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泰之州—楚水流长

兴化市古称昭阳,又名楚水,名称“兴化”取“兴盛教化”之意,是一座历经2300多年沧桑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素以人文荟萃、物产丰饶和名胜景观众多而闻名于世。诞生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等世界知名文豪和书画家。东岳庙大殿、李家船厅等明清建筑,飞檐斗拱、结构精巧,近年来,称之为世界四大花海之一“千垛菜花风景”闻名遐迩。新辟景区乌金荡公园、拱极台、海池河、上方寺、“全国最美油菜花海”千垛景区、徐马荒、李中水上森林公园等,又成为华东地区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兴化自古人文荟萃,名贤辈出。自南宋至清末,从这里走出了262个举人、93名进士、1名状元。仅明代,就出了高谷、李春芳、吴甡三任宰相……

朱宜华 摄

仅贯穿老城区中心东西大路两边,就有多个历史文化景点。从西向东而行,第一站就是兴化城隍庙,创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弘治二年(1489年)初建正殿,万历十九年(1591年)建仪门,天启四年(1624年)建后殿。城隍庙自创建后历经宣德五年(1430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崇祯四年(1631年),和清代至光绪年间,先后由地方府、县官员和庙的主持负责维修或扩建。

整个城隍庙的建筑群和构筑物自南向北的序列为:屏墙、外石埕、庙大门、前内埕及甬道、仪门、戏台、后内埕及甬道、月台(正殿丹墀)、正殿、后殿。另正殿前东西两庑(十八司),正殿东边为如心社,右边为体仁堂,清同治及光绪年间地方人士在此设立慈善组织,在西边还建了道居、客寮、保管室及炊事房等。

随后第二站是刘熙载故居,位于兴化市小关帝庙巷3号。1990-1991年依原貌稍作移位复建。坐北朝南,南北两进。故居内陈列刘熙载石刻遗像,反映其生平业绩的漆制的组画,“性静情逸”匾额,清式家具及刘氏遗物,当代名家手迹,学术研究资料等等。建筑面积38平方米,占地200平方米。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郑板桥纪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1983年11月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而建立。位于江苏省兴化市昭阳镇。该馆藏品1181件,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画348件,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而作的书画833件。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 陈列“昭阳郑氏家谱”、板桥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

朱宜华 摄

从博物馆有通向李园的蹊径,李园最有特色的景点船厅建于清咸丰年间,是扬州富商李小波家花园的一部分。大门朝东,有门楼隐壁二门、南北耳房、前庭井、坐北朝南花厅。入李园园门便是船厅,开阔一间,进深七间,内外形似游船。西侧有踏道似跳板,有坐登栏杆,室内有楠木雕落地荷门。厅顶卷棚歇山瓦顶,船厅西首为船头有汉白玉船桩,船厅西南沿廊至方厅、接桂花楼又庭园花台、古木参天,幽静典雅,具晚清风格扬州园林特色。

朱宜华 摄

到了兴化,不得不看四牌楼。这四牌,也叫“四攒坊”,看上去也就像个凉亭似的,外表看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然而,走进这貌不惊人的“亭”内,仰首望去,却有了一番别有洞天的感觉。上面是层层叠叠、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书法匾额。启功、沙孟海、赵朴初等47位当代书法名家的墨迹相互辉映,让人目不暇接。小小四牌楼,能让这么多名家青睐,足见其分量。四牌楼最初建于明代,里面陈列着宋至民国初年兴化籍名人孝子、名宦良臣所获得的匾额,供乡人瞻仰与学习。这些匾额大都由当时的统治者亲书或颁发,传承至今,当属不易,可惜“文革”中,楼毁匾散。上世纪80年代,兴化市重修四牌楼,基本按原貌建设,占地面积比历史上扩大了近一倍,也从民间收集到楼中原匾7块,但原来的字迹均已模糊得无法辨认,所幸的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楼顶的“五岳朝天”仍然是旧时的饰物。

