥远的过去。原始的劳动方式,闪烁着古朴的艺术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时代的变迁,但不变得是舌尖上的味觉。千百年遗留下来的芝麻糖,也是满满的儿时的念想,它是活生生的乡愁留在人间。 【看百姓故事,关注黄泥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