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馬庫斯-斯馬特——激活凱爾特人DNA序列的“平庸狂人”

可以從一號位協防到五號位,能夠用“復古”的中距離和“流行”的三分送給對手致命一擊,能突破威脅籃下、能無球牽扯防線,塔圖姆的迅速成長已經讓史蒂文斯的心裡樂開了花,也難怪即便在輸給湖人的比賽後他依舊會對記者說:“

塔圖姆是聯盟最好的球員”從某種角度來看,22歲的塔圖姆就是凱爾特人的領袖,也是他們能夠佔據東部第三的絕對功臣,但我們不要忘了凱爾特人的“傳統”——“工兵”也能熠熠生輝!

提到凱爾特人,我們永遠繞不開的除了那些早已被鐫刻在聯盟傳奇史冊上的偉大先驅外還有他們那深入骨髓的鐵血防守,從八連冠開始,到伯德時代,再到“三巨頭”時代,甚至在“沒落”的90年代後幾次無緣季後賽防守效率也能維持在聯盟中游水準(90年代後10次沒能進入季後賽的賽季只有2次防守效率跌出過聯盟20名,平均排名聯盟第18)…

對,就像許多球迷說的:“鐵血的防守精神已經被載入綠軍的DNA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球員。”


少帥史蒂文斯接過教鞭,許多人認為凱爾特人的防守會再次回到人們的視線,而他也確實沒有讓球迷失望,在短暫的“陣痛”過後,史蒂文斯讓凱爾特再次找回了他們當年的綠軍魂,他讓一個又一個“平庸”的球員在凱爾特人找到了自己的閃光點,比如曾經的最佳防守一陣球員艾弗裡-布拉德利,比如內線硬漢凱利-奧利尼克、比如克勞德以及如今陣中的幾位年輕人等…

但如果你要問史蒂文斯手裡最得意的“作品”是誰的話我給出的答案會是馬庫斯-斯馬特——一個既“另類”又“平庸”的“刺頭”…

引言部分我說“從某種角度”來看塔圖姆是凱爾特人的領袖對嗎?是的,只能說是某種角度…“進攻角度”和“天賦角度”?反正如果要我評選的話以身作則撐起球隊防守體系、就像是這個“東部綠巨人”心臟的斯馬特才是個“真正的領袖”。


防守悍將的“另類威懾”

在凱爾特人狀態起伏不定的期間我看到一個文章說斯馬特生涯最高命中率42.2%,生涯平均37.4%,本賽季已經算是“出色”了可也才38.1%,所以球隊的“罪魁禍首”就是得分後衛他不能得分…(這話我怎麼聽雷霆球迷說過?)

可能斯馬特確實因為出手選擇和外線的三分命中率導致進攻端差評不斷,可是如果沒有斯馬特,凱爾特人絕不會是現在的凱爾特人。

斯馬特究竟有多好?我們分成兩個部分來進行探討:第一部分是威懾力;第二部分是對球隊的影響力和實際限制能力。

首先,來看一張能夠展現“防守威懾力”的函數圖:


這是一種剛引入的數據分析RAD,用於衡量球員在場時『影響對方進攻的能力』,該數據值越低代表能力越強(和官網的1v1限制效果表現方式類似),簡單理解就是迫使對手在效率低的位置出手。

上圖縱軸百分比為效率排名,超過聯盟97.4%的球員;縱軸即是斯馬特本賽季的RAD值-2.34,該數值的具體意思是:

在面對斯馬特防守時,進攻方平均每100次投籃出手的基礎下會減少2.34次的【高效投籃】。(也就是減少籃下出手)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某隊本賽季效率最高的區域就是籃下0~3英尺範圍,命中率高達65%,但是遇到斯馬特在場防守的時候每100次籃下出手就會有2.34次“被迫放棄”轉而尋找其他非最高效的區域出手…


-2.34,這個數據在全聯盟所有球員中排名第十二,在所有後衛中僅次於貝弗利排名第二。你要知道,每支球隊都是誰鎮守籃下?可不是這些外線球員啊?但斯馬特卻可以防到籃下並迫使對手直接放棄籃下進攻!連出手的勇氣都沒?好歹你也出手一下看看斯馬特究竟防不防得住吧…這是“不戰而降”麼?

