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从新中国防疫史中来—小小口罩立下大功

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回顾历史无疑能使我们树立信心。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江永红用新中国防疫抗疫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尽管遇到过各种挫折,但是在所有的传统传染病面前,中国还没有打过败仗,这得益于党和政府对防疫工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国同力、全民同心、全系统联动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而我国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水平,也增强了我们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底气和力量。


中国著名生物医学科学家伍连德、汤飞凡、齐长庆、谢毓晋、顾方舟(从左至右)。新华社发

小小口罩立下大功

  一个陌生的瘟神,引发肺炎的新冠病毒还在中国游荡,疫情防控激战正酣,口罩成为这一特殊时段的一道“风景”。

  从眼前的口罩一下想到了一百多年前的口罩。1911年1月,在东北哈尔滨,从前一年年底开始暴发的鼠疫势头正劲。在这次防疫战中,出现了一个在中国防疫史上著名的“赌局”,“赌”啥?要不要戴口罩。一方为清廷任命的东北防治鼠疫总医官、天津陆军军医学堂的副监督(副校长)伍连德博士,他坚持医务人员和疫区人民一定要戴口罩;另一方为法国名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监督(校长)兼首席教授梅斯尼,他坚决反对戴口罩。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疫情最严重的哈尔滨,伍连德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尸体解剖,发现此次流行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腺鼠疫的新型肺鼠疫,人传人的特点非常鲜明,因此他制订了包括隔离、消毒、入户登记、病人集中收治、尸体火化、人人戴口罩等在内的防疫措施。然而,戴口罩这一条遭到几个大权威的反对,反对的理论根据是鼠疫只有鼠传人,没有人传人,戴口罩是多此一举。这个理论是被誉为细菌学鼻祖的日本人北里柴三郎等提出的,是上了教科书的,而伍连德发现的人传人的肺鼠疫,书上没有。于是梅斯尼与伍连德“打赌”,为了证明其观点正确,他坚决不戴口罩,结果一天之后他就被感染上人传人的肺鼠疫,6天之后就不治身亡了。他因为自己的固执“赌”掉了生命,同时也用生命证明了伍连德的正确。他的死让伍连德的防疫措施得以顺利实行。

  伍连德亲自设计了加厚口罩,并开设一家口罩厂,免费给民众发放口罩。在综合治理下,哈尔滨鼠疫疫情于3月1日扑灭,仅用了67天。哈尔滨鼠疫防疫战是中国现代医学意义上的防疫第一战,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防疫史上的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措施中有两项在当时是革命性的,一个是尸体火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体火化(此前有个体);一个是戴口罩,疫区全民戴口罩是破天荒的(此前只有教会医院的医护人员戴)。这次防疫战的胜利,让国人第一次见识了科学防疫的巨大威力。很多人未曾想到,一个小小的口罩,居然在战胜鼠疫中立下大大的功劳。在这个意义上说,口罩是中国开创科学防疫历史新阶段的见证者,是战胜瘟疫的“钟馗”,相信在今天也一定能给人民带来福音。


1月29日,上海,工作人员演示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研发实验过程。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