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来到重庆,才懂什么叫江湖

生活嘿多弯弯儿,斗像是个摊摊儿。

锅碗瓢盆罐罐儿,都要有个样样儿。

电视开起哈哈儿,演的麻辣串串儿。

火锅不数芊芊儿,都有人来搞哈儿。

重庆,赛博朋克的8D幻都,GPS常常失效。

山城地势造就了非同一般的城市格局,令外地人感到匪夷所思,随手一拍都极具网红气质。

重庆,说唱盛行的嘻哈江湖,年轻人心中的“重特兰大”。

一出手就画出全球最大的涂鸦街,一张口就是“老子一抬头就摸得到天”。

△银行大门上涂着MOTHERFUCK。

2016年,重庆将旅游宣传口号改成了“大山大水不夜城,重情重义重庆人”。

“重情重义”四字,浑然天成一股江湖气。

事实上,不管是夸是骂、是喜是愁,重庆人过日子都一副“很不正经”的样子。

这里是城市,更是江湖。

江湖言子

“爬远兮!”“宝批龙!”“牙刷!”“瓜皮!”

你要是没听过这些滚烫冒烟的言子,就不能说去过重庆。

很多人说重庆话利落、有趣,粗口和俗语都很草莽。但鲜为人知的是,重庆话中的很多特色言子,的确是从真正的江湖里流传下来的。

晚清民国时期,川渝一带的袍哥会,与青帮、洪门并称为天下三大帮,号令江湖。

据说,“袍哥”之称源于《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句,翻译成重庆话,大概就是“莫格老子紧到说没得皮皮裹,哥子衣服裤儿你随便扯起穿”。

△旧时袍哥码头,即聚点、香堂。

性命交兄弟,情义大过天,何况两件衣衫——这是袍哥的气节。

崇关二哥、倡反清复明,无四、七排行,因为郑成功时有四、七排人背叛盟约;剃头匠、裁缝不许加入,因为剃头匠是清人帮凶,裁缝是朝廷奴才……袍哥们潇洒肆意,却又格外看中道上的规矩。

据传,抗战时期,杜月笙曾带一百多人来到重庆,钱用完了,就把200只驳壳枪卖给袍哥舵把子范绍增,200大洋一只。范绍增接枪后,把40000银元和200只驳壳枪一并送给杜月笙,说:“枪我买了,但要送给你,你的兄弟伙要保护你,要防身”。此后,青帮与袍哥会情谊日坚。

△方言神剧《傻儿军长》,即以袍哥范绍增为原型。

鼎盛时期,川渝地区“十人有四”是袍哥,朱德、刘文辉、王铭章、陈兰亭等皆为袍哥出身。在乱世,加入袍哥就意味着有了依靠。

解放后,袍哥会这种只讲义字不讲法的组织,已消亡在历史中,但时至今日,袍哥们留下的暗语、行为,都还常常出现在重庆人的日常生活中。

"臊皮"(丢脸)、"天棒"(无法无天的人)、"落教"(按规矩办事)、"操社会"(在社会上拉帮结派)、"扎起"(鼎力相助)、"吃欺头"(捡便宜)等等日常方言,其实就源于当年的袍哥。

走在重庆街头,不管男女老幼,不论职业高低,无论借火问路还是点菜购物,都会称对方一声“老师”,而不是什么“帅哥”、“美女”。

江湖,其实比朝堂更讲究交心与尊重。重庆话里沸腾的江湖气,也许正是从袍哥这里来的。

推开门,就是江湖

重庆人过日子,离不开火锅和小面,而这两样要命的吃食,正是江湖菜的代表。市井江湖里忙忙碌碌的人,没空等大厨按部就班做菜,随意搭配、好吃方便的江湖菜便就此诞生了。

相比起正统的川菜、渝菜,充满变化与惊喜的江湖菜,更能俘获重庆人的心。

△重庆街头,一根板凳一碗面,赛过活神仙。

除了食物,重庆人的行事作风也相当江湖。

由于地形特殊,重庆有一种特产职业叫做“棒棒”。他们担着重物爬坡上坎,一根棒棒、一条麻绳,就是一份“活路”(重庆方言,指生计)。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大多对棒棒军有着特殊的感情。

重庆影星殷桃曾在《天天向上》中谈起,小时候一个人在家,妈妈太忙回不来,就会把地址和女儿的饭钱给棒棒,让棒棒送到家里来。

“重庆没有哪家人,没请棒棒帮过忙;没有哪个家庭,棒棒没有进去过。”

事关金钱、老小,敢对陌生人给予足够的信任,这在如今的都市生活中,或许显得不够谨慎,但它是难能可贵的。

勒不是电视剧,勒是真人真事,是我们老百姓,自己演自己的故事。

方言栏目剧《雾都夜话》片头的这段独白,重庆人已经听了24年。其总编导马及人,正是电视方言栏目剧的创始人。

《生活麻辣烫》、《街坊邻居》、《奇人安世敏》、《老坎客栈》、《山城棒棒军》……在电视黄金时期,由本土明星、甚至素人出演的重庆故事,几乎霸占了重庆人家的电视屏幕。它们的题材往往取自重庆的历史人物、传奇故事、市井生活,没有大制作,也不拘泥于演员专业与否,只要够真实、够重庆就行。

无论故事还是创制都充满了江湖色彩,与其叫做“方言剧”,不如叫做重庆特有的“江湖剧”。

在如今这个流量为王、靠脸撑场的时代,这些好好讲故事的江湖剧,更是被频频拿来怀念。

不拘小节、脾气火爆,这只是“草莽”。

重庆人的江湖气,是彼此平等、彼此尊重,是“他若信我,我必不负他”。

这种气质不仅表露在闻名全国的性格特征上,其实更渗透在他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而在重庆人眼中,天大地大,老子安逸最大。

古人说“少不入川”,因为在川渝一带,生活太过逍遥诱惑。但现在,重庆独特的风韵、浓厚的人文艺术氛围、优良的创业就业环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心驰神往,本地人故土钟情。

曾经的“少不入川”,如今已是“入,则不离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