不過,這隻體現斯馬特防守進攻方在最高效的籃下攻筐時“放棄抵抗”的能力,難道別人不可以在其他“次高效”的區域出手嗎?不一樣都是得分,只不過把握性沒有籃下那麼高而已。


別急,斯馬特還有一項“技能”Q-RAD,這項數據斯馬特本賽季是-1.72,效率排名89.57%。Q-RAD是什麼意思?它是RAD的“進化版”,它表達的意思不僅僅是迫使對手放棄高效的籃下進攻,甚至還“逼得”對手選擇在【最低效的區域】出手

還是舉個例子吧:有支球隊本賽季最高效率的區域是籃下的65%,第二高效區域是近距離的45%,第三是中距離的40%,第四是三分線外的37%,第五是遠距離的33%。這隊在面對斯馬特防守有2.34次“放棄抵抗”選擇效率第二或第三高的近距離、中距離出手,另外還有1.72次不但放棄在籃下出手,且不得不在效率最低的遠距離出手

這就好比說RAD只是讓你“放棄抵抗”,而Q-RAD還要讓你“選擇自殺”…


之所以會有Q-RAD這種情況出現我的理解是:

第一,被斯馬特防得差點失誤不得已找個空位出手,剛好是自己效率最低的區域;第二,斯馬特防到對手進攻時間不夠只能站在哪就在哪出手,剛好又是自己效率最低的區域。第三,斯馬特意識好,面對能力強、身體優勢大、命中率高的球員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逼”他到最難受、效率最低的區域出手,這樣即便干擾不到對手也得看他自己的手感。

這些就是現有的數據所體現不出來的【防守威懾力】!如果我們把對手的100次出手情況和斯馬特防守威懾力做成一張圖來表達的話就是下面這樣的:


上圖橙色部分表示對手在高效率區域出手頻率增加,紫色部分表示對手在高效率區域出手減少。除了罰球圈附近,幾乎一片紫(這裡效率高低以進攻球員賽季情況為準,前面的效率高低區域劃分都只是我的舉例)…

有人說凱爾特人的復甦是建立在塔圖姆的成長之上的,這話不假,但是我想把這句話補充完整:凱爾特人的復甦是建立在塔圖姆的成長;凱爾特人的靈氣是建立在沃克的加盟;但凱爾特人的血性、精神和完整度則是建立在斯馬特以身作則並不遺餘力的付出換來的。

他們要想重回巔峰需要塔圖姆、杰倫-布朗的成長,但更需要斯馬特場上場下為他們定下的“綠軍基調”。用一個球迷比較熟悉的話來概括就是:塔圖姆決定了凱爾特人的上限,斯馬特決定了他們的下限!做好防守就是他們最需要把握好的“下限”。


斯馬特的防守“秘訣”

說完威懾能力我們再談談他的防守影響力和實際防守效果吧?

對於防守端影響力的數據我說過現在一般以D-PIPM(在場防守效果正負值)最為參考(DRPM改版後誤差實在有點大,已經被很多人“拋棄”了);而實際限制效果的參考數據則是DIFF%。一個是加入修正後的on-off以及修正後的淨勝分,一個是1v1對位下的實際限制能力體現,斯馬特究竟有多好?我們篩選所有出戰至少300分鐘的【後衛】數據做個散點圖:


橫軸是D-PIPM,0.880“只”排在所有後衛中前15位;縱軸是DIFF%,-3.40也只能排在前十五位。綜合來看在所有後衛中的排名也就十名左右?但注意點大小表示場均防守次數,在所有D-PIPM值前15的球員裡他的場均防守次數排名第三僅次於哈特和丹尼-格林;而在所有DIFF%限制效果前十五的球員裡他場均防守次數同樣高居第七。

在保證場上影響力的同時還能保證1v1的對位限制效果還要保證防守的頻率…就是這簡單的兩項數據綜合來說我也認為他是防守能力前三並且努力程度第一的人!

