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龐學勤演反角 “李向陽”扮匪首 中叔皇去收編

長影1964年拍的影片。說的是解放戰爭時期,國軍班長馬龍等人放跑了壯丁,將要被連長槍斃。他的拜把弟兄刁飛虎、李登高殺了連長,一起逃到山裡,拉起一支天、地、人三不管的“獨立大隊”。刁飛虎、李登高講究吃喝玩樂,與地主小老婆奸宿,還打擊看不慣他們行為的兄弟,與勸阻他們的馬龍也漸生嫌隙。鑑於馬龍是個苦出身有正義感的人,共產黨領導的粵北游擊隊派聯絡員葉永茂去爭取這支綠林隊伍。由於刁飛虎、李登高一次次挑撥破壞,馬龍受到一次次教訓,最終他徹悟跟著共產黨走才是正路。

影片劇本叫《馬龍傳》,出於為流寇立傳不妥的考慮,曾改名《五嶺疑兵》,最後取名《獨立大隊》。馬龍這角色最初定的是王潤身,因王潤身要演《野火春風斗古城》關敬陶,導演王炎便邀“張軍長”項堃來演。項堃因被錯劃為右派,情感壓抑多年,拍攝時情緒失控,導演就讓原本扮演老三的郭振清代之。老三李登高,由孫笑非頂替。龐帥哥的“刁飛虎”大概跟王心剛《永不消逝的電波》姚葦那般,不妨一試演“壞人”吧。據說龐帥哥自認為對“刁飛虎”這個反派角色演得很盡心,可越盡心觀眾越“不賣帳”,說是“刁飛虎”破壞了龐帥哥在他們心中的英雄形象,“嚇”得龐以後再也不敢在銀幕上演“壞人”了。其實,他早在《黨的女兒》就演過反角軍官,只不過客串罷了。

個人感覺郭振清的馬龍少了點匪氣。看馬龍幫百姓割稻那戲,我竟然想到了《花好月圓》中的王滿喜。相比李向陽,馬龍這角色就有些遜色。若項堃當年情緒不失控或者王潤身演馬龍,匪氣或許要比郭振清來得足,當然這僅是一種猜測。就角色而言,馬龍塑造的還是不錯,有他獨特的個性特徵。影片開場,他是倔強、“正直”的漢子,伏擊車隊象個調皮的無賴,吊牛牯象暴戾舊兵頭,想結拜時又象細心謀士,被手下告狀時,暴跳又委曲,有著多方面性格描繪。結尾馬龍中了李登高詐降戲,似乎有點自相矛盾。從情節看,那時馬龍剛剛接到縱隊“待命”號令,司令員稱他為同志,馬龍是很感動、服從聽命的,為何一眨眼功夫就想“獨立”行動了呢?如果說是李登高的詐降陰謀,其實馬龍對李登高可能有詐也是有防備的:“你投保安團,想拉我入夥?”所以他留下三中隊以防萬一。按理說葉永茂阻攔、提醒他時,馬龍會有所顧慮的,但他不僅怒吼不聽,還想驅逐葉永茂。感覺編導從戲劇效果考慮,純粹在“獨立”行動上做文章,為了結尾時形成人物尖銳衝突,有強迫馬龍小河裡翻船之嫌。

從我軍政工幹部形象的角度說,葉永茂這角色就遜色了。他第一次以游擊隊聯絡員身份和馬龍交手就打了敗仗,陷入對方圈套,喝得醉如爛泥。當然,這個也可理解為他對馬龍 “真誠”,從而取得馬龍信任。馬龍要求拜把子,葉永茂不接受,堅持原則是對的,但做法生硬:“燒香磕頭這套封建玩意兒,本身就是對朋友不信任,還是階級弟兄同志好。” 馬龍這個要求起碼說明了他情感上的變化,向葉永茂靠攏了,而這不正是葉永茂所等待和希望的嗎?使人感覺葉永茂不善於做細緻的思想工作,需要說理的時候,人物思想展示得不夠充分。再看“整頓風紀”那些戲,一群戰士揹著馬龍向葉永茂告狀,也有不夠磊落的感覺。為何不讓馬龍自己來直接聽取呢? 方法上,感覺面對面更有說服力。

還有一場戰士“認錯”戲,顯得似是而非。如果說戰士們提意見提錯了,那麼馬龍到底該不該受批判?戰士們究竟錯在哪裡? 葉永茂又是怎樣把他從矛盾中引導出來的? 這些都弄得含混不清。影片對矛盾的處理實際上是避開了。小勤務兵說馬龍和刁飛虎都有很多改變。牛牯表示不同意,葉永茂說,咱們也不能老眼光看人。實際上,馬龍還在鬧情緒,刁飛虎正在策劃一個陰謀,所謂的改變從何說起呢?更嚴重的是,刁飛虎和李登高已經暗中叛變投敵,作為游擊隊代表的葉永茂,竟然毫無察覺?馬龍“獨立”行動時,又措手無策,無可奈何。葉永茂的任務是受縱隊委派,收編和改造馬龍部隊的,影片雖然有所表現,但讓人感覺更多的似乎是“土匪在改造土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