兴化博物馆的高春丽曾为10万名参观者讲解过四牌楼,她说,原来这样的建筑全国有两座,但重建的仅此一座,其建筑风格和陈列特色是独一无二的。在兴化,关于四牌楼的相关文献资料,没查到可考的文字,可相关四牌楼每块匾额的故事,却在老百姓世世代代的耳听口传之中流传至今。“五朝元老”匾,就是为明朝名宦高谷所立。高谷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宦海沉浮40年,清廉正直,持议公正,不避权要,遇事无偏私,名震朝野。直至归后,隐居故居,仍居低檐小室,与民居无异。
“烈孝格天”匾,则浓缩了清代平民陈嘉谟舍身替父鸣冤的故事。陈嘉谟的父亲蒙冤入狱,他赴扬州府申冤无效。绝望中,陈嘉谟在扬州的钞关河自尽示冤。被人发现时,他的头发都竖立朝上,终感动官府,为其父平反昭雪。朝廷为褒其烈孝之举,赐匾悬于市井。
了解四牌楼的相关故事,不免让人对兴化这块土地产生敬意。

八字桥位于兴化老城区中心地段,即四牌楼东侧,东城内大街与北城内大街相交汇处,横跨南北流淌的北市河上的一座单孔花岗岩石桥。据《成丰重修兴化县志》载:“一名登瀛,东来之水,自此而北。中和、永福两桥跨之,参差如八字,曰八字桥”。

据有关史料记载,八字桥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距今已有近540年历史。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兴化知县陈宇对八字桥进行大修,并在桥上建一座八角重檐高大的凌霄亭,上悬“宰相里”金字匾额,以与桥西约100米处的“状元宰相”李春芳故居——元老府相对应。同时又在八字桥东西两侧商铺的墙壁上嵌入由李春芳之孙、明礼部尚书李思诚,明南京户科给事中、礼部主事黄建中,明兵部左侍郎魏应嘉撰写的《碑记》。此外,知县陈宇还在桥上建一座旌表李春芳之女、国子监生王之麟之妻李氏的“节孝坊”。此后,八字桥曾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和清嘉庆年间(1796至1820年)得到修建,特别是清嘉庆年间兴化富商金氏出巨资,用花岗岩长条石更换原来的青条石,使之更加壮观、结实,而成为兴化明清时代88座砖、石、木桥梁中的最负盛名的石桥。
在八字桥广场上,有3块创意独特的地雕:刻有“昭阳十二景”的兴化古城池图;春花、夏荷、秋雪(芦花)、冬泉四季地雕图;还有城市中心原点图,清晰地标明了兴化的海拔、四季温度等。

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东岳庙是兴化市当地著名的道教古迹。也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道教场所。它位于城内东大街,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东岳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因庙内供奉东岳泰山神而得名。首任住持姜可常,为全真教刘长春一脉嫡传。尤为著名的住持当属明代陆西星道长,他创立了中国道教内丹东派,又有《南华副墨》、《方壶外史》、《愣严述旨》、《愣严经说略》等著作问世。在学术界亦有陆西星是《封神演义》封神演义的作者的说法。

东岳庙建筑恢弘,布局严正,尤以大殿最为久负盛名,民间有兴化籍状元宰相李春芳为孝敬父母而修东岳庙大殿的传说。更是为其增添了几许传奇的色彩。1986年,东岳庙被兴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兴化市委、市政府又将东岳庙的使用权由市文化馆移交给市道教协会。并投巨资修复建设。完建后的东岳庙,包括牌坊、山门、戏楼、四圣观、吕祖坛、财神祠、五岳楼、斗姥宫、长生院、竟渡庙及生活、消防、商业设施等。相信历经沧桑岁月的东岳庙,将再次焕发光彩,成为兴化市道教活动的核心场所和群众游览观光的胜迹。


兴化成家大司马府是明代兵部尚书成琎的府第,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成琎,字公楷,明初兴化人。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以贡生入仕,历官代州学政、蔚州知州和北平布政参议。后以参加“靖难之役”有功,先后被赠封吏部左侍郎和兵部尚书。成琎为明永乐、成谐为明嘉靖两朝以身许国,故匾曰“两朝忠荩”。荩者荩臣,即忠臣。朱熹解云:“荩,进也。言其忠爱之笃,进进无己也 “文革”间,“两朝忠荩”的匾被作为“封资修黑货”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堆进了废木料中。然而竟因此幸免于难。1990年重立时,乃以原匾略加修缮悬于四牌楼上。这是兴化四牌楼四十七块匾额中唯一的一块原匾。

补锅匠、箍桶匠、篾匠,在许多人眼里这些行当只能是儿时的记忆了。可是,在兴化城区新投资1200万元建成的“非遗”展馆和老行当摄影展馆里,一批消失的老行当、老字号正在“复活”。