可能我還要跟你說一個事實,還記得在前文的敘述中關於他RAD的說明麼?僅次於貝弗利的“內線威懾者”?沒錯,他就像是一個可以從一號位防到五號位的“濃縮版加內特”,甚至他要比貝弗利防守面積(各區域防守頻率)更加均衡也比貝弗利防守效果(各區域限制差)波動更小:


凱爾特人的護筐能力不行,雖然泰斯足夠優秀(太喜歡泰斯了),但是身高體重上的劣勢依舊無法忽視,而塔圖姆儘管常常協防籃下幫忙,可他有更重要的進攻任務需要承擔,所以斯馬特責無旁貸地接下了內線護筐的重任…

22.8%的6英尺內頂防頻率,29.6%的10英尺內協防、補漏頻率,後衛線球員裡他的這兩項頻率綜合排名第二!這種貫穿全場的防守範圍和防守效率以及對球隊整體防守的影響力,我想不出歷史上還有第二位後衛球員有類似的經歷(魔術師當年可不怎麼防三分,隆多內線防守效果沒他好頻率沒他高)…

而防守端的數據可還不止這些:

場均3.2次破壞球權聯盟排名超過98.03%的球員;場均0.8次防守端活球爭搶聯盟排名超過98.62%的球員;場均干擾投籃6.6次聯盟排名超過75.59%的球員;場均0.22次造進攻犯規(帶球撞人)聯盟排名96.06%的球員;而他只是一個二號位球員!當然還有1.6次搶斷超過聯盟97.83%的球員。


對,除了積極、努力以外他的防守能力來源就在於拼搶(Hustle),兇悍、窒息、壓迫以及偶爾的“小聰明”。

他在外線防守對方身體優勢不明顯的球員時總是用自己的身體去死死地“碾壓”對手直接破壞進攻;而一旦換防、補防到內線時他立即改變策略,造犯規、造對手失誤、以及前面提到的迫使對手在命中率最低的區域出手,甚至…哎,那些就不說了,反正也無傷大雅…

總之,斯馬特就是現役最好的1、2號位防守者,他帶給進攻球員的不僅僅是實質上的投籃不進、效率降低,更是能夠做到在心理防線上“摧殘”對手,“不戰而屈人之兵”或許就是對他防守端的最好詮釋吧。


洞若觀火的史蒂文斯

很多球迷對少帥的執教能力讚不絕口,在他手上總是能夠化神奇為腐朽,當年小托馬斯的成功就和他的慧眼不無關係,他也一直就是我眼裡新生代教練中最有才能的那一個。

只是相比於很多球迷佩服他在進攻端調兵遣將的能力不同之處在於我更欣賞他對防守球員的挖掘(可能是我確實比較愛防守吧)。斯馬特或許天生就是一位防守型天才,但老實說沒有史蒂文斯的栽培他未必能有如今的成就。

我不是一個對戰術太內行的人,但史蒂文斯常常不管是用人還是防守戰術安排都讓我拍案叫絕,(除了經常莫名其妙擺個聯防讓人“刷”空位大三分!)特別是在17年和奇才的那輪7場系列賽,奧利尼克在防守端的啟用和限制沃爾突分的防守佈置真的令我印象深刻。


斯馬特剛開始的防守也並不算太好(那輪系列賽我還覺得他是“漏洞”),所以當奧利尼克、布拉德利、克勞德、霍福德等人相繼離開以後在防守端重用他們其實是一種巨大的冒險,斯馬特雖然體重上有巨大優勢,但是性格急躁、相對於同位置球員移動速度不夠,泰斯則是身體上吃了鉅虧,我一直以為羅齊爾和貝恩斯才會是凱爾特人內外線上防守端的未來。但是從17~18賽季開始,史蒂文斯就在發掘、培養這兩位球員的防守能力,幾次關鍵時刻和“垃圾時間”的防守換人與戰術執行都是在為了今天而做準備。

至少在今天來看史蒂文斯的努力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斯馬特成了聯盟最好的外線防守球員,泰斯也正朝著聯盟最好的空間型防守內線奔跑著,甚至他的愛徒戈登-海沃德也成為了聯盟防守效率最高的球員(342回合平均只讓對手的到0.86分,且每百回合只讓對手製造1.8次犯規效率排名超過聯盟95%的球員)。


“用最聰明的方式去防守”一直就是史蒂文斯灌輸給綠軍球員的信念,他從不要求隊員在防守端硬碰硬,他只要求你用代價最小、最輕鬆的方式換取對手的一次進攻。而斯馬特、泰斯、塔圖姆和海沃德也都貫徹著這一思想。

其實防守問題真的沒那麼複雜,什麼天賦、秘訣…我認為沒有!只不過是一種類似於斯馬特的綠軍精神和些許聰明技巧罷了!(莫名又想起某隊的防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