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企路 解“薪”忧

1月14日,全省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会在西宁召开,表彰了全省36家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2个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

在我省劳动监察部门的帮助下,农民工领到自己被拖欠的工资。 摄影:闫光明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随着劳动关系主体及其利益诉求愈加多元化,我省坚持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探索实效性和长效性相结合的工作措施,力促全省劳动关系保持平稳和谐,创造和谐稳定的用工环境。

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发展

今年1月14日,我省举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会,表彰了我省36家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两家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

近年来,我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成效显著,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逐步完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逐年提高,全省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2%以上。

作为我省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五项国家级荣誉和“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青海省工业经济运行优秀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20余项省级荣誉的青海物产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公司依法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年内劳动合同签订率为100%,参保范围内职工各类社会保险上缴率为100%。

“我们还积极实行职工培训教育、安全教育、交通意外保险、医疗互助保险等保障制度,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保证了企业劳动关系的正常化。”青海物产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玲告诉记者。在聚焦劳动关系和谐方面,企业也积极建机制,夯实劳资基础,规范管理共享发展。

“根据构建‘和谐物产’的安排,公司在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陆续制订了自身企业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和劳动用工、劳动合同、劳动工资、劳动保障集体协商、共同管理的工作机制。”刘玲介绍说。

同样,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国家绿色园区”,并荣获青海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荣誉称号的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历经19年建设发展,现有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500余家,就业人员4.2万余人。近年来,园区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一项整体工程来抓,规范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社保缴纳实现全覆盖,普遍建立集体协商制度,职工工资稳步增长,欠薪问题得到妥善治理,人文关怀氛围日趋浓厚,区域劳动关系和谐程度全面提升,和谐的劳动关系对园区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园区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每年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收缴率均达到100%,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覆盖率达100%……”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吴秀霞介绍。“现在园区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更是源于企业谋求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需求。今后,园区将始终把创建‘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为加快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和谐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要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企业集体协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国企负责人薪酬等重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调控制度不断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得到全面落实,预防化解劳动关系领域突出矛盾取得明显成效。今后将继续加大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工作力度,为实现新时代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根治拖欠工资 保障工人权益

一份薪水,背后是一个家庭的生活来源和希望,对农民工来说,指望着拿着辛苦一年的工资回家过个好年,这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份基本保障。

年末岁尾,背井离乡在外辛苦一年的农民工兄弟最大的心愿莫过于“要上辛苦钱,回家好过年”。如何破解欠薪顽疾,2019年的青海,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为让农民工“带薪”回家,我省出台措施、强化部署,曝光典型、注重监察,突出行动、形成常态,由点连线形成全面治理机制,为农民工撑起“保护伞”。2019年我省共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1328件,为农民工追发拖欠工资1.2亿元,受理案件数、涉及金额、涉及人数分别下降了40.8%、49.7%、49%。

从2019年11月中旬至2020年春节前,我省组织展开了以招用农民工较多的工程建设领域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等行业为重点的“2019年度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努力实现“两清零”目标。主要检查用人单位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工程建设领域落实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总承包企业代发工资、工资保证金等保障工资支付制度情况等。在根治欠薪期间,我省对年底前工作进展缓慢、欠薪问题突出的地区开展重点督查,对重大典型欠薪案件实施挂牌督办。数据显示,2019年我省先后集中督办案件73起。

据记者从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我省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工资保证金缴存管理的意见》《关于在工程建设领域加快实行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制度的意见》等制度,做到从制度层面为实现根治欠薪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建立双月调度机制,专项统计各项制度覆盖率,追踪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倒逼政府加快推进步伐,力推各项制度的落实落地。同时,设立工资保证金、应急周转金,落实实名制、分账制、银行代发工资制作为治理欠薪的基石和重要保障。

针对农民工对根治欠薪政策知晓率不高、维权意识弱的情况,我省人力资源部门深入到企业、工地开展现场宣传,普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采取张贴宣传画报、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等形式,增强农民工依法理性维权意识。

同时,结合每年的春风行动、就业援助、人才交流招聘会、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及专项检查等,积极向农民工普法宣传,让他们能有更多的路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多举措“联手” 强化劳动保障

2019年,我省“互联网+劳动关系”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试运行。而我省劳动关系信息化管理也迈入“电子化”“标准化”“一体化”的新阶段。

在国务院“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人社部“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的指导下,我省结合自身劳动关系业务实际,采用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三位一体”的模式建设全省集中的一体化劳动关系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业务数据的充分共享,增强业务协同。

“2019年,我们利用‘12333’和网络咨询服务热线,不断扩大和畅通维权渠道;同时,开通网上‘根治欠薪进行时’专栏,政策法规、曝光台、拖欠农民工工资线索反映、维权渠道以及全省各级举报投诉方式都进行线上公布,开通了欠薪线索反映平台,便捷高效回应农民工关切问题。”据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劳动监察局局长周俊义介绍。

记者了解到,在我省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诚信体系建设的同时,劳动监察部门也在采取劳动用工年检、专项检查、重点抽查等形式开展诚信等级评价工作。对全省1048家企业开展了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工作,对各类用人单位实行分类动态监管。对全省5241家施工监理企业、609家房地产及769家物业服务企业开展信用等级评价,通过社会公布、集中约谈等措施,加强惩戒力度。

“先后曝光欠薪典型案件29起,将6家严重失信企业列入‘黑名单’,并及时推送至‘信用中国’网站实施联合惩戒,让违法失信企业寸步难行,有效预防和震慑了欠薪违法行为。”周俊义说。

积极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办案系统建设,进一步畅通调解仲裁服务渠道,通过网站、手机APP等载体为当事人提供在线调解和在线仲裁服务等维权服务。投入使用省级劳动人事仲裁庭,建立仲裁文书邮政专递送达机制,全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达到47家。2019年,全省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184件,为3214名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9281万元,调解仲裁结案率98%。

同时,据周俊义介绍,“2019年我省组织开展了首次市州政府治欠保支工作考核,督促各级政府限期整改,较好地发挥了督查考核抓落实‘利器’作用。”

此外,我省开展源头治理、联动治理和精准治理的工作机制,会同财政、住建、交通、公安、工会等多部门,实行联合督查、联合约谈、联合办案,形成合力推进工作,从日常工作中着手,规范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推进集体协商制度建设,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保持了劳动关系的总体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