在“非遗”展馆,漂洋过海的竹泓小木船、沙沟大鱼圆、安丰三腊菜、中庄醉蟹等制作工艺,以及渔网编制、根雕艺术等一应俱全。与之相邻的兴化老行当摄影展馆里,那些早已不见踪影的手拉风箱、白铁匠、老铜匠、老扎匠、修笔匠等, 2008年前,这座建筑因年久失修,木材结构严重腐烂,泥土墙体早已风化,曾面临着被拆除的困境。当地不少有识之士痛心疾首,发出呼吁。市政府顺应民心,终于还是把它保留下来,并承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照原始资料组织施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三道长廊和庭院,院外周围以小青砖侧铺路面。

这里,目前还有反映兴化民俗的主题展览。如今,我们看到的就是修葺一新的成家大司马府。

兴化市东城门外,有一条明清衢道,古名通泰。清代起称作东城外大街兴化状元坊。稍东有一条向北伸展的状元巷,是明嘉靖年间状元李春芳早年生活的地方。少年李春芳刻苦好学,独自在胜湖里土神祠里读书。祠三开间,三进两天井,后进清静。地方志称此地为“明少师李春芳读书处”。李春芳二十一岁中举,为考取状元又苦读了十五年。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六),李春芳再赴春闱。行前一夜,又独宿少年时读书的土神祠中,梦见脱兔滚地为鹿,被他击中其首,醒后顿觉信心百倍。随后回祖籍句容祭祖,夜宿萧寺,留诗僧房壁间:年年山寺听鸣钟,匹马西风忆远公,它日定须留玉带,题诗未可着纱笼。第二年,李春芳中了状元。

朱宜华 摄

元巷头跨街的石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单门双柱。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李春芳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二零零九年一月五日,兴化市修复了状元坊。

在兴化东城外大街上,有一处可与历史悠久的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苏州“雷允上”、上海“童涵春堂”等老字号中药店相媲美,被兴化及周边地区誉为“四堂一斋”(四堂为鹤山堂、中和堂、复春堂、大生堂)的佼佼者——省级文保单位“上池斋”中药店。

朱宜华 摄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六十年(1721)前后,深谙医道的扬州人方石川在经过多次对兴化医药市场考察之后,认为扬州府所辖兴化县为府内最大的县城,医学历史悠久,名医代有传承,且名播大江南北,前来求医问药者为数众多,居扬州府各县及里下河一带之首,而缺少较为正规的药号。于是,方石川率族迁居兴化城儒学街南侧。同年,方石川在通泰街(今东城外大街10号)靠近热闹非凡的城门口黄金地段,以重金购得坐南朝北前后三进两厢一楼几十间,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的明代建筑,开设兴化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家规模较大的药号(前店后作),并根据《史记扁鹊传》中“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典故,定药号名称为“上池斋”。


朱宜华 摄


从上池斋向南,穿过板桥步行街,便来到了纪念馆所辖的郑板桥故居,为南北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粉壁黛瓦,兰竹萧疏,保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原貌。故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板桥的艺术成就。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盖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郑家世代读书,可谓书香门弟。墨竹成了郑板桥绘画作诗最主要的题材。在他的笔下,竹也化作了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写照。

板桥文化园位于郑板桥故居西侧,虽然规模不大,但文化气息浓郁,她是一座板桥文化艺术内涵十分丰富的园林,其对联、匾额无不体现了板桥的思想精髓。卧听轩是根据先生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意设计的,门口一副抱柱楹联“能糊涂方为智者,肯吃亏不是痴人”诠释了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思想。板桥文化园内的一方池水,定名为楚泽,水榭中“赊月”小匾,表明了板桥先生甘于清贫、守得寂寞的清高思想。园内的“兰竹厅”是因板桥先生擅画兰竹而取名,此厅是先生生前寄居在“浮沤馆”学习和创作场所的翻版。

板桥故居出来以后一直向西过去约500米就是重新翻建的儒学广场, 儒学广场原来叫文庙,也叫学宫和儒学,建于公元1026年,是范仲淹在兴执政期间所建,是封建社会官办的规范的教育场所,同时也是纪念孔子的场所,这是当时全国最早的学宫之一。

4500平方米的儒学广场,形成了任大椿读书楼、吴甡故居和高谷故居等一批名人故居景点。

朱宜华 摄

朱宜华 摄

一座城市的影响力与魅力,与文化软实力息息相关。要建好城市,首先要护住这座城市的 “文化之根”,彰显其文化品位。兴化一直重文,历史上出现过无数著名文人,如果是喜欢历史与文化的自由客,不妨在此细细追寻一番。

图片提供:人文泰州

图片拍摄:朱宜华 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