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蒋勋:服装其实是一门大学问

将生活美学具体体现在生活当中,除了食物之外,我想大家都能够了解到与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当然就是衣服了。


讲究是一种美

每一位朋友早上起来穿衣服的时候,除了匆匆忙忙外,也希望能够多一点对衣服本身的思考。

什么是“对衣服多一点思考”?有些朋友很讲究穿衣服,譬如说穿的都是名牌。


而名牌,是不是选择衣服唯一的方式?当然我不否认,有时我也会去逛一些名牌店。像阿玛尼(Armani)、Prada这些服饰卖得非常贵,事实上不是每一个人可以负担的。

可是当然我会尊重这些名牌服饰的背后提出的一种创意,领导所谓风尚(Fashion)。


事实上许多名牌跟欧洲的文化很相关,上层社会将服装的织料织品做到非常讲究的程度。丝、麻这些织料可以非常讲究,也可以很粗糙。棉的等级也可以分成非常多种。

我曾经去过一间印度棉布的专门店,那位老板告诉我:“印度棉花釆收之后,棉丝有长有短。最长最柔软的棉花都由英、法名牌店收购去,像台湾地区等一般厂商根本就拿不到那种棉花。”

我这才知道原来棉花的等级分成这么多种。名牌服饰产品的纺织或者染色的过程里还会加入很多的人工,它有一种“讲究”。


其实讲究当然是一种美。


有时候你会喜欢一块布,觉得抚摸时手上的质感是这么好。譬如说,最高级的克什米尔羊毛是指羊颈部的那块部位,因为最轻最柔软。

所以如果你有一件克什米尔毛衣,拿在手上轻软又保暖,旅行的时候很方便,放在旅行箱里没有什么重量,可是穿起来又胜过好几件衣服。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

产品贵得有道理,因为它选择了最好的质地。


文化的元素


谈到衣服会注意到织品的讲究,的确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过程。另外,当然这样的服装经过一流的设计师设计,设计师会运用本身的美感在之后如染色等过程里,加进最多文化的元素。


什么是“文化的元素”?


我曾经到意大利去参观一间名牌服装工厂,见到很多美术专业人员在研究一张古画,可能是达•芬奇的作品。他们尝试用现在的科技,以计算机分色做出画里某一种颜色用在织料上,譬如说是丝绸,然后变成来年流行的一种织品。


这个时候我会觉得,他们的确把文化的元素放进这块布料里了。


譬如台湾今天有一间纺织厂,可能有生产廉价的棉布丝绸,但也聘用一些专业人员,到台北外双溪的“故宫”研究一张宋朝的画,将画里某一种色彩用计算机分色的方法做出来放在某一种丝绸上,这个丝绸就变成明年流行的服饰。


如此顾客并不会觉得这件服装比较昂贵,因为其中含有专业人员在“故宫”做研究的投资。

其实人类的服装历史蛮复杂的。古代一件讲究的服装,光是绣工就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人、多少年、多巧的手才能完成。如果这服装保存到今天,也是一件非常贵重的古董。


这个贵重,不只是金钱层面,同时也是因为它有很多人的巧思、人的手工,保留住人类文明里面最精美的部分。



名牌的适合性


我想衣服的美学和食物的美学很不同的是,食物的美学基本上保存性不高,再好看的一道菜,最后还是会被吃掉;可是衣服可以保留到百年千年。

日本上野美术馆收藏了过去帝王或贵族穿过的衣服,真是美极了!那种经过一千年岁月的淘洗,丝绸或是锦的花纹、料子,让我觉得完全是一件艺术品。


我想服装的文化,在这里其实更容易感觉到美感。

其实我并不鼓励大家一窝蜂地去买名牌服饰,因为当我在欧洲参观很多名牌的店铺、厂商,以及和研究人员交谈之后,我觉得名牌之所以成为名牌,是因为它们背后有文化的支撑。


如果你跟这个文化并不协调,放在身上有时候会很勉强。

在意大利时我常常看到名牌店里很多日本观光客试穿衣服,我觉得他们没有注意到这家名牌跟他自己身体文化之间的关系。因为身体本身也是一个文化,有生理上结构的特征。


譬如说,东方人的下半身其实是比西方人短,所以在穿上一个要强调下半身长度的衣服时,效果其实刚好适得其反。这个名牌不但不能够衬托出他身体的美,反而变成有一点怪异。

我会提醒很多的朋友注意观察自己跟名牌的适合性,服装其实是一门大学问。

大家还是要花一点心血去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的造型、体态和什么样的服装搭配在一起是最对的,我觉得这才是衣服的美感。


而不是太轻率地就交给名牌,认为花了几万台币买一件衣服,它就一定是好看的,其实可能并不一定。


(END)



欢迎来评论区和我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