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廣東陽江三洲渡口,漠陽江人一代人磨滅不去的回憶


對陽江人來說,漠陽江是一條繞不過去的河流。這些年,陽江交通發展越來越快,高速高鐵,相繼通車然而,在漠陽江一個不起眼的角落,三洲渡口還有著一條輪渡線路一艘船,從江這邊,到江那邊載過一代人的童年、青年,和一個時代的印記


渡輪,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是人們出行的主要工具。隨著公路、橋樑的建設,摩托車、汽車的增多,渡輪開始慢慢淡出人們視野。三洲渡口,是陽江為數不多的仍在使用的渡口。
午後,過河的人不多,簡易的渡口略顯荒涼。一艘並不大的渡輪緩緩靠在岸邊,在船頭坐著的老伯動作利索地套繩固定船,船上三兩乘客下船,岸上騎著電動車的村民便熟練地“滑”進了船。不一會兒,掌舵的小夥子擺動方向盤,渡輪一個“倒車”,便又向對岸駛去。
這份工作並不好做。夏天,陽光曬得鐵皮發燙,人在船上熱得難受;冬天,江風吹得陰冷,凍得人發抖。從天剛亮,到天黑,一年四季不休息。三洲渡輪由三位船工負責,都是三洲村村民,兩人一組換班,沒有節假日。
今年32歲的林良景在船上工作已經六年了。“這個渡口,貫徹了我的童年和青春。”林良景說,渡輪曾經是三洲村村民唯一的出行方式,村民搭乘渡輪免費。“推自行車的工人、挑著菜筐的農民,盼著到市區玩的青年,還有我們這些小屁孩,迎著江風傻樂。”
正在掌舵開船的這位老人叫林建新,今年將近70歲了。從年輕時算起,林建新老人斷斷續續在漠陽江上當了將近40年的擺渡人。以前晚上也不停渡的,一直撐到晚上12點左右,晚上只能睡幾個小時,因為大部分村民種植蔬菜,每天凌晨挑到城區賣。等到凌晨農戶出外面賣菜,又要開渡了,有的農戶早上三點就出外面賣菜了。

在三洲渡口坐渡輪,是三洲村村民出行重要的交通手段,至於渡口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連生活在村裡最老的老人也說不清楚。而在林建新老人的記憶裡,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年輕時剛當上擺渡人,在漠陽江上人工撐渡的場景。
後來,公路修了起來,汽車多了起來,需要渡輪出行的,大多剩下村裡的老人家,和一些習慣性乘渡船到對岸的村民。由於搭船人數減少,為了維持運營,船票從五角升到了一元,原本免費本村村民也要五角。
天剛微亮,漠陽江流經的三洲村河段上就響起了輪渡的轟鳴聲,三洲村碼頭上的輪渡又開始了一天的營運。早上坐船外出的主要是從三洲村裡出來賣菜的農戶。“這艘渡輪能維持多久我不知道,但我會一直開下去。人都會老嘛,都是一條村的,我老了以後我也要出門的啊。”林良景說。

雖然渡口附近新建起來的三廉公園漂亮乾淨,近在咫尺,但林振清這位有著強烈責任心的老船工,在中午空閒的時候,卻從不敢輕易上去逛逛,休息一番。
到了對岸下船,渡輪便又剩下馬達轟鳴的聲音。“你們要回來的時候就打電話通知我來接。”林良景對著他們的背影大聲喊。“我是擺渡人嘛,安全送他們上岸。”林良景說。三洲渡口至今已經有上百年曆史了。一直以來,每天往來於河兩岸數十趟的渡船,是三洲村村民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而撐船擺渡,也是留在三洲村村民記憶裡一段永不磨滅的歷史印記。
時代更迭,潮漲潮退,滿頭青絲的擺渡人在不經意間變成鬂角斑白的老人,渡河的還是三洲村的村民,掌舵撐船的船工卻換了一輩又一輩,兩岸短短200多米的距離,在這不計其數的往返中,卻是一輩甚至幾輩人的歲月。河水漲漲落落,遊人來來往往,擺渡人彷彿定格在這個渡口,伴隨著石覺禪寺的暮鼓晨鐘,春夏秋冬,靠著一份擺渡人的責任堅守在這裡,為村民及附近的鄉民帶來出行的便利,將乘客渡向每個想去